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人口是极具创新性和能动性的人口要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基于2000年以来湖南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兼顾数量和结构双视角比较分析湖南青年人口发展演化态势。研究发现:湖南青年人口数量持续减少且区域失衡明显,性别构成较为均衡,年龄结构持续老化。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婚育年龄持续推迟,大龄未婚现象凸显,一人户家庭比例快速提升,大龄青年独居现象显现。青年就业行业构成向第三产业转移,流动日益常态化普遍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城镇青年增量式微。进入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化青年人口数量缩减与质量提升的相互转化、婚育推迟与社会压力的有效平衡、结构调整与区域失衡的叠加并重等问题研究,是夯实湖南高质量发展人口基础的关键。
关键词:湖南;青年人口;数量;结构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5-0113-12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基本面,青年人口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立足新发展阶段,未来二十余年正是当前15~34岁青年人口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才智而接续奋斗的二十年。在此背景下,全面掌握青年人口发展的趋势特征及演变规律,是践行新时代青年战略工作的基础和要求。湖南省地处中部经济发展重地,承担重要的东西横向和南北纵向的连接作用,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研究湖南青年人口发展演化过程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既能看到青年人口发展的共性规律,又能发现湖南青年人口发展的个性特征,对全面推进现代化湖南建设,落实“三高四新”战略部署,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人口支撑作用。
一、文献综述
青年人口一直是社会学与人口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群体。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关于青年人口的研究在地区上有全国和地区两种分类,在内容上分为总体特征概括和子群体特征描述两个维度。本文从地区层面的两种视角分类梳理,并在其中穿插两个维度的内容。
从全国层面来看,相关研究往往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描述当期数据呈现出来的青年人口特征。我国青少年人口规模仍然庞大,文盲率大幅减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升[2,3]。随时间推移,青年人口总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下降,未来青年人力资本将进一步增长[4]。青年人口的家庭户居住模式正在从“三人户”向“二人户”和“一人户”转型[5]。在婚育方面,青年人口的初婚年龄大大推迟,结婚率也随之下降[6]。住房状况是影响青年人口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7]。同时区域间的“抢人大战”与青年流动的便捷性扩大了区域间青年人口发展失衡的风险[8]。在就业方面,青年人口的职业构成非农化趋势明显,职业结构更加优化[9]。不同代际青年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呈现较为复杂的特征,青年乡-城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既非显著改善,亦未完全重复[10]。尽管青年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就业质量却趋于提高[11]。
从地区层面来看,相关研究集中关注东部沿海地区青年人口发展与青年人口流动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杨东亮等指出京津冀地区青年流动人口流入地区、教育程度、流动距离的差异对其幸福感有显著影响[12]。超大城市空巢青年的留城意愿在缺少家人陪伴的情况下,经济压力和生存状况又制约其留城意愿 [13]。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由于较低的职业技能和较少的社会资本,青年人口的职业地位较低,显示出青年人、农村人和外来人的三种弱势[14]。“北漂”青年的离京意愿一方面受到区位、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依据自身特征表现出不同的亚群特点[15]。闫志强对广州青年人口婚育状况的分析发现,广州青年人口未婚比例显著下降、有配偶比例显著上升,呈现普婚趋势,但晚婚趋势明显,大龄未婚和离婚现象增多[16]。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本文全面梳理湖南青年人口提供了思路和基础,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空间:一是内容上缺乏整体性。多集中在单一维度上分析,全局性、系统性把握青年人口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缺乏。二是比较上缺乏纵向性。多基于普查时点数据探讨青年人口发展现状,纵向多期数据比较研究较为缺乏。三是专注于地区层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忽视了人口变动的地区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兼顾青年人口规模变化和结构变动,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三个维度全面梳理总结湖南青年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更好认识湖南发展的人口条件提供有益补充。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依托湖南省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同时结合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重点考察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发展演化过程。主要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由于普查数据中不同维度指标多以年龄组呈现,考虑到数据的多期可比性,本文所指青年人口是15~34岁的人口,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14~35周岁)接近。①
