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型教学

2024-10-09 00:00刘世芳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4期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作者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备求贤若渴,为了请出颇有才能的诸葛亮,三次亲自到对方的茅庐中拜访,且透过言行举止的描写,足见其对人才的重视。刘备礼贤下士之姿,彰显了雄主风范,也为后来诸葛亮的忠心追随奠定了基础。而诸葛亮虽居于茅庐之中,却知晓三分天下,并且能帮助刘备分析当下的局势,说明他是智谋非凡的人。从诸葛亮的言论可以体现出此人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能力。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用简单的话说一说他们的性格和品质。

2.体会本文流露出的兄弟情谊、朋友情谊、君臣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

◆任务一:初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与同伴合作共读课文,并总结文本概括的方法。

学生经过探讨后得出结论:首先应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梳理情节,然后抓住人物、时间、地点等关键要素,最后留下细节部分,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按照以上要点,可完成故事概括。

阅读结束后,学生尝试找出关键部分(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概括主要情节,之后再与同桌、前后桌讨论,确保自己完整地概括出故事情节。

生1:《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前两次拜谒诸葛亮,都未曾见到他。终于在第三次见到了诸葛亮,并将他请出了山。

生2:这篇小说讲的是刘备第三次去到诸葛亮的茅庐,刘备诚心、有礼地邀请对方辅佐自己做一番大事,通过文中对诸葛亮语言的描写,证明他是一个颇具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写的是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第三次上门拜访诸葛亮。刘备等人顶风冒雪,至诸葛亮茅庐。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恭敬等候,未敢惊动。诸葛亮醒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与其畅谈天下大势,提出“隆中对”,为刘备规划未来战略。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感其真诚,遂答应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教师借助PPT呈现与本篇课文相关的思维导图(见图1),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梗概填充导图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关系、著名典故的理解。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

师:相信大家在阅读完这篇课文后,对主角、配角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能用自己的话分析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的性格特点吗?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学生有序发表言论,某位学生表述时,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待某位学生叙述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每个小组安排一位“书记员”,负责整理、记录大家的观点。

生1:在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茅庐时,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从关羽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有时候他看人、看事不够全面深刻,并且缺乏耐心,只认为是诸葛亮刻意为难他们。

生2:从刘备的“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证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有耐心能办大事的人,所以他不介意有才能的人对他摆架子。

生3:诸葛亮是一个有智谋、有眼光,颇具才干的人。其实“三顾茅庐”是他为刘备设的一个局,若刘备能通过考验,那么就证明他是有胸襟的王者,自己就能死心塌地帮助他匡扶汉室。

生4:张飞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有着真性情。

小组代表结合文中的语句,面向全班陈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从关羽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有时候他看人、看事不够全面深刻,并且缺乏耐心;“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透过这句话说明刘备求贤若渴、心胸宽广;“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很有政治谋略;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张飞脾气火暴、为人十分率真。

◆任务三:探究文化内涵

师:《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礼贤下士,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这个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也反映了古代的礼仪、道德观念等。你们能说一说从课文中发现了哪些与礼仪和道德相关的内容吗?

生1:刘关张三人非常团结,前面两次求见未果后,尽管关羽、张飞不愿再受“村夫”的气,但又害怕诸葛亮为难自己的好哥哥刘备,最终还是与自己的兄弟一道去了让他们备感窝火的草庐。

生2:刘备在求贤的过程中,面对前两次的无功而返,没有放弃,而是坚持第三次拜访,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体现了他的决心和毅力。

生3:刘备在与诸葛亮交流时,态度真诚、虚心请教,展现了他的谦逊和对有智慧的人的敬重。

学生圈画课文重点、梳理文本后,教师总结本文体现了以下几种礼仪:

《三顾茅庐》一课中凸显的古代礼仪有以下几点:

拜访礼仪: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每次都亲自前往,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以显示对诸葛亮的尊敬。

等候礼仪: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没有打扰,而是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候,体现了他的耐心和诚意。

称谓礼仪:书童称刘备为“先生”,体现了古代对有学问、有品德的人的尊称。

学生总结:本文用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彰显了古代有涵养的人对礼仪的重视(见表1)。

◆任务四:了解真挚的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刘备托孤》的视频,刘备在临终前将匡扶汉室和扶持儿子的重任交给诸葛亮,君臣二人泪流满面,做最后的道别。

师:为什么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感情如此深厚?你们能用课内外的知识辅助说明吗?

生1:“三顾茅庐”其实是诸葛亮为刘备所设的局,主要为了考验刘备是不是一个值得辅佐的君主,最终证明刘备有周文王的胸襟和气魄,所以他愿意帮助明君。刘备的谦逊、有礼、诚恳,是一位君王对臣子的感情。

生2:诸葛亮加入匡扶汉室的阵营后,屡次献计并帮助刘备取得胜利,他也逐渐得到了君王的信任和尊重,这是一位臣子对君王的感情。

生3:在多次战斗中,刘备与诸葛亮相互合作共同破敌,在患难与共中建立了朋友间的情谊,二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才让汉室在群雄割据中获得稳定的势力。

师:除了君臣情之外,还有关张二人对刘备的兄弟情义,虽然起初对刘备三顾茅庐的行为有所不解和抱怨,但最终他们还是跟随刘备,支持他的决定,这充分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

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本文的情感脉络,加深学生对人物关系的理解。

◆任务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师:在《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谦虚、诚恳、求贤若渴的刘备,也在字里行间展现了诸葛亮的惊世才华,这篇课文算得上是一篇经典好文。你们能继续讲述自己知道的与三国相关的故事吗?

生1: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草船借箭》,故事讲的是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设下毒计想要杀掉诸葛亮,便引诱他立下“军令状”,要求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三天时间便“借”到了箭,周瑜的毒计便被攻破了。这个故事证明了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而诸葛亮很有谋略。

生2:刘备、关羽和张飞,都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志趣相投的三人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园林中结拜为异姓兄弟,从此之后关羽和张飞紧紧跟随刘备一起做事,三人同患难、共生死,为匡扶汉室共同出力。

生3:《火烧赤壁》也是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主要说的是,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抵御曹军。诸葛亮和周瑜定下火攻之计。黄盖假意投降曹操,庞统又诱骗曹操将战船用铁链相连。决战之时,孙刘联军趁着东南风大起,向曹军战船放火。火势迅速蔓延,曹军大乱,损失惨重。曹操率领残部狼狈北逃。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之作,大家认真阅读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提高语文素养。从这部巨作中汲取的营养,将使你们终身受益,大家课余时间一定要好好品读这本书。

五、教学反思

教学完《三顾茅庐》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优点: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化内涵等,难度适中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使学生获得了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不足之处:虽然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我的要求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但我细致观察后发现,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说明我的教学方案不足以吸引全体学生,今后我将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