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对策研究

2024-10-10 00:00:00张洋周铁涛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当前湖南省正在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和需要人才。然而,湖南省人才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倾向,阻碍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分布不合理,多部门多领域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够深入,人才评价方面“四唯”问题突出等现实困境。针对湖南省人才工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需要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形成合力、联合攻关,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关键词:湖南省;人才工作;“三高四新”;第一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5-0105-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首次将三个第一并列提出。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也从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战略资源”上升到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第一资源”,充分说明了人才是撬动所有其他资源的首要资源,是最为重要的决定性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都凸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通过具体举措来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的竞争优势,抢占人才“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的系列新举措、新战略、新理念,对于做好新时代湖南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湖南省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出台政策文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为有效落实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省级层面陆续出台了《关于印发〈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落实落地的方案(2018-2022年)》《“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和《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奋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等人才发展政策文件,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湖南人才工作的目标、布局、重心、举措和发展路径,引进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尖端人才等,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

各市州也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人才政策。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与使命任务,湖南省各地级市(州)纷纷制定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人才政策,各地级市(州)人才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例如,长沙出台了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扶持力度;株洲出台了“新人才30条”,重点支持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双创人才、青年人才和治理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邵阳实施了宝庆人才行动计划;郴州出台了“人才新政52条”;永州实施了“六大”人才工程,并强化了保障措施;湘西州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武陵人才行动计划(2019-2023年)》和《湘西自治州“乡村育才聚才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人才政策文件[1],进一步优化了湖南省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持续改革创新,激活人才发展动能

首先,开展多元化引才活动且成绩显著。湖南省打造了全省统一的“智汇潇湘”人才活动品牌。例如,郴州通过实施“智汇潇湘·郴就人才”专项引才活动,2022年和2023年分别拟录用106名、138名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衡阳首创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特色品牌,探索出校企合作“博士活动”,以此破解引才和留才难题,2021年以来共计引进了448名博士。愈来愈多的人才汇聚到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中来,全省人才总量超过780万人,在湘两院院士达93人[2]。其次,持续强化人才服务保障。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持续提升,人才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措施来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工作安心、放心。例如,建立了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及其家人解决就业、入学、就医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例如,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职称进行单独评审;持续加强科研人员项目的经费管理自主权;创新科技资源分配机制,在资金分配、项目申报中向青年科技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3],束缚人才发展的障碍得到一定改善。

(三)完善发展格局,构建齐抓共管体系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亲自挂帅出征助力人才回湘。例如,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亲自率团前往北京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其次,党管人才工作的新格局日趋完善。湖南省早在2018年就建立了定期议事议才制度,要求各个市州县及各个市区单位对标对表省委要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切实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逐步形成了人才工作全省一盘棋的良好局面,提升了党管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4]。2021年,湖南省首次建立并实施了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的考核制度,党委进行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逐步完善了用人单位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强有力地推动了省委关于各项人才工作安排部署落地见效。

二、湖南省人才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机制:“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现象尚存

通过“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来评价学生好坏、评价教育好坏的倾向在当前教育界和职场中屡见不鲜。实际上这种教育评价方式比较狭隘,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首先,如果评价学生只看成绩,就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精神要求,也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抹杀学生的个性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如果学校的教育目标评价只看升学率,就会导致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与推进进程受到阻碍,也会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在现阶段高考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排名仍然是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学校追求的核心是“唯分数论”和攀比升学率,这就造成了学校其他活动时间几乎被挤占,学生的学业负担过于沉重,肥胖率和近视率居高不下,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脆弱等诸多问题。最后,如果评价毕业生只看文凭,就会忽视毕业生的能力水平、知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大量潜在人才被埋没。因此,目前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倾向,会阻碍人才队伍建设,不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后备人才,甚至还会埋没人才。

