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教师的关注点需要从知识点的落实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探究规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新模式。
一、更新教育观念,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初中历史教育的教学,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求学校教学做好“加法”。其重中之重在于守好、用好历史课堂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确保在减负的同时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基于此,我们要思考:“文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耕教材和课堂,探索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教育的快乐,还拓展了思维、涵养了情怀。比如,在“秦统一中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链层层深入、步步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设计了历史剧《朝会》和历史小故事《孔虚经商》两个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兴趣高昂,参与度很高,生成了很多问题,如为何各地尺与斗不一样?文字与货币不一样?孔虚怎么那么倒霉啊?怎么样才能解决?学生的情绪也随着孔虚的赚与亏起伏,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解惑的同时又引入一些史料对模拟的朝会及故事进行材料的印证,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
通过这些探索,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具有怀疑精神、发现意识、写作表达能力,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兴趣就会被激发,就会更加踊跃参与到学习中。
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主体参与型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主体参与型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它是一种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索较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为学生构建开拓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
(一)课堂上主要采取的活动方案
1.听:听诗词、歌曲、评书,感悟历史
(1)音乐类:如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的“北击匈奴”这一目时,精选了电视剧《汉武大帝》里刘彻姐姐远嫁匈奴时的一段歌曲《悲歌行》,以音乐导入,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倾听歌曲,感受到和亲公主离别家人、国家,前途渺茫的痛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一系列问题,如西汉为何采取和亲政策?为何送真正的公主去和亲?从情感角度理解汉武帝为何要大举反击匈奴。
(2)诗词、近现代诗歌类: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长征组歌》《忆江南》》等。
(3)评书类:如听《隋唐演义》中的关于秦琼的一段,《岳飞传》中关于岳飞屈死的一段等。
(4)听《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中关于曹操的品说等。
2.讲
(1)小讲师比赛:如阶段人物讲评打擂台“我看曹操”等。
(2)每节课五分钟故事会:讲历史成语故事、名人传记、历史传说等。
3.做
(1)社会调查:家庭姓氏的来历,我家10年来的变化、手纸的变化、照片与照相机、爸爸妈妈说“小时候……”等。
(2)制作5~10分钟的小视频:如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一战”“二战”的一些人物或战役的小视频。
(3)历史小制作:如学生最喜欢用陶泥制作清朝的宫女、皇帝、皇后、官员等,用布制作一些朝代的衣服,用废纸制作枪、炮、舰船、飞机,用橡皮、萝卜等制作印章等。
(4)办历史小报:中国武器历史、中国钱币历史等。
(5)小游戏:看口号猜事件、甲骨文竞猜。
(6)绘制图画:做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画朝代地图等。
4.看
看历史小视频、历史电影片段,如《我的1919》等。
5.演
演5~10分钟历史短剧,如《荆轲刺秦王》《杯酒释兵权》等。
6.编
让小组为单位编一个历史短剧,如《丝绸之路》《明朝看榜》《袁世凯窃国》等。
7.画
画一幅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者文物等。
(二)收获与反思
经过几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主体参与型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建有效的教学活动,利用生动具体的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抽象、脱离生活的历史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下面以八年级几个班进行的小讲师比赛——“我看李鸿章”为例,浅谈一下收获。
1.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科能力
阶段人物讲评打擂台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在消化吸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本小组要讲的人物的侧重点,然后去查找甄选历史资料,写出讲解内容并制作PPT展示。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培养,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
2.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互相学习的能力,涵养了家国情怀
初赛时,我们为学生思维的巧妙而感叹,因为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角度把控不好,其实很难在几分钟内讲清楚,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真的是用心去准备,一个个讲得头头是道。复赛时,他们的表现就更加让人震撼了,一个个PPT制作精美,语言条理清晰,声情并茂,史论结合、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力明显提升,而且他们之间互相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简直让我们刮目相看。有的小组学生讲“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初赛时他们史料论证不充分,逻辑有些混乱,到复赛时,我发现这组学生重新定位角度,引用了其他小组同学初赛时的史料和图片,还精心剪辑制作一段小视频,使自己的论证更加充分、有说服力,并最后夺得冠军。还有的小组发现别的小组学生从小角度讲述李鸿章比较精彩后修改了本组的角度定位,有的从外交、有的从为人处世、有的从他与慈禧太后的博弈等方面阐述,最后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多面的李鸿章。
3.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活动吸引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奉献自己的热情,展示自己的才华,甚至几个平时比较淘气且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受到感染,模仿起李鸿章的语言、行为、动作。
尽管受条件、能力、时间等因素限制,有些学生的表现还很稚嫩,甚至出现讲演时因紧张而忘词等现象,但在欢笑声中,他们不但分享了成果,总结了演讲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了他人的长处,而且提高了自身能力,涵养了家国情怀。
三、研磨教学设计,创导“主体参与型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