本文采用多期普查纵向比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求更加全面认识湖南省青年人口的特点与演变趋势。尽管是一般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基本认识和分析结果,是深刻认识湖南青年人口发展变化的基础,为更好研判湖南青年人口变化趋势,促进湖南青年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和决策支撑。
三、湖南青年人口发展趋势及特征
(一)人口学特征
1.青年人口规模持续减少,占总人口比重持续降低
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规模呈现持续减少趋势,占总人口比重不断降低。由2000年的2237万人减至2020年的1559万人,减少了30.31%,20年间减少了近3成,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83%)。其中,2000—2010年10年间减少了13.28%,2010—2020年10年间减少了19.64%,呈加速减少趋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35.36%持续降低至2020年的23.46%,降低了11.89个百分点,快于全国(9.82个百分点)水平。究其原因,除生育率持续走低与人口预期寿命持续延长带来的少子老龄化影响之外,也与湖南人口大量外流密切相关。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跨省流出人口达到804万人,跨省流动参与度为1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3%),位列全国第10位。
分地区来看,湖南青年人口地区变动具有明显差异,呈现“长沙增、其余均减”的特点。具体来看,2000年以来长沙青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235.26万人增至2020年的315.42万人,增长了34.08%,占全省青年总人口比重从10.52%提升至20.23%,意味着湖南超过五分之一的青年人口集聚在长沙,由此也成为14个市州中唯一正增长地区。其中,2000—2020年20年间,青年人口规模减少接近5成的有常德、益阳2个市州,减少3~5成的有株洲、衡阳、邵阳、岳阳、张家界、郴州、永州、怀化、娄底9个市州,减少2~3成的有湘潭、湘西2个市州(表1)。
2.青年人口性别结构均衡,但年龄-时期波动较大
总体来看,湖南青年人口性别结构趋于均衡。2000年、2010年、2020年青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7.45、100.12、108.67,除2010年之外,湖南青年人口性别构成一定程度上偏高,总体较为稳定(表2)。与全国青年人口性别结构相比,湖南青年人口“男多女少”的性别构成特点更加突出,但是湖南青年人口性别比提升的幅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并没有严重失衡。分年龄来看,低龄青年人口性别比明显高于高龄青年,该特点在各时期均是如此。2020年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青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8.68、110.53、106.94、102.12,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婚龄青年居高不下的性别比带来的婚姻匹配压力。究其原因,与湖南青年人口外流“男多女少”密切相关。例如,200mS+GbWohBKZq/9Z2ip+a3HldTvXWmBFG73ZSQttkYPQ=0年15~19岁青年人口性别比为111.19,该队列人口至25~29岁,性别比则降为95.96。
3.青年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底部年轻人口持续收缩
总体来看,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底部年轻青年人口占比不断收缩,不断向更高年龄组扩展,青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由“哑铃”型转变为“火炬”型(图1)。2000年湖南青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呈现中部收缩的态势,顶部青年人口占比较高,但得益于底部青年人口占比较大,青年人口结构尚较为年轻。2010年湖南青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呈现中部扩张的态势,伴随2000年25~34岁人口逐渐退出,顶部人口也开始收窄,但底部人口缩减开始加剧了湖南青年人口的老化进程。2020年湖南青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呈现顶部扩张态势,随着人口出生数持续减少,进入青年底端人口也在减少,底部和中部人口占比均在收缩,青年人口老化程度明显。如若湖南育龄妇女生育水平持续保持低位,未来青年人口年龄结构可能维持现状,底部低龄青年人口难以得到有效补充。
(二)社会特征
1.青年人口教育结构持续改善,高等教育日趋普及
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教育结构持续改善,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日趋普及。2000年以来青年人口受教育结构实现了由小学/初中为主(76.78%)向高中/大学为主(66.98%)的转变。具体来看,在义务教育普及与高等教育扩招的作用下,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比例持续下降,高中和大学的比例持续提升。其中2000—2020年20年间,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比例降低了17.89个百分点,初中降低了26.96个百分点,高中提升了17.08个百分点,大学提升了26.74个百分点。大学受教育程度成为提升最快的类型,意味着湖南每10名15~34岁青年人口中就有超过3名接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若分年龄段来看,该比例更高,2020年湖南20~24岁人口中接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高达51.25%,25~29岁人口也达到36.19%,远超过平均水平。青年人口正快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2.青年人口结婚普遍性较高,晚婚现象逐渐增多
