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活动课的开设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历史活动课作为历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践、体验和互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历史学习体验。通过参与历史活动课,学生能够更加具象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伟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家国情怀素养的理解和认同。
历史活动课是一种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全面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的课程形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历史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提高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为例,探究如何通过历史活动课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历史活动课对家国情怀培养的作用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教学模式。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活动课程则以实践活动为主。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二者对比之下,活动课程更具多方面意义,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操与意志,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类历史活动课可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因此,中学历史活动课程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一)历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核心素养,能够切实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客观的态度评价历史事件,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从而树立深厚的家国意识。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建立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深厚认同,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成为怀揣理想、勇于担当的新时代人才。历史活动课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和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贡献。这些知识和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历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课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角色扮演、辩论赛、实地考察等,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获得直观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场景的模拟、历史事件的研究中,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这种情感的投入与体验,能够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最后,在历史活动课上,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乡土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这些资源,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家乡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魅力,从而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朴素情感。
(三)历史活动课有助于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历史课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要通过教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成共识,将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史活动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将历史学习与现实联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现实行动。历史活动课通过鼓励学生书写心得体会、反思等,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
二、“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课程设计
(一)活动课设计
“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这节课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步骤和活动拓展。这节课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和操作性,在活动课的实际探索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搜索历史信息、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家乡的近代历史遗迹,感受历史,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围绕问题展开学习,通过从做中学、在学中思的过程,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
本活动课立足乡土资源,主题设计为“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赤峰烈士陵园”,通过参观本地近代历史遗迹,加强学生对当地历史的了解,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幸福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珍惜如今的和平盛世。
活动目的:
带领学生参观“赤峰烈士陵园”,感受中国近代历史。
活动内容:
参观赤峰烈士陵园,使学生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了解赤峰当地烈士事迹及其对中国解放产生的影响。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赤峰烈士陵园纪念馆,学生能够讲出韩麟符、高桥、赵宏武、陈子实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2.学生能够描述不同时期赤峰地区英烈的贡献,并对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整合。
3.通过参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赤峰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墙等,使学生深入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体会中华民族解放的艰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活动步骤:
1.活动准备
在本次活动课之前,教师要整合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为活动课提供保障,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普查梳理,发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形成系统的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库。
在“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这节活动课中,教师在梳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参观烈士陵园这个主题,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围绕红色文化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内容。这样学生会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1)参观前首先让学生查找赤峰烈士陵园的相关资料,对参观地有初步了解并准备相关的问题。其次,教师给学生发放诸如地方志、烈士传记、相关事件的研究文章等预习资料。
(2)教师协调校内时间、联系陵园管理人员确定参观时间。
(3)组建参观小组,每组5人左右。
(设计意图:资料准备阶段,先要求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然后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去哪里查资料和查哪些资料,并能辨别资料的真伪。教师通过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真实的历史材料。以分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相互启发,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当组内有不同观点时互相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活动实施
(1)实地考察、参观。由教师或讲解员为学生讲解陵园的历史、烈士的英勇事迹、各类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2)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要将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拍摄照片或视频,为后续的分享积累资料。
(3)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结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内容提问。学生之间互相解答,教师总结反馈。
(设计意图:活动实施的设计一方面要符合地域实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需要恰当的“场域”的。赤峰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开展不同类型活动课的载体,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于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历史的发展脉络等有了基本的掌握。活动课的实施,将课内、课外知识相联系,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思想感情,实现思想认同。)
3.成果汇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将参观过程、烈士事迹以及感想体会以图片、视频或者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与班级同学分享。
(2)以本次考察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蓝本,学生编写革命故事并排练成短剧,在班里进行表演,谈一谈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思考如何将这种情怀融入日常生活中。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历史活动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视角,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体验者。学生通过参观活动的相互分享,更能在同龄人中引起共鸣。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实现本次课的育人目标;通过设计历史短剧,让学生再次感受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刻地理解历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等问题,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的概念内化于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并思考如何践行。)
4.活动拓展
课后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烽火宁城》,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在承平宁抗日革命根据地发生的故事。此活动可设置为主题班会,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视频中的哪些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视频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视频中的历史事件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有利于学生领悟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再一次“回到”战火纷飞的日子,置身其中,对比今天的和平时代,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活动课反思与建议
本次活动课的顺利实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历史活动课的重要性,认识到活动课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上发挥的作用。
首先,这节活动课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参观前的资料搜集、参观后的汇报展示都是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恰当的引导作用。
其次,在参观中感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此次活动课中,学生了解了战争时期赤峰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意识到中华民族的解放是用无数先烈的血肉之躯筑成的,明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应珍惜当前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这节活动课的设计实现了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科素养相结合。历史活动课的总体思路就是设计活动,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总体素质。这节课以赤峰烈士陵园为载体,采取参观的形式展开活动,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育了历史学科素养。
但是,此类活动课的开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查找资料方面的困难。活动课前需要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的辨别能力有限,影响课前的知识建构。另外,中学生基本接触不到一手史料,所以资料方面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大。
其次,活动课开设方面的困难。本次历史活动课是一堂规模较大的实践观摩课程,为了学生的观感体验,参观过程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花费时间较长。受资金、时间等方面的制约,教师很少组织开展。
最后,学生安全保障问题。此次活动课涉及校外活动,活动的开放性使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大都活泼好动,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此次活动课的开展,对以后活动课提出的建议: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实际的历史活动课。在一般情况下,受条件限制学校很少举行大型的实践探索型的历史活动课,如考察历史遗迹、参观博物馆等。但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一些研究讨论型的历史活动课,如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编排历史短剧等,这种能够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课更符合实际,开展的可能性更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背景进行重新思考,认识会更加全面,能够形成对祖国、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等新的认知。
★“活动课”顾名思义是要求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以实践的方式开展。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本节活动课立足赤峰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以赤峰烈士陵园为载体,采取参观的形式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编写活动课教程。中学历史增设活动课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对历史学科的要求。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活动课每册一课,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自主学习可利用的内容较少,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来涵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教学能力。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史料进行再加工,讲好红色故事,用具有设计感、代入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形成共鸣。在“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这节活动课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具有进行情感引导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烈士们牺牲之前的所思所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其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活动设计要符合学情。在历史活动课实施方面,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活动。认真分析学情,确保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活动课程开展时,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这节活动课中,教师在活动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朗诵烈士遗书,营造出庄重的氛围,带领学生更好地进入情感体验的状态。在活动课程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完成报告。通过谈感受,检验活动课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效果。教师还要通过作业、谈话等方式,跟进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活动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历史特色课程,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历史活动课不仅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活动课的方式,学生真实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探索历史,激发参与热情,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家国情怀素养。
本文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历史活动课与家国情怀教育的关系,认为历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具体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发现,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方面,课程的设计要立足本土、立足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既在活动课中学到知识,又浸润情感。运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种条件作为保障,如教师认识问题、活动课与正常课程关系问题、时间、安全等,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