(二)人才分布结构:多部门多领域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足

湖南省的人才分布不合理,并且在多个领域都存在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足的现状。首先,外贸、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仍然较为缺乏。株洲市粮食和商务局对株洲外贸企业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株洲市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领域,然而目前株洲市的外贸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其次,电子信息、金融证券、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航空、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例如,根据《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我省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人才缺口最大,高技能人才缺口占了整体人才缺口的半数以上[5]。湘潭市统计局发布的《湘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湘潭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但湘潭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人才供不应求。再次,企业工作的人才占比相对较低。当前,湖南省属监管企业人才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等[6]。最后,人才地区分布不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表现在乡镇(街道)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服务弱化等方面。湖南省的高层次人才主要聚集在长株潭地区,湖南西部地区(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部分偏远地区的人才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面临着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骨干人才更是缺乏。具体来看,截至2020年年底,长株潭都市圈人才总量(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已超380万人,占区域总人口比约为22.80%[7]。而地处湖南西部偏远地区的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等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面临着本地人才外流,外地人才不愿前往,即使来了也难以长期留住等困境。

(三)人才评价体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等等”。在湖南省,“四唯”等方面的问题依旧凸显并且长期存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科研评价过于依赖论文数量。在职称评定与科研立项方面,过于注重论文发表的数量,而对于论文的质量关注相对不足;二是职称评定侧重奖项与学历。一些人仅凭高学历或某些奖项就能获得较高的职称,而其实际工作能力与业绩并不突出;三是人才选拔片面化。在人才选拔和人才引进中,往往过于注重学历和论文发表情况等指标,对于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比较忽视。因此,对于如何破除“四唯”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仍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联合攻关,通过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加以克服。

三、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发挥好育才、引才、用才的主导作用

1.育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要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首先,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要持续对各领域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和执政能力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8]。通过培训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洗礼,引导他们反思“秃头论证”理论,警惕“温水效应”,让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在廉洁堤坝面前知止,在为民服务方面知进”的正确导向。其次,要选派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历练。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去基层一线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促使党政人才向基层流动,助力乡村振兴。还要将“三门干部”选派至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地区进行锻炼,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发扬和践行“四千”精神,在基层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逐步将“三门干部”锤炼成为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的“四能干部”。此外,全省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让广大领导干部在基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升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为全省持续培养党政“能人”。

二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专硕教育是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当前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专业化的背景下具有显著优势。专硕教育已成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全省要深入学习领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文件精神,依托本省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不同专业的专硕研究生,为各领域各行业提供急需紧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9]。例如,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培养文化、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健康湖南建设则需要培养医药、医疗护理等医学专业人才。此外,应当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教育家等各领域的人才交流沟通渠道打开,让他们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其各方面的经验与知识。省内高校还应当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升人才的视野,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助力[10]。

三是要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政府部门要依据基层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支持与引导省内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依据本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地域优势等来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发挥好其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要对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扩大招生的规模,为基层定向培养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持续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对其开展岗位培训,更新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还应当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湖南印发的《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11],鼓励并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和边远艰苦地区流动;要深入学习贯彻《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大规模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以解决湖南西部地区以及部分偏远地区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2.引才:面向省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全方位引才

一是要突出“引进来”。由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日益增强,我们要注重引进民生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政府部门应该在医疗、教育、文化、法治、生态、农业等方面持续引进急需紧缺的专业化高层次人才;要支持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例如,湖南省通过“英培计划”来引进人才,为企业发现和储备年轻干部,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花大力气持续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来引进人才,例如,可以引进金融、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等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

二是要强化“留得下”。要持续强化服务保障,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要对他们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来提供个性化支持,为他们量身创建实验室、科研平台等。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予以高度重视。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以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确保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例如可以向他们提供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疗养度假、子女读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科研项目申报、税收等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相关服务。

3.用才:持续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放权要更加到位。用人单位需要哪种人才、人才又将如何使用好,只有用人单位才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向用人单位进行充分放权、授权,从而避免用人单位想招的人才招不到或者因程序繁琐而错失招人机会的情况,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12]。用人单位应当将下放的权力用好并履行好相应的主体责任。上级主管部门则应做好监管和问责工作。

二是要为人才松绑减负。要打破行政化和“官本位”的传统思维方式,政府部门主要是做好服务工作,而非采用行政管理办法来管理或干扰科研工作及其工作者;要采取可操作、可实施、切实管用的具体措施,让科研工作者拥有足够的资源调配权、经费支配权等,以激发他们创新创造活力;要做到尊重、信任和包容人才,尽可能地减少非学术性事情对他们的影响和干扰,让他们专心致志做科研。

