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自2021年实行新中考以来,就开始在初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进行一次全市统一的适应性考试。这是中考前唯一的一次全市统考,对于中考前的志愿填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
从2021年开始到2024年,适应性考试已进行了4年,尤其是2024年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以下简称2024卷)的非选择题,无论从其表现形式上,还是具体的考试内容上,好像学生并不是在考场进行紧张、激烈的考试,而是平时在课下完成一次真实而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既紧张又放松,既考试又学习。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教育近20年的历史教师,我就以深圳市2022—2023学年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的历史试卷(以下简称2023卷)作为参照,聚焦两卷的非选择题做一些评析,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三个变化
两卷非选择题的问题基本情况见表1:
与2023卷相比,2024卷的非选择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几点变化:
第一,论述题的分值从12分回到了8分。2023卷的最后一题的论述题的分值突然增加到了12分,这在当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整套历史试卷的分值是70分,原来的论述题的分值是8分,占比整套试卷分值的11.4%左右;增加到12分以后,则占比整套试卷分值的17.1%左右,论述题的分值占比提高了5.7%。2024卷的论述题分值又回到了8分,与中考完全一致。
论述题这种题型的出现是为了与高中历史衔接,旨在测试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常要求考生综合分析多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展示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涉及范围广泛,需要考生掌握大量历史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近几年论述题的材料来看,其主要分为文字材料型、图表型、项目式和年代尺等四种基本类型。评分标准上6~8分为第一档,要求结构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拓展升华。第二档为3~5分,第三档则为0~2分。由此可见,论述题还是有很大的区分度的。如果论述题的分值提升到12分,则可能在这一题型的区分度上会进一步加大。当然这里增加的4分也就是其他部分减少了4分,“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这4分的变化不是那么简单的。2023卷的论述题为一个半命题的观点;而2024卷则给了明确的主题,但是需要考生自拟题目,则更加凸显了这种题型的考查要求和考查能力:给出明确的主题,学生就不容易跑题或者偏题;但是如何有效地根据材料论述,则需要学生大显身手、各显神通了。
第二,文字阅读量明显减少。两卷的非选择题都是两大题40分,2023卷共6小题,2024卷共7小题。从材料的文字量来看,2023卷大约840字,而2024卷在增加了1个小题的情况下,文字量反而减少到650字左右。问题部分的文字量则两卷相当。2024卷在文字阅读量减少的同时,大量增加了图片和表格的材料呈现形式。图片和表格相比于大段大段的文字型材料来说,对比性和直观性更加显著,让考生可以立竿见影地获取信息。这样可以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分析和答题,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也更加体现了历史考试的“历史味道”,而不是变相地去做阅读理解题。
这里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历史考试的时间问题。因为是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合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卷面50分,历史卷面70分,考试时间一共120分钟。虽然历史学科从分值比例上来说要占用到55分钟左右,但是在紧张的考试中,考生是很难做到绝对合理地分配时间的。所以如果某一科的文字阅读量过大,势必会挤占另一科的考试时间。虽然我们也非常重视锻炼考生研读材料的能力,但是历史学科的“历史味道”不能丢。
第三,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提升,见表2:
表2中的各类动词的使用表明,2024卷中“概括”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郑林教授指出,“概括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于学习、探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概括,学生即便占有大量历史材料、掌握大量历史事实,对历史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象,无法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概括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它是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虽然2023卷和2024卷都对考生的概括能力进行了考查,但是仔细对比两卷的具体问题则会发现:2023卷的两个概括能力题的考查,只要考生研读材料,基本就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而2024卷的三个概括能力题则无法从材料中直接获取答案,需要考生对比分析、整合归纳后才能得出答案。这也更加凸显了当前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个特点
除了上述的三个变化,2024卷的非选择题不论是在整个大题的表现形式,还是在每个小问题的问法上,都颇费心思,精雕细琢,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主题明确,开展探究性的项目式学习。2024卷的非选择题摒弃了以往传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这种简单无特点的表现形式,两道大题都有鲜明的主题,以探究性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进行表现,以驱动性任务将整个大题一气呵成。请看表3:
项目式学习强调核心知识的构建,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环环相扣的任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逻辑,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概貌,探究历史规律,提升逻辑思辨。从30题来看,将世界历史中的“古代亚非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两个单元的内容作为核心知识,用四个任务全方位、多角度、由浅入深地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点展现出来。第31题则是小切点、大历史,从小小的砂糖映射出历史背景和历史思考,将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工业革命等世界事件串联起来。“孤立的历史知识我们可以视为单一的点,把若干历史知识组合在一起的历史专题我们可以视为二维的面,对历史专题赋予价值判断的历史主题我们可以视为三维的立体结构。”第31题点、面、体三个维度完美呈现。学生在进行了知识的“横向并联”和“纵向串联”之后,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后还用论述题的形式系统地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可以说,项目式学习这种模式是非常契合当下学情的。
