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2024-10-10 00:00:00廖洪兰周芯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前瞻性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与现代表达,深刻体现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逻辑,成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基本遵循。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人才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5-0044-07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创新性、前瞻性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举措,形成了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这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第二个结合”有力地作用于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体现,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滋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1]从“选”“用”“育”“留”多环节指明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方向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经常引用典故,深入阐释各种典故的深刻内涵,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一)选才

1.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三顾茅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表明了古人迫切的求贤才之心。人才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纵观古今中外,千秋基业,在于人才。凡是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珍惜人才就会国富邦兴,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用“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强调人才在干事创业中的作用,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争取人才能为我所用;又用“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强调要尊贤礼士。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2.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古人注重从品德和才能来考量人才,强调人才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才行俱兼”“才德兼优”之说。“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中出现,到后世被儒家不断发展完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性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成为道德典范。“君子”不仅要“修身齐家”,还要有“治国平天下”的初心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的明确表达,是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出的明确回答。对于年轻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成为栋梁之才,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位,正所谓‘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3],要求选人时要考虑人才的品德修养,注重对人才政治品德的考察。

(二)用才

1.广纳贤才的聚才目标。荀子提出“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齐桓公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决心广纳贤才,在宫廷外燃起火炬,日夜接待前来晋见的英才。贤德之才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关键要素,古人强调要重视人才、广纳贤才。曹操提出“不拘微贱”“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主张要打破门阀传统,信任并礼遇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用“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不拘一格降人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强调不断挖掘人才、汇聚人才的重要性。广纳贤才不仅仅是寻找有特定技能的人,而且是愿意接纳各种类型的人才,通过各种方法聚才。如果漠视人才,那么人才就会越来越匮乏。成就非凡事业需要依靠具有卓越才能的人,广纳贤才是实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稳定发展,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4]。

2.知人善任的人才机制。古人主张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论语》中“君子不器”提倡不限于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孟子主张用人应该看重其优点和长处,而避免过分强调其缺点和短处。管仲的“三选”制,主张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国家服务,用其长,避其短。习近平总书记用“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告诫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各类人才的优点长处,给予准确定位和工作安排。他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说明物各有利弊、人各有长短,要扬长避短、适时行动,让人才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确保人尽其才,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引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5]108-109。发挥所长意味着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各类人才的优点和长处,关键是提高对人才的鉴别能力,要深入了解各类人才的专业背景、技能特长和性格特点,分清其长处和短处,从中发现他们独特的价值和潜力,给予人才准确的价值定位。

(三)育才

1.坚持学习的育才理念。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为在学习方面应保持谦虚的态度,他人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孟子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强调了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孙权劝学》中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寓意即使身份卑微,只要肯努力学习,也能取得非凡成就。宋代诗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明了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借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学习要注意积累,用“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强调人才资源开发及长期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曾用“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等名言名句多次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人才,学用结合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实践是人才的炼金石,凡成大事者,一定要从基础实践做起,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2.分层培养的育才方法。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人的教育是一个分层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国古代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分门别类、系统完善。从横向来看,可以分为生、德、知、小、体、艺、用七个类别;从纵向来看,从蒙学(生活技能、道德礼仪、识字声韵等)开始,而后进入小学(吟诵、写字、音韵、训诂等)过渡,再到大学(经史子集的主体学问和琴棋书画等艺术技能),最后进入实学(政经工商、医武数术、兵农历律等)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用“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强调学习的普遍重要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不同阶段教育的融会贯通。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6]

(四)留才

1.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伯乐相马”“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等人才管理的经典典故,深刻体现出中国古代对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的独到见解。要从人群中识别出真正的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信任是人才与管理者之间最基础的桥梁,只有充分信任,才能让人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5]9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推动人才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管人才,是对古代人才管理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现代人才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党管人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要深化对党管人才原则的理解和贯彻,确保人才事业的正确方向。

2.良好环境的留人策略。“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表达了人们会被身边的环境和人物影响,因此要选择良好的环境和交往的人。“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意味着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好的环境又能给人才提供机会,留住人才。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优秀的人才会选择有利于才能发挥和自身成长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说明营造识才爱才敬才良好环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5]99新时代的人才工作,要营造充满信任、尊重、支持与关爱的环境。当前,尽管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人才的管理使用、自由流动和发挥作用方面仍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理路

(一)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光辉奋斗历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历史主动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担负起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政党自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些风险挑战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理论自觉和艰苦探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复杂而艰巨,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7]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马克思主义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两个结合”延续基因、提炼精髓、萃取精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滋养源泉。同时,他也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第二个结合”,提升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导,用好中国智慧解决当代难题、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涉及人才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生命力。

(三)新时代创新党的人才工作的现实需要

党的领导必须在多个领域发挥核心作用,这就要求党领导下的人才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都给党领导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的人才工作,不仅要立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更要根植于我国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丰富的人才思想资源、实践智慧,为人才工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才思想,为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理论支撑,注入新的活力。

三、“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实践进路

(一)“人才兴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中国自古就有人才兴邦的理念,看重人才对于国家繁荣稳定的作用。人才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素质人才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才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往往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任务伟大而艰巨,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为重要支撑。要始终贯彻人才兴邦的理念,不断推动建设人才强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坚持问题导向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精准识别并深入分析问题,深刻认识到人才的价值和作用,针对性地汇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确保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要坚持自信自立,在人才工作中注重人才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强化主体意识,激活人才发展的内驱力。要激励人才充分展现其创新价值,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促进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博识广才”: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博识广才”自古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概念,非“博识”无以“广才”,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要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博识广才”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博识”意味着人才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意味着普遍性和广泛性。

要立足于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各类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工作的整体效能。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时,不能仅关注某一类或某一层次的人才,而是要统筹考虑各类人才的发展需求,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战略布局,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策略,确保各类人才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国内人才市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推动人才在国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要立足于普遍性和广泛性,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引领,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和交流合作,多措并举,多谋善虑,广纳贤才,实现人才强国的“非常之功”。加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交流合作,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推动国内人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发展。注重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促进人才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合作。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推动人才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深度合作。

(三)“以人为本”: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以人为本”在古代人才思想中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强调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新时代的人才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根据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遵循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工作机制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5]82-83

要完善人才政策,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灵活、多元的引才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个性化的引进策略,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和管理制度,合理任用人才,并根据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才的使用方式,确保人才得到合理、公正、高效地使用和管理。要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保人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宽严相济的人才评价指标与政策。为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如优化人才工作政务服务流程、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开展技能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8.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6.

[3]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J].求是,2023(13):4-16.

[4]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当代党员,2022(1):3-7.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8]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责任编辑:袁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