青年人口结婚普遍性较高,普婚仍是主流。分年龄来看,青年人口婚姻状况变化的规律性较强,即随着年龄增加未婚比例不断降低,有配偶比例不断上升,离婚比例和丧偶比例增加。如2000年15~19岁人口未婚比例为99.75%,至2010年25~29岁人口未婚比例为31.21%,降低了67.54个百分点。意味着各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青年人口脱离单身生活,组建家庭进入婚姻生活,结婚普遍性较高。
尽管湖南青年人口结婚普遍性较高,但青年人口晚婚趋势明显,大龄未婚现象逐渐增多。2020年湖南青年人口结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5~29岁(表3),与2000年、2010年相比,青年人口结婚年龄集中于25~29岁的状况有所弱化,并向30~34岁推迟。分年龄来看,2000—2020年青年人口未婚比例呈持续提升态势,晚婚趋势不断加剧。20年间20~24岁、25~29岁、30~34岁的未婚比例升幅分别为19.22、25.79、12.10个百分点,说明湖南青年人口晚婚趋势持续加剧。与此同时,青年大龄未婚现象逐渐显现。2000年、2010年、2020年30~34岁青年人口未婚比例分别为5.02%、10.51%、17.12%,每间隔10年分别提升5.4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呈加速演进趋势,且男性更加明显。
3.青年人口生育持续推迟,生育孩次构成有较大调整
在普婚与传统婚盛行的中国,人们普遍进入婚姻[17]。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生育在持续推迟中,逐渐转向少育、晚育、生育高峰周期短的低生育模式(图2)。从生育峰值水平来看,随着时间推移青年人口生育水平的峰值不断降低。2000年、2010年、2020年青年人口峰值年龄别生育率分别为142.91‰、114.06‰、111.72‰,生育峰值水平不断降低。从峰值生育年龄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曲线不断右移,峰值生育年龄持续推迟。2000年、2010年、2020年生育峰值年龄分别出现在23岁、24岁、26岁,推迟了3岁。从生育高峰(生育率≥100‰)周期来看,2000年集中在21~25岁,2010年集中在23~28岁,2020年集中在25~28岁,随着时间推移青年育龄妇女集中生育的年龄不断后移,周期不断缩短。在此生育模式下,2000年以来湖南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在波动下降中维持在2020年1.35的低生育水平。
从生育孩次构成来看,2020年湖南青年妇女生育的孩次构成以一孩为主(46.51%),二孩次之(44.22%),三孩很少(9.27%),一孩与二孩比值大约为一比一。从时期角度来看,2010—2020年,湖南青年妇女生育的孩次构成发生较大变化。一孩比例降低了16.14个百分点,二孩比例上升了11.79百分点,一孩比例与二孩比例的差值由30.22%缩小到2.29%。分年龄来看,15~29岁各年龄组变化趋势与青年妇女生育孩次构成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尤其是15~19岁、20~24岁的二孩比例上升非常明显,分别提升了8.39、22.07个百分点。30~34岁妇女生育的孩次构成变化趋势则相反,一孩比例提升了11.19个百分点,二孩比例下降了15.59个百分点,三孩比例提升了4.40个百分点,此种变化是晚婚晚育的婚育模式与宽松生育政策的双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
4.青年一人户家庭呈增长之势,大龄青年独居日趋凸显
尽管一人户家庭在现阶段的中国并非主导家庭结构类型,也不是青年人口独有特征,但在一人户家庭构成中青年一人户家庭占据一定比例,且有快速增长之势。2020年湖南15~34岁青年一人户家庭占比达到21.89%,其中青年男性与女性一人户家庭占比分别为12.43%、9.46%(表4)。
与2010年相比,青年一人户家庭比例提升了4.12个百分点,男性与女性的一人户比例差距由3.55%缩小至2.97%,意味着青年男女两性个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分年龄来看,2010—2020年间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一人户家庭占比分别提升了0.43、-0.04、0.57、3.18个百分点,其中30~34岁提升比例为青年整体提升比例贡献了77.18%,大龄青年独居现象开始显现。
(三)经济特征
1.青年人口就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不同代际差异明显
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从业人口行业构成逐渐从“一三二”转向“三二一”,随着时间推移,青年从业人口不断向第三产业集中,并且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表5)。从时期角度来看,青年从业人口集中在第一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70.52%降至2020年的9.64%,与之对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持续提升,至2020年分别达到30.05%、60.31%。由此,青年从业人口行业构成“三二一”结构达到6:3:1的梯度模式。从年龄角度来看,不同年龄从业人口行业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随年龄增加,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持续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递减的变化规律。其中,青年从业人口行业构成稳定在“三二一”为6:3:1的结构,中年从业人口为4:3:3的结构。老年从业人口保持“一三二”为8:1:1的结构。从队列角度来看,年轻队列就业集中在第三产业,且提升速度更快。例如2000年、2010年、2020年20~24岁、30~34岁、40~44岁从业人口集中在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是20.48%、35.49%、53.82%,同一队列20年间提升33.38个百分点。同期40~44岁、50~54岁、60~64岁从业人口第三产业比例分别是17.28%、17.97%、21.39%,同一队列20年间仅提升4.11个百分点。
