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强调“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中,校本教研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乡镇初中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乡镇初中的校本教研现状如何?笔者和另外5名教师在2020年组建了“疫情影响下初中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并在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立项、结项。本课题组针对初中学校、特别是乡镇初中的校本教研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当前乡镇初中校本教研的困境找到一些问题解决的路径和策略。
一、当前乡镇初中校本教研困境
时空之困:何时研?何地研?乡镇初中教师的课时任务比较重,导致不少教师疲于在课堂奔波,有教无研,久而久之教学方式模式化,教学思维麻木化。当前许多乡镇初中面临着教研场地不足、场地条件不佳、使用受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人事之困:谁来研?同谁研?为谁研?乡镇初中校本教研的主导者往往是学校领导或教研组组长,不少教师在行政化的教研管理下不能研、不肯研,教师作为教研主体的作用荡然无存。行政化的校本管理,让教师迷惑,校本教研是为了谁来研?为学生?为教师?
事理之困:研什么?为什么研?怎么研?不少乡镇初中的所谓校本教研,没有具体的内容组织和研究目标的指向,不知从何处着手,不知道研究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搞校本教研?当前乡镇初中的教师对校本教研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认知问题:一是唯教书论,二是唯听评课论,三是影响教学成绩论,四是留一手论。怎么研?教研方式的单一是乡镇初中校本教研一直存在的问题。
二、乡镇初中校本教研突围对策
探索乡镇初中校本教研的对策,要考虑从设计到实施再到实践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乡镇初中校本教研的成功突围需要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上下一体,联合行动。
(一)学校的“教—学—研—评”一体化体系设计
一是拉网格:变革校本教研组织结构。当前的乡镇初中大多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教研单位,教研组归教务处管理。教研组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作业、教案检查,而不是进行教学研究。教研组职能的错位导致教师对教研工作的忽略。要改变这一现象,学校需要自上而下建设网格化校本教研组织结构。
二是支框架:创建有机适应性组织理论校本教研制度体系。有机适应性组织理论强调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自我调整的系统。这一理论为校本教研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教研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包括教学教研、教研实施、教研评价、教学监测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是定基点:长期规划,聚焦主题。校本教研要有长期的规划,如我们可以围绕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校实情,探究3年的校本教研主题。以学期为阶段,6个学期共6个主题:学科内容整合教学研究,情境化教学研究,“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跨学科教学研究,实践育人教学研究,社团、实践课程开发与研究。
四是树靶向:研教一体,整合目标。校本教研的目标是多维度的,围绕研究主题,我们可以构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个人(教师、学生)的一至四级目标。每一级目标又由多个维度的子目标组成。
下面以“学科内容整合教学研究”主题为例,我们来设立校级教研目标。1.教研目标:学科内容整合教学。2.教学目标:教师把学科内容整合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独立整合学科内容,构建任务群进行教学。3.学生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中提升学习内容整合能力,尝试整合学习内容。4.学生活动目标:通过主题化古诗文默写等学习内容的整合训练,把学习内容整合方法化为己用。5.教师成长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小组互鉴、教学实践把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任选1~2种,形成个人成果。
再以“学科内容整合教学研究”主题为例设立四级目标。一级教研目标:学校组织以“课程内容整合”为主题的教学设计大赛,并把优秀作品推广应用;把教师有关“学科内容整合”的教学实录、论文等汇编成册。二级教研目标: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摸索出一套学科内容整合的理论体系。三级教研目标:备课组立足学情,完成“学科内容整合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四级教研目标: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小组研讨,掌握学科内容整合的策略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是建体系:融合共生,生态建设。校本教研的生态系统是指学校内部所形成的教研环境与机制。乡镇初中校本生态系统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运行系统。这个系统是“研—教—学—评”一体的。运行系统的中心是师生共长,即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研是教师成长的支撑,学是学生发展的支撑。教师的研和学生的学以教为连接。评是面对教师、学生及师生共同完成产生的成果三方面的。运行流程是由设计到实施再到实践。其次是保障系统。这既包括前文提到的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又包括硬件设施、网络信息、教研氛围、文化效应等各方面的资源供应。最后是检测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对乡镇初中校本教研工作的过程性评估,又包括对教学质量的监测及对校本教研成果的评价。
(二)教研组的“设—研—展—评”项目化活动实施
课题组依据学校学情、师情,探索出一条适合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实施的有效途径,即“计划预设—教研实施—成果展示—多元评价”。
项目化教研有助于小组合作探究和成果呈现。一是计划预设。项目规划主要依托简易、明了的教研行事历。二是教研实施。教研组活动的实施主要是“研”,研究、研修、研习、研制。研的要求是“研得宽、研得高、研得深、研得细”。三是成果展示。校本教研的成果主要包括过程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过程性成果包括平时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也包括活动时的记录、剪影、录像和简报等。终结性成果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研究报告、论文、校本教材、著作等。四是多元评价。项目化教研流程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的完成情况、质量、创新性等方面。其次,教师需要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以便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改进。最后,教师需要对整个项目化教研流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为未来的教研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教师的“思、读、行、写”自觉化教学实践
一是追根求源,思深度问题。对问题的思考是求知的驱动力,这个思不只是提出问题,还需要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路径。二是高屋建瓴,读理论书籍。所思考的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可以和别人商讨。但是很多问题不是教师基于所处环境能解决的,这时候需要从书上寻找答案。三是知行合一,行万里长路。教和研不能分离,教而不研只能成为教书匠,研而不教是纸上谈兵。把所读所思用于教学实践,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的道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广。四是聚焦主题,写系列论文。写作是成果的积淀。不少教师喜欢写作,也会写,却没有形成成果。建议大家围绕一个主题点,梳理一条写作线,深入探究,撰写系列论文。
教师的“思、读、行、写”四个日常活动,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无序的,思考可以源于行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源于书中的内容;行可以是因思而行,也可能因读而行。总之,一线教师的教研之路,不能只靠外力的催化,而要发自内心,源于内化,方可实现教学生涯的自我蜕变。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疫情影响下初中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2020YB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