深入挖掘文本,助力文言文教学

2024-10-11 00:00张艳奎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0期

文言文教学发挥着语言建构和审美鉴赏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逻辑严密的史论文。笔者以《六国论》教学为例,深入挖掘文本,助力文言文教学。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关注文言文知识点,缺乏对文言文整体的把握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选课走班、学业水平考试、新高考改革等新形势。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于关注文言文知识点的注释讲解,如翻译、虚词、实词、古今异义、句式结构等,而对于整体把握、单元结构、文言文情感和古今时空的跨越讲述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对文言文整体的把握能力。

(二)部分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学习较吃力,缺乏相应兴趣

大部分高中生在经历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文言文学习后,积累了相应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借助预习、注释、工具书和合作学习对文言文进行初步把握和感知。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太适应高中阶段相对较长、背诵较多、理解较难、立意较深的文言文学习,缺乏学习兴趣。

(三)考试中的文言文大多选自史书,学生感到陌生,得分率低

教材中的文言文,均是编写者精挑细选的佳作,体现了新时代的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基本选自于“二十四史”,为全新内容的文言传记,考查的内容为名词解析、文本解析、断句、翻译等,部分学生没有从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充分学到可以应用于考试的知识和技能,得分率较低。

二、《六国论》的教学设计探究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把握单元设计特点。

(一)分析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4篇课文分别是《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阿房宫赋》(杜牧)和《六国论》(苏洵),皆是士大夫忧国忧民、敢于劝谏的名篇。通过教学,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古人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辩证分析的手法,从而形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

(二)解读单元学习任务

本单元精选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的4篇文章,虽角度不同,但其理性思维、事实说理、逻辑条理皆为上乘。作者心怀天下,勇于劝谏,以求被朝廷采纳,进而造福苍生,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本单元的课后学习任务中提到关于组织一次“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专题讨论会,便是新课改背景下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互动参与的重要例证。此项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理性爱国情怀,使学生用自身的努力助力祖国建设。

(三)研究学习提示

《六国论》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观点突出、论述严谨、举例充分,具有很强的议论文引领写作意义。学习提示中分析了《六国论》的写作缘由、作者情怀、雄辩力量、充沛气势、文言词义等,最后又布置了一个背诵的小作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教材的挖掘必须是第一位的。教材编写者独具匠心的选材和学习提示,明暗结合地对应了课标,更标明了知识考查的方向。

(四)挖掘作者事迹

查询史料中关于苏洵的记载可知:苏洵27岁方才发奋读书,考功名皆不中。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带领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到京师,欧阳修向朝廷上呈了苏洵所著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刊印后影响很大,士大夫争相传阅。《宋史》在苏洵的诸多著作中选录了《心术》《远虑》二篇。阅读可知,苏洵对于军国大事和治国理政颇为上心,很有心得,俨然有学贯古今的大儒之风。当朝宰相韩琦见到了苏洵的作品,上奏朝廷,朝廷任命苏洵为秘书省校书郎。苏洵去世后,曾巩、欧阳修、韩琦等人为其撰写挽联,说明其文章影响之大。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提到“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由此可见,苏洵怀有“文能匡社稷,武可定乾坤”的豪情壮志,是心怀家国天下、有远大政治抱负之人。这也紧扣本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习目标。

(五)探究写作时间

查《苏洵年表》可知,“皇祐三、四年至嘉祐元年三月之间所为文”。皇祐三年是1051年,嘉祐元年是1056年,1051年至1056年间写作的文章中有《六国论》一文,但是具体写于哪一年尚未可知。对于《六国论》写作年代的分析挖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其相应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年龄增长、见识阅历等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六)了解写作背景

《六国论》开篇点题,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由此展开讨论分析。众所周知,六国灭亡有很多原因,古今已有无数人对其进行分析。本单元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谈论秦朝灭亡的文章,只是两者角度不同。六国灭亡已经千余年,后人即便津津乐道,也很难发现更新的写作素材。但是,苏洵借古讽今、暗喻朝廷是不争的事实。查询资料可知:宋真宗景德元年为1004年,仁宗庆历二年为1042年。苏洵生于1009年,卒于1066年。澶渊之盟(1005年)时苏洵尚未出生,可以猜测,如此大事,长大后发奋读书的苏洵必然是知道的。景德元年、庆历二年、庆历三年给予契丹、西夏的岁币、绢匹、茶、关南十县地等,与六国赂秦无异,且更为耻辱的是,盟约中将“贿赂”堂而皇之地称为“纳”。苏洵此文正是借“赂秦”暗讽时政,规劝之意和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苏洵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也是呼唤新时代青年要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的教育素材。

三、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要了解单元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也需要对教材编写者提纲挈领的文本指导进行认真揣摩、深入挖掘。

(一)重视研读课标

课标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纲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结合时代特点,了解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用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能够成长的方式做到教学相长。

(二)深入了解班级学情,设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备课,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摸清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通过组织自主探究活动、小组讨论活动等,加强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切合实际又符合课标的学习目标,强化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情感的把握,达到了解文言文深层情感和坚定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

(三)立足教材,充分备课,全方位把握文本

除了认真研读课标,深入挖掘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相关史料等,教师还要对教材的单元设计、学习提示、单元任务做深入分析,作为备课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教师要熟悉教材,对知识点信手拈来,在课堂上关注重点词语、古今异义、文言翻译、整体情感等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运用能力。客观来说,文章的熟读、词汇、翻译应由学生在课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解决学生预习中没解决的问题,总体把握全篇。教师重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没错的,但更要全面梳理文言文的价值,科学引领学生的价值观,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如果本末倒置,会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味同嚼蜡,无法体现以史为鉴的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六国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史论文,是苏洵根据自身经历,结合时代背景,身怀士大夫忧国忧民情怀而创作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全方位助力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了解文化的同时,将祖国的文化血脉和文人骨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