2.青年人口流动成常态化现象,发展型迁居型流动日趋普遍
2020年湖南户口登记地与常住地不一致且剔除市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达到1417.20万人,其中15~34岁的青年流动人口为540.55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38.14%,远高于同期湖南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3.46%),较2010年青年流动人口增加了211.94万人,增长了64.50%,青年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普遍。从流动人口能见度(流动人口能见度=本地流动人口数量/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0%,表示本地每100名常住人口中对应多少名流动人口,能够显示本地流动人口活跃程度)看,湖南流动人口活跃程度具有明显的年龄模式,其中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活跃程度较低,青年流动人口活跃程度较高,呈“倒U”型模式。数据显示,2020年湖南15~19岁组流动人口能见度最高,达到44.89%;其次是20~24岁组,达到37.07%;再次是25~29岁组,达到29.63%。总体上,15~34岁青年流动人口能见度达到34.67%,意味着湖南每3名青年人口中有1名是青年流动人口。
总体来说,青年人口流动原因较为多样,其中以务工经商为代表的经济型流动占3成;以婚姻嫁娶和家属随迁为代表的社会型流动逐渐趋弱,由3成降到1成;以学习培训为代表的发展型流动不断增多,由2000年的25.38%提升至2020年的32.51%;以拆迁/搬家为代表的迁居型流动在2000—2010年间保持稳定,在2010—2020年间快速提升,从2010年的4.43%提升至2020年的15.12%(表6)。分年龄来看,不同年龄青年人口流动目的却明显不同。其中15~19岁人口以发展型流动为主(占7成),20~24岁人口以经济型流动和发展型流动为主(超过7成),25~29岁、30~34岁人口以经济型流动和迁居型流动为主(超过7成)。
3.青年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城镇青年规模增量式微
湖南城镇化水平随时间推移持续提升,且城镇化呈现为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湖南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3.31%提升至58.76%,提升了15.45个百分点,同期青年人口城镇化率从47.87%提升至66.56%,提升了18.69个百分点,青年人口城镇化水平不仅更高,且提升更快,城镇已然成为承载青年发展的重要场域。分年龄来看,随时间推移各年龄组人口城镇化率均得到提升,整体上青年阶段提升更快,也都明显超过同时期全省平均水平(图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青年人口城镇化水平更高且提升更快,但青年城镇人口规模增量式微。2010—2020年间15~34岁青年城镇人口中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均处于减少状态,未来青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将继续提升,但城镇青年人口数量可能处于饱和或是递减趋势,青年人口越来越稀缺。相反城镇老年人口则处于快速增长趋势,尽管老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适老化压力在老龄化加速发展时代仍然巨大。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湖南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数量和结构双重视角全面梳理了湖南青年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特征和经济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人口学特征方面,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规模持续减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降低。2000—2020年的20年间人口减少近了3成。分地区来看,湖南青年人口规模变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长沙独增,其他市州均减。青年人口性别构成总体偏高,但并未失衡,且存在明显的年龄-时期波动特点。青年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化,青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由“哑铃”型向“火炬”型转变,底部低龄青年人口持续收缩。
社会特征方面,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受教育结构持续改善,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日趋普及。青年人口受教育结构实现了由小学/初中为主(76.78%)向高中/大学为主(66.98%)的转变。在婚育上,青年人口结婚普遍性较高,但晚婚与大龄未婚现象逐渐增多。青年人口结婚年龄由25~29岁向30~34岁推迟,生育年龄持续推迟,高峰生育周期不断缩短。同时生育孩次构成发生了较大调整,一孩比例不断降低,二孩比例不断提高。此外,湖南青年一人户家庭呈增长之势,大龄青年独居日趋凸显,青年个体化特征明显。
经济特征方面,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就业行业结构逐渐从“一三二”转向“三二一”,并最终稳定在6:3:1的梯度模式。青年人口流动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湖南每3名常住青年人口中有1名是流动人口,其中青年人口经济型流动较为稳定(占3成),发展型、迁居型流动日趋普遍(占5成)。与此同时,青年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明显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青年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但城镇青年人口增量式微,在少子化时代,青年人口将变得越来越稀缺。
