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策略,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之路。《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与品质。在这一框架下,本文以“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劳动技能教学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
兰州拉条子面的制作不仅是技术活动,还是文化传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劳动技能的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内涵拓展,使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新课标劳动教育目标要求,“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理解,培养学生耐心的劳动习惯,并借助家庭作业和团队合作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加深学生对中华美食文化的认同。
一、互动白板展现技艺,培养热爱劳动情感
在探讨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时,教师利用互动白板展示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直观地展现面条拉制的和制、醒发、拉伸等各个步骤。互动白板的使用不仅有静态的图像展示,还包含动态视频、实时批注,这些功能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互动白板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精确演示从面团制作到拉伸技巧的每个环节,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除此之外,互动白板还允许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插入关键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在技艺教学中自然引入劳动精神的重要性。
在“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课程教学的引入阶段,教师使用互动白板展现技艺不仅技术性地传递知识,还通过视觉和情感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课堂开始时,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兰州拉条子面的精美图片,这些图片不仅展现了成品的精致美观,还借助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展示了面食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教师在介绍中融入了拉条子面在西北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讲述了拉条子面如何从简单的面食演变为地区的文化象征,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兴趣。教师介绍:“拉条子面俗称新疆拌面,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面食的制作技术源于手拉面的传统技艺,不通过擀或压,而是直接用手拉而制成。这种面条因其独特的制作过程和搭配方式,不仅美味可口,还非常实用——一盘拉条子既有菜又有面,吃后既满足又能长时间维持饱腹感,非常适合人们辛劳工作后的补充。”
接着,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制的拉条子面操作视频,详细展示了从面粉到面团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判断面团湿度和揉面技巧等操作的关键步骤,教师会暂停视频,用慢动作重放,确保学生可以看清楚每个动作的细节,同时,电子白板上同步显示的步骤分解图和文字说明,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比如,教师在暂停的画面前详细解释:“观察这里,你们可以看到面团开始由粗糙变得越来越光滑。这时候,加水的方法尤为重要。记住,水不能一次性倒入,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加入。”教师边说边在白板上用数字标注每一步的水量,确保学生理解如何控制面团的湿度。接着,教师继续播放视频,展示揉面的正确手法:“注意看我的手势,每次揉折都非常有力,同时也非常温柔。这种力度的控制是通过多次练习才能掌握的。而这个过程,不仅是技术上的训练,还是一种劳动的体验,在制作拉条子面的过程中也在培养我们的耐心。”教师强调这一点,旨在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深层价值。视频中的每一步操作,教师都会在白板上同步显示步骤分解图和文字说明,如“刚才的揉面,现在我们称之为‘面光、盆光、手光’,这是和面成功的标志。完成这一步之后,我们将进行下一步,也就是醒面。”教师指出醒面的重要性,并解释如何正确覆盖湿布保持面团湿润。
二、操作示范精进技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操作示范是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利用展现具体技能的实践操作能有效传达劳动细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自演示特定的劳动技能,让学生能够观察并模拟专业的操作步骤,了解具体的操作流程,实时观察技术的应用以及操作中的精确性。在操作示范时,教师需要详细讲解每个操作的技术要点,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每个步骤的关键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重复演示关键步骤,允许学生从多次重复操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巩固技能的掌握。
在“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准备好所有必需的材料和工具(中碗1碗半面粉;食盐少许;30度以下温水;熟制食用油2大勺;和面盆1个;面板1张;小擀面杖1根;碗1只;食品保鲜袋1个)。首先,教师展示了正确的面粉和水的比例大约是2∶1,并解释了不同种类的面粉对水的吸收率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调整水量是确保面团质地理想的关键步骤。在加水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了加水的技巧:“记住,慢慢加水,边加水边搅拌,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面团的湿度。”随后,教师开始了揉面的演示,手法既有力又细致,每次压压拉拉都精确无误。学生围在教师周围,仔细观察每个动作。
教师不时地停下来,向学生展示面团的质感和光滑度,解释“面光、盆光、手光”是和好面的重要特点。此时,一位学生提问:“老师,揉面的时间应该多长?”教师回答:“揉面时间大约10分钟,直到面团表面变得光滑。时间过长,面团会变硬,影响最后的口感。”教师继续展示了如何刷油和让面团醒面,并解释:“刷一层薄油并盖上湿布,有助于面筋的自然松弛。”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这一步骤,显得格外认真。在醒面时间足够后,教师继续向学生展示如何切条和拉面。每一步操作都精确而流畅,学生紧随其后,尝试模仿教师的动作,体会每个步骤的技巧。教师在整个示范过程中不断提供技术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制作技艺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拉条子面的文化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深化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
三、互动问答深化理解,深刻理解劳动价值
互动问答是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提供针对性的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根据问题的解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回答问题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多重价值,引领学生感受劳动在提升个人技能、促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作用。这种互动不只局限于拉条子面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深入到劳动的社会、文化层面,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到劳动的综合价值。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运用问题引导法,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课程中,教师利用开放式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劳动的价值,深化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师在展示完具体的操作过程之后,立即转入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发问:“现在是你们提问的时间,关于和面过程中的任何疑问,不论是技术细节还是操作流程,都可以提出来。”学生积极回应,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问题涵盖了和面的各个方面。一名学生问:“老师,您之前提到水和面粉的比例大约是2∶1,这个比例是怎么确定的呢?水和面粉的比例是怎么判断的呢?”教师耐心解释:“水和面粉的比例大约是2∶1,但这不是固定的规则。不同的面粉吸水性不同,我们需要根据面粉的种类和质地适当调整。例如,高筋面粉比低筋面粉吸水更多,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面粉的种类来适当调整比例。这是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
另一个学生好奇地问:“老师,要如何使面条更筋道呢?”教师详细解答:“要使面条筋道,关键在于揉面的技巧。揉面要均匀且有节奏,力度要适中。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面筋的形成,使面条在烹饪后口感筋道。”对于“醒面为什么要盖湿布”的问题,教师解释:“盖湿布可以防止面团干燥硬化,同时帮助面筋在醒面过程中自然松弛。这一步骤是非常关键的,它确保了面条在拉制过程中的质地和弹性。”借助互动问答,学生在技术层面获得了答案,也从教师的解答中感受到了劳动的深层价值——细致入微的关注、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以及不断优化改进的精神。教师的每个答案都是对劳动精神的一种传递,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操作中的疑问的同时,深刻理解劳动的文化与教育意义。