三是人才评价要更科学。要对评价标准进行进一步完善,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13],建立以创新价值、贡献、能力为导向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要规避采用人才称号、学术帽子等来配置学术资源和确定薪酬待遇的导向;要建立一套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类人才、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这四类人才实行差异化评价方式[14]。

(二)学校层面:聚焦关键环节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倾向

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改变通过考试卷面成绩评价学生、通过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做法。例如,教师要传授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道德修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等。通过强化体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家长要逐渐更新教育方式和观念,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陈旧思想,全方位来培养孩子,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还要对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初中高中大学招生要逐渐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招生标准的单一模式,实现“文化成绩+职业技能”的招生办法,硕士招生要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考查的招生方式[15]。

2.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

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逐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强化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增加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的实践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与此同时,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持续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例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以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让更多人通过开放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方式来提升学历、提升知识水平、提升职业能力,以此来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3.高等教育要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

对于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要认真思考并充分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需求,要将落实国家标准当作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要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来对高等教育的学科进行调整、革新或者重新设置[16]。同时,省内高校的高等教育还要以服务于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导方向,服务于湖南省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为主要目标,持续培养相关的高层次新型急需紧缺人才。此外,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要逐步实现交叉融合、协同发展,通过优势学科来带动其他学科建设,以此来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三)社会层面: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

1.发挥好人民群众这一“潜在人才”的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鲜活的案例。例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物力支撑,还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精神支撑。淄博烧烤的成功“出圈”,人民群众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地市民通过主动让道、热心留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等自发行为为淄博烧烤爆火作出了自身的努力与贡献。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这一“潜在人才”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要对人民群众这一“潜在人才”给予充分的重视,要联合多方力量,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水平,挖掘这一“潜在人才”的作用。

2.提升人才环境优势,形成人才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人才舆论氛围,持续提升人才环境优势。应当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好“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正确观念或理念,把以人为本放置于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构建起和谐、包容、公正、公平的社会道德基础,着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应当充分发挥好宣传媒体的正向作用,要宣传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模范事迹和典型经验,发挥模范或典型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促使各领域人才和用人单位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通过媒体持续不断地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无私奉献和爱党报国的浓郁氛围,团结鼓舞各行业人才投身于伟大社会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各地市人才政策[EB/OL].(2022-07-07)[2023-12-04].http://jyt.hunan.gov.cn/jyt/sjyt/bys/tzgg_1/202207/t20220707_27490307.html.

[2]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着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人才工作综述[EB/OL].(2022-09-30)[2023-12-04]. https://www.hxw.gov.cn/content/2022/09/30/13964022.html.

[3]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 湖南加快打造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EB/OL].(2022-09-23)[2023-12-04].https://kjt.hunan.gov.cn/kjt/xxgk/gzdt/mtgz/202209/t20220923_29015006.html.

[4] 种下梧桐树,只待凤凰来:湖南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综述[EB/OL].(2023-02-15)[2023-12-04].https://www.hnmsw.com/show_article_198080.html.

[5] 魏勇军. 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 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N]. 湖南日报,2023-06-01(13).

[6] 唯才是举 省属监管企业人才工作会议亮点多 [EB/OL].(2024-04-19)[2024-05-13].https://www.sohu.com/a/772917642_100180399.

[7]湖南大学湖南发展研究院.构筑高品质“人才生态圈”夯实长株潭都市圈人才高地[EB/OL].(2022-05-26)[2024-05-13].http://hnfzyjy.hnu.edu.cn/info/1137/4068.htm.

[8]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新长征(党建版),2023(5):4-9.

[9]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1):29-34.

[10] 赵婀娜.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N]. 人民日报,2022-12-04(5).

[11] 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N]. 湖南日报,2019-07-29(1).

[12] 张庆伟.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新局面[J].新湘评论,2022(6):9-11.

[13] 庄媛. 科技人才评价要“破四唯”“立新标”[N]. 深圳特区报,2022-11-14(A05).

[14] 杨舒. “破四唯”后“立新标”[N]. 光明日报,2022-11-10(13).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1).

[16] 钟秉林.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N]. 中国民族报,2021-11-02(6).

责任编辑: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