要使“主体参与型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有趣、有效,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仔细研磨自己的教学设计,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是每节历史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点,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学习历史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要依据学情、教材提炼教学内容,明确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如在“平凡与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主题复习课上,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学生通过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历史大事,体会时代精神。教师以楷模组照为导入线索,先以实物史料“黄继光家书”为主要探究材料,依据材料内容提出设问:“为什么要上战场”“信念来源于什么”,充分发挥史料价值,通过学生自主实践、讨论,结合所学透彻分析“家书”史料的历史背景,由小见大地透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伟大精神。随后,又相继以王进喜日记、邓稼先书信等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崛起之精神所系,时代楷模们身上的精神共性。整堂课程的设计在史料呈现上通过三组:人物文献史料(书信、日记)—时代背景史料(图文表格、中央文件等)—当代纪念活动的方式进行,充分体现了史料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训练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概括水平。最后由各小组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
而另外一节主题复习课“北京史专题复习”,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古都风韵、首都风范、时代风貌三个主题引领学生巩固主干知识,并通过读图和史料解析,落实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呈现的史料和地图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时空的变化理解不到位,基于地图设计的时空观念效果较差,不仅不能真正落实时空观念,嫁接在地图上的历史解释也比较牵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还影响了其他内容的完成度,贪大而全的结果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教师果断舍弃了落实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只定位于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两课的教学使我们认识到:落实核心素养,要潜移默化,要水到渠成,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核心素养的渗透中,必须做到目标明确,敢于舍弃,才能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要优化——活动主体是学生
教学过程是激发、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应用价值的过程。教学过程活动主体是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展开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创”字。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创新,以趣激学、激创,在趣中探索,使枯燥知识趣味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高效课堂,还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历史教师必须调控好教学结构,使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的设计最优化。比如,“秦的统一”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提前将这一难点知识录制下来,做成微课。微课中运用图示逐次演示,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通过课堂中微课的学习,学生降低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难度,理清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关于“罗斯福为何决定首先整顿金融系统”这一问题,教师用几句话讲不清,一位课题教师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得以解决。首先问学生:“人体血液如何循环的?”学生纷纷抢答:“心脏把血液从动脉流出,从静脉流入,人体的其他器官才能工作正常。”教师继续问:“金融系统也一样,银行就像心脏,银行如何让资金运转?”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两个问题设计,调动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想推理,就把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三)教学内容要真实,贴近社会现实融入学生生活——学习主体是学生
真实性是历史的生命力之一,历史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历史教学就要关注社会现实,教师要善于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历史。如九年级学习“经济大危机”这一内容时,教师结合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措施的一些资料和图片制作短视频,让学生模仿新闻记者进行播报导入,整节课课堂氛围都很活跃,学生参与度也很高。实践证明,融入生活的课堂教学,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四)教学情境要合适——探究主体是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作为学生,只有具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创设合适的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性的教学情境,可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如“秦的统一”一课,教师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先采用角色扮演《孔虚经商》创设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将秦朝巩固统治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举措分成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小组,各方陈述各自要统一的理由。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作为一个引导的角色,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本课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的社会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比如,在学习秦统一的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时,出示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标识,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进而得出认识:秦统一的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的样式是我国金融领域各大银行的标识设计来源。教师还可以开展竞猜和度量衡相关的成语活动,学生在说出权衡利弊、半斤八两、日进斗金等时,也认识到在我们今天的语言文化生活中依然可以看到和度量衡相关的很多词汇。这一系列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探究,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还增强了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教学评价要中肯——受益主体是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一句鼓励的话或简短的个性化评价,都会使学生拨开重雾,得到真知真能。但是评价性的语言不能只停留在“说得真好”“你真棒”“这样不对”等,而应该更用心。学生思维是活跃的,不知道他会在课堂上说出什么话、提出什么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预设,充分备课,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妙趣横生,在师生的共同快乐中完成教学任务。
面向新形势,教师只要认真设计历史教学,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就不是一句空话。教师需要摒弃以自身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要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进入课堂中,并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历史教师主动将生命的节奏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守好核心素养根基,以国际为视野,以国家为倚重,以育人为根本,与时俱进,积极推进课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