四、家校合作促进交流,塑造积极劳动态度
在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中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是指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帮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统一实践劳动教育。通过家庭作业,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同时,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获得学生在家中学习的反馈。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向家长展示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中采用的方法,鼓励家长也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中,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共同成长的机会。家校合作的开展还可以借助家庭作业的形式,将学校的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劳动技能,还能在家庭成员的帮助下深化对劳动的理解,从而塑造积极的劳动态度。
在“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课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项富有创意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增强学生对家庭和社会劳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这种体验深化了学生对劳动的尊重,有效地实现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作业的具体要求是,让学生在家庭成员的帮助下制作拉条子面。为了使下一次课堂互动性更强,并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应让学生使用手机记录下和面的关键步骤以及最终的成品照片或短视频。除此之外,教师还强调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成人的监督下使用厨房工具。作业布置完毕后,教师在白板上详细列出具体的实施步骤要求:首先,学生需要准备适量的面粉和水,按照课堂上学习的比例和技巧进行和面;其次,学生要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面团的揉制,保证面团的光滑和弹性;再次,学生要尝试拉制拉条子面,这一步骤需要特别注意技术的运用,保证拉伸的均匀性和速度;最后,学生完成的面条需要进行烹饪测试,以检验面条的口感。
为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在家中的实践过程中要与家长紧密合作。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最初因为水和面粉的比例不当导致面团太湿,经过与家长的讨论,逐渐加入适量的面粉调整面团的软硬程度。在拉条子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练习逐渐掌握了拉面技巧,最终拉制出了香喷喷的兰州干拌拉条子。完成作业后,学生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下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下一课时的分享做好准备。通过家庭作业,教师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技能掌握和文化理解上的双重提升,体现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核心目标。
五、合作探究分享经验,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探究旨在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讨问题,共享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学习如何在团队中有效沟通。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设定合作目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承担角色,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劳动实践中互相学习。教师还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在活动后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在合作中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社交能力。
在“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课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共同探讨制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强化学生的技能掌握,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在成果展示会上,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白板展示家庭作业成果。在这次活动中,教师邀请了学生小明来分享他的制作过程和感受。小明上台展示了他和家人共同制作拉条子面的照片,并自信地讲述了和面的每个步骤,讲述如何解决初次添加过多水的问题,以及最后如何成功制作出自己的拉条子面。另一位学生分享说:“我和爸爸一起拉的面,刚开始怎么也扯不开,后来爸爸慢慢教我才调整好。拉面的时候我很有成就感,虽然不是特别完美,但我们全家都很喜欢。”
教师随机邀请了几位学生,带上自制的拉条子面到教室中。全班一起品尝面条,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这一互动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从同伴的经验中学到了不同的技巧。在品尝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品尝学生带来的拉条子面时,指出每个作品的独特之处,并鼓励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你们看,每个人的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不只是食物,更是每个家庭劳动成果的展示。”教师说。在讨论中,一名学生提出了对未来制作的期待,“下次,我想尝试添加不同的调料和馅料,看看能不能创造出新的风味。”教师回应道:“这正是我们课程的目的,学习不只是复制技巧,更是优化这些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六、过程评价反馈成效,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过程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持续的观察和反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过程性评价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不只是在活动结束时给出总结性的评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在制作面点等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根据过程记录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反馈会谈,讨论学生的表现,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在“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深刻体验劳动的价值,崇尚劳动,实现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过程性评价专注于学生的参与度、技能进步以及劳动态度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每位学生的劳动表现。例如,在和面和拉条子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初始阶段的操作不够熟练,会添加过多的水或面粉。此时,教师及时提供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调整面粉和水的比例,保证面团达到理想的状态。随后,教师在课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评估,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在拉条子面的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的拉伸技巧,虽然最初面条断裂,但最终通过不断尝试改进了自己的方法。这种积极的探索和不放弃的精神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评价。在下一次课程开始时,教师组织了一个分享会,邀请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分享各自的学习体验。在分享中,教师特别指出了学生的进步之处,也公开讨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教师在总结时强调,通过这次实践,学生既学会了和面和拉条子的技能,又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教师说:“部分同学的面条拉得非常棒,展示了极高的技术熟练度;但也有部分同学在水与面粉比例上还需要多加练习。但记住,劳动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通过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技能上获得了提升,更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下,增强了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实现技能训练与价值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兰州拉条子面的和制技艺”课程,展示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深远意义与实际成效。此课程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又加深了学生对劳动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而言,此课程框架提供了一种创新途径,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