第二,基于素养,紧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学业要求。2024卷的考试范围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部分,主要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第30题的四个任务体现了以下的学业要求:“知道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点;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古代世界各个文明的发展状况和代表性成果。(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够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第31题的三个任务亦是完全符合“能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找出重要史实之间的关联,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这样的学业要求。以上学业要求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素养”二字:从碎片化、点状式的知识走向整体性、结构化的知识;从注重记忆结果到注重思维、探究过程。
第三,参照示例,规范指引学生答题。2024卷中有一道开放题是写一张“文物导览卡片”,并且给了一个参照示例。一方面从参照示例中可以分析出答题要点:名称、所属文明、文物属性和文物价值,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可以有的放矢,而非无从下手;另一方面体现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同时蕴含着浓浓的历史特色,并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失去了本身的历史特点。
近几年来,关于历史试题的开放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摸索,诸如演说词、解说词、介绍词等形式。这些创新的题型表现形式让教师和考生眼前一亮。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示例,可能会让考生在考场上抓耳挠腮、不明所以,或者让历史题变得奇形怪状。创新题如果没有区分度,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本意。
★三个指导
通过以上对初三历史适应性考试2024卷非选择题的分析,为2024届初三历史学科的中考复习备考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第一,立足新课标来解读教材内容。三年的初中历史教材有6本书,600多页,而新课标只有不到80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严格依据新课标来精准解读教材内容。对于繁杂琐碎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法、时间轴梳理法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一个个知识点在大的框架体系中各就各位。
初中三年6本历史教材在新课标中分为七个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每个板块中又细分为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分支,这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学业水平以及老师如何教学都有了详细而充分的解释。
除了常规的中国史和世界史,新课标还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板块——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板块内容的介绍和说明有12页之多,足见它的重要地位。我们对于这一全新的板块要极其重视,深度研究。历史学科可与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项目式学习和课题式学习形式,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成果。2023卷和2024卷的非选择题中都已经有所体现,这也是我们复习备考中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环节。
不管是“文物导览卡片”还是“演说词”,都不是纯粹的历史学科的考查,而是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其实,我们在历史教材中讲述某一历史事件时,经常会提及这一事件或者这个时期的形势图,所以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如影随形、不可分割的。新课标中“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里,就有一个学习主题为“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主题学习也是相得益彰,如“参考示例”中“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要不断地探索、挖掘。
第二,落实素养来融入教学过程。“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授历史知识,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通过教授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教授学生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运用史料佐证历史观点,提高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通过教授历史解释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授与国家、民族、家乡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人民的发展。
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应该融会贯通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观念上通过运用历史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上从识记知识的定位转变为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学习可生成的程度;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评价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任务如制作历史模型、撰写历史调查报告等进行作业评价。总而言之,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第三,提升能力来贯穿答题训练。在2024卷中,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的比重已经超过50%,而且多为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试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进行切实有效、提升能力的答题训练。非选择题的答题要领是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首先,读懂导语和材料,导语往往是材料的主题,先明确这个主题,再有目的性、针对性地阅读材料,阅读材料要关注提示性、总结性文字;其次,把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一一对应,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最后,答题要规范,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多角度思考。除了基本的历史识记、分析、比较、概括能力,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实现积知成识、转识化智。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当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命题工作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学评一体化中的重要维度之一。如今的命题不仅要科学严谨,更是艺术创作,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