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互融共生”的实践

2024-10-09 00:00杜丽娜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4期

学科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途径,每门学科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育人重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教材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把握德育的渗透艺术,使两者“互融共生”,以此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涵盖了不同文学体裁的文章,其中《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分别是诗歌、叙事散文、报告文学、抒情散文以及乐府民歌,虽然体裁各不同,但表达主题一致,均进行了家国情怀的抒发,这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渗透德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所包含的《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均为教读课文,《土地的誓言》为自读课文。其中《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对黄河的形象进行了塑造,赞誉了伟大的祖国与黄河。《谁是最可爱的人》则对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进行了真实的记叙。《木兰诗》书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及巾帼英雄形象。《土地的誓言》也是对爱国之情的热烈表达。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有效地融入德育知识有着重要的契机,教师应综合初中生学情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探究,助力学生领略、掌握课文的真正内涵。

在文学创作中,抒情的方式形式多样,其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最常见。直接抒情是作者毫不掩饰地直抒胸臆,将内心的情感以文字的方式予以表达,而间接抒情则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叙述、描写以及议论中,让学生能在品味文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作者深藏的浓浓真情。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是学习抒情的典范之作,尽管抒情方式各不同,但都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黄河颂》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描绘黄河,抒发了作者激昂的爱国之情;而《老山界》则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展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则涵盖两种抒情方法,既通过事实的记叙,又集中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刻体现了抗美援朝战士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土地的誓言》中,作者采用铺陈、画面迭现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并在文中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而《木兰诗》这首民歌,则运用排比及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均展现了不同作者高超的抒情技巧,更能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步入初中后,思想道德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这一时期正是助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因此,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输,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注重德育内容的渗透,积极改变传统单一、固有的教学形式,使阅读与德育“互融共生”,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设定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围绕“家国情怀”的人文主题进行编写,以期用作品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而几篇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为强化学生的单元整体学习效果,并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家国情怀,树立爱国意识,使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互融共生”,教师设定了以下单元学习目标与具体教学活动。

单元学习目标:(1)思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能自主区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表达的不同之处,深入探究二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运用高级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及抽象等,有效促进学生思维逻辑水平的提升,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同时,在精读文本的特定部分时,学生应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想象力,体会文本描绘的形象和场景,提高形象思维水平。(2)价值目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深刻体会英雄人物所展现的崇高品格及深厚情感,激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学生应深刻感受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并激活其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对国家及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感。

具体教学活动:(1)加强“浸”与“悟”的技能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持续精读,全身心沉浸于每篇课文的文学魅力中,感悟和体验不同的情感与思想。(2)加强“写”与“抒”的技能训练。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了解抒情方式,切实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学做批注,运用精练的语言记录阅读心得。

三、构建单元学习任务群

为了有效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的“互融共生”,让学生切实领略作品的情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还设计了以下针对性的学习任务群。(1)核心主旨:本次活动的核心在于深化红色文化传承,培养与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2)实践方法:以精读文本、细致批注及广泛收集材料的方式,开展阅读与探究实践活动,拓展学生阅读深度;(3)写作提升:侧重于抒情表达的技巧培养;(4)综合实践:组织“天下国家”的综合性专题活动。教师通过构建以上任务群,为阅读与德育的“互融共生”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设置单元驱动性任务

在本单元教学中,为凸显“家国情怀”主题,实现语文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教师可采用群文阅读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在完成驱动性的任务中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以目标为核心设定学习任务

1.精读群文文段并批注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三篇经典作品,教师应以“阅其文,感其情”的方式为指引,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批注法、精读法及情感浸润法,进一步体会不同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从而助力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2.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

在本单元学习中,其课文内容本就有着实施德育的重要优势,但为使阅读与德育真正地“互融共生”,教师还可开展拓展性的阅读,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以观察、收集、整理身边“家国情怀”事迹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发展。

3.书写单元的习作内容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表达的契机,鼓励学生从本单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创作,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抒写心中的英雄形象。

通过开展朗诵会、群文阅读、拓展阅读教学活动的方式,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领悟爱国之情,为抒写表达做好充足的准备。

4.组织爱国诗词宣讲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诵《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爱国题材的表达意象及抒发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体会,通过以声悟情、以声传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可策划举办一场“致敬家乡爱国人物”的班级宣讲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家国情感的内涵,增强其文化信心。

(二)分阶段实施单元具体的教学

1.多种方式阅读并批注

(1)进度安排:共用三个课时,让学生充分领悟人物魅力,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感。

(2)活动形式:朗诵、群文阅读。

(3)课堂教学阶段:

第一课时:以朗读为根基。教师借助先进技术为学生提供富有感染力的音频朗读,引领学生认真倾听,引导学生热情参与,感受其中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思想。如朗诵《黄河颂》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做好重读、轻读的处理,充分展现黄河的气势磅礴与其伟大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黄河与祖国的热爱之情,促使学生的情感向更高阶的方向发展,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三课时:实施多篇课文一起阅读。《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均是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将阅读与德育“互融共生”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这时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运用情感浸润的方法指引学生进行精读、批注,以此实现高品质的单元教学,凸显单元“家国天下”的主题。以《老山界》一课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精读法进行课文品读,通过梳理课文中的典型事件,了解其战斗历程,深度把握课文的叙事脉络。