进入新发展阶段,湖南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但发展条件也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人口结构处于重要调整期,当前湖南发展面临的人口外在条件和内在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人口的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决策战略部署密切相关,青年人口更是决定未来人口变化趋势的关键与核心。2000年以来,湖南青年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延续中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既给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系列挑战。至少有以下问题值得持续深入关注:
其一,青年人口数量缩减与质量提升的相互转化问题。在少子老龄化的发展阶段,人口自然负增长与迁移负增长并重将加剧湖南青年人口数量缩减的速度和程度。但湖南青年人口受教育结构持续改善,高等教育日趋普及,人力资源禀赋不断提升为湖南再次收获人才质量红利提供了基础。在青年人口数量红利向青年人口质量红利转化上下功夫,做好青年人口“引育留扶”文章,吸纳增量,盘活存量将是一项长期课题,是夯实湖南未来发展人口条件的有效支撑点。
其二,青年人口婚育推迟与社会压力的有效平衡问题。青年人口在人口队列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承上启下的人口代际传承作用,却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现代婚育观念与高等教育扩张的叠加影响,个体化趋势与社会压力的张力彼此助推,湖南青年人口婚育持续推迟,生育水平较低,人口代际传承的作用受到挑战。在青年人口婚育推迟与社会压力有效平衡上下功夫,借助友好型城市建设契机,营造包容性氛围,是缓解青年压力、释放青年活力、助力湖南青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其三,青年人口结构调整与区域失衡的叠加并重问题。湖南青年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年龄结构不断老化,人口结构正处于重要调整期,湖南正加速丧失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青年人口持续减少是湖南的总基调,但省会长沙的“虹吸作用”不断增强,区域青年人口失衡问题愈发凸显,长沙之外的市州恐都面临青年人口不足的压力。在优化青年人口结构与人口空间布局上下功夫,持续推动青年人口结构和青年人口分布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是推进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人口突破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1).
[2]侯佳伟,陈卫,张银锋.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历程及其趋势[J].青年探索,2009(2):64-69.
[3]吕利丹,阎芳,赵翔宇.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J].青年研究,2021(1):26-39+94-95.
[4]高菲菲,崔雅满,陈功.2000年以来我国青年人口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1(9):56-61.
[5]张翼.中国青年人口的新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青年探索,2022(5):5-16.
[6]张翼.中国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5):47-55.
[7]李宝礼,邵帅.不安居,则不乐育:住房状况与青年人口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2(3):53-62+104.
[8]周宇香.中国青年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基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2(7):40-47+80.
[9]张洪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的职业、教育与婚姻变化特点分析[J].新生代,2019(01):36-45.
[10]杨菊华.“代际改善”还是“故事重复”?:青年流动人口职业地位纵向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53-60+77.
[11]郭冉,田丰,王露瑶.量减质升:青年就业状况变化及分析(2006—2021):基于CSS的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22(11):110-119+78.
[12]杨东亮,韩枫.京津冀地区青年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J].青年研究,2015(4):29-37+95.
[13]尹木子.超大城市空巢青年城市认同感与留城意愿研究[J].青年探索,2019(4):87-99.
[14]杨菊华.制度歧视与结构排斥: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职业流动变动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80.
[15]李倢.“北漂”青年的离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北京市青年人口发展状况调查”及东京圈人口变迁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6):54-60.
[16]阎志强.广州青年人口婚姻与生育状况的变化特点:基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8(4):89-98.
[17]宋健.多元化是家庭未来发展的趋势[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7(9):29-31.
责任编辑:叶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