2.注重课外拓展性教学

(1)进度安排:运用一个课时和课外时间,立足“家国情怀”的单元主题,展开课外延伸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学习发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正向的思想道德情操。

(2)活动形式:组织“我眼入我心”的综合性学习。

(3)拓展任务:引领学生对拓展的相关德育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增强学生的思想共鸣感,以此将德育厚植在学生心中。

(4)课堂教学阶段:

第四课时:组织红色故事演讲比赛。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相关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家乡一日游”,收集本地区的革命故事,并进行整理学习,拓展性学习“家国天下”的内容。在回到课堂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演讲的方式,对自己收集、整理的内容进行交流表达,声情并茂地阐述革命故事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有力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剩余时间: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可动员家长与学生一起利用休息时间去瞻仰身边的革命遗址,感受、聆听这些红星照耀的红色故事,了解革命英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美篇,使其能更好地领悟、传承红色基因,在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

3.写“我”心中的英雄

(1)进度安排:安排两个课时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此次学习中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抒写“我”心中的英雄形象。

(2)活动形式:抒写“我”心中的 的习作。

(3)学习任务:在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引领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并迁移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恰当的抒情,以此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课堂教学阶段:

第五、六课时: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任务,迁移运用所学,进行文质兼美的表达,在横线处填上“家乡”“中国”等词语,用合理的方式抒发自身的情感。

4.策划举办诗词宣讲会

(1)进度安排:教师让学生在课堂朗读本单元所学的课文,并安排三个课时的时间,基于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成果,精心策划并举办一场“致敬家乡爱国人物”的班级宣讲会,通过评价学生之间的文本创作与宣讲形式,评选出“红色作品最佳撰稿员”及“红色作品最佳宣讲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家国情感的内涵,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同成长,增强其文化自信。

(2)活动形式:红色作品的朗诵与欣赏;红色作品的诵读展示。

(3)学习任务:教师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以团队形式进行文稿评阅与修改,小组成员相互修改文稿,进行细致评阅,并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帮助对方完善文稿。之后,学生结合修改好的文稿,在组内进行宣讲,推选1~2名优秀学生代表小组在全班宣讲。最后,推选评委,制订评价量表,评选出“红色作品最佳撰稿员”及“红色作品最佳宣讲员”。

(4)课堂教学阶段:

第一,做好宣讲准备:观看相关学习资源,以提炼宣讲的形式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在宣讲前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应考虑宣讲内容的条理性与抒情的方式;另一方面应考虑宣讲的方式是否有吸引力,能否触动听者的情感。第二,小组进行合作与推选,小组内成员展开密切的交流与讨论,并进行润色,在小组内宣讲修改后的文本中推选出1~2篇,在班级中展示优化的成果。第三,在小组内推选出评委与主持人,小组其他学生制订“撰稿员”与“宣讲员”的评价表,并将其发给每位学生,作为评选依据。第四,在班级中进行“撰稿员”与“宣讲员”的评选,结合评价表、评委的评分以及班级中全部学生的票数,进行最终评选。第五,将“红色作品最佳撰稿员”及“红色作品最佳宣讲员”的作品,录制成小视频,通过视频号、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家乡的爱国人物”,激活其爱国情感,真正达到阅读教学与德育“互融共生”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五、重视单元多元化评价

在实践教学中,评价起着关键的调节控制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德育“互融共生”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评价工作的实施,并积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形式,实施多元化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际表现,引导学生在探讨、沟通、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其进行鼓励、指导性评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把握:(1)评价学生朗读过程中的表现,指出学生的不足;(2)对群文阅读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语言评价;(3)学生的作文、演讲稿、手抄报等资料,以小组量化的方式进行评分,并评选出具体的等级,给予物质层面的相应奖励;(4)举行的演讲比赛、朗诵会等应进行现场评分,并评选出具体的等级。在这些评价工作开展中,教师还应积极拓展评价的主体范畴,以师评为核心,融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及家长评价,使评价工作的开展更具人性化,以此切实强化学生的学习评价,从而落实单元整体阅读与德育“互融共生”的教育目标。

六、把握总结与反思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与反思也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能整体性评判与总结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还能为学生的学习反思提供依据,从而使其在之后的学习中有更正确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互融共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总结与反思,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品德,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要想更好地实施德育与语文的融合教育,教师是关键,这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学习课堂,还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语文与德育之间的关联,找准教育的契机,使学生更好地汲取丰富的知识;(2)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兴致高涨,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有效的学习和成长;(3)在实施语文阅读与德育“互融共生”的教育中,教师并未完全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而是组织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设计了相关的教学任务,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学生学习兴致饱满,之后应继续拓展更多符合初中生学情的教学路径;(4)教师在本次单元教学中融入了家长的参与,不仅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还能使活动更具育人价值,未来还应积极提倡家校携手共育的模式。

总而言之,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德行和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初中阶段正是正确思想道德形成的黄金期,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德行,培养其健康的人格,而语文学科有着天然的德育育人优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与德育“互融共生”的教育中,应积极探寻实践教学的方式,以此强化语文德育的效果,助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德育之花绚烂地开放,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温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