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2024-10-09 00:00陆现学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4期

历史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在“北宋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基于新课标思想,开展基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一、立足课程标准,构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南针。在“北宋的政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来制订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增强教与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北宋的政治”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这两个方面。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为:在宋太祖时期,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北宋作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理解古代的统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教学活动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唯物史观等素养,让学生懂得客观看待历史,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七年级学生接触历史的时间还不长,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学习的兴趣也不够强烈。对于学生来讲,本次的教学内容还相对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上述分析,将本次教学的目标设置为:

(1)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结合视频及史料,阅读教材,能够准确说出北宋的建立、统一过程等基本史实,培养时空观念,形成唯物史观。

(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列举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其带来的影响,形成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概述北宋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措施及影响,提高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

(4)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简述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时间、措施及结果。通过对北宋政治的学习,懂得要客观分析和反思历史,学会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形成家国情怀。

其中,教学难点为:能够正确理解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各项措施及重文轻武措施给北宋带来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教学难点为:可以正确理解重文轻武和中央集权强化之间的关系。

基于新课标的教育思想,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使学生可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设计预习任务,培养自学意识

新课标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立足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给学生布置具有启发性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参与课堂学习。

在“北宋的政治”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不熟悉北宋这个朝代,导致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学内容强调历史思辨性,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上课之前,教师给不同学生布置了不同的预习任务。

历史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自学意识比较差,学习能力也较低。如果给这些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比较枯燥或者困难,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内容生动、直观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可以在微课的帮助下实现高效预习,并且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微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如下的内容:(1)北宋的建立过程。(2)宋太祖赵匡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相关历史资料。(3)提出问题:赵匡胤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达成了什么目的?你对北宋时期的政治还存在哪些好奇心?

班上的中等生的特点是自主性比较差,学习被动性较强。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意识,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搜索“北宋的政治”关键词,获得学习任务单,了解本次教学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思考应当如何展开本次学习。这一预习任务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资料展开有效的自学。

针对历史素养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布置了开放性的预习任务:围绕“北宋的政治”这一中心词,结合过去的历史学习经验,想一想教材可能从哪些角度讲述北宋的政治,可以利用哪些方式展开对北宋政治的学习,自主制作思维导图,阐述自己对学习本节内容的想法。这一预习任务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收集和整理,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创设启发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对情境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借助启发性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北宋的政治”的教学中,教师采取如下的方式来实现情境创设。

(1)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唐末到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从唐朝末期到五代十国,大家认为有什么问题始终在困扰当时的统治者?

(2)学生结合示意图,对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展开回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过去所学历史知识的看法。

(4)教师继续对学生展开引导:统治者的目的在于管理整个国家,经济、文化方面的因素虽然会影响国家的管理,但是较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政治因素则是影响一个国家运行的关键因素,也是从唐末到五代十国以来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5)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的交流讨论,让学生想一想从唐末到五代十国,当时的统治者都面临了怎样的政治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得到了“藩镇割据”的结论,认识到在当时,中央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地方不再服从中央的管理,成为导致王朝覆灭的重要因素。

(6)在学生明确了当时的统治者面临的问题之后,教师再对学生展开引导:藩镇割据给王朝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7)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是关键所在,但是不能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法。同时,有学生想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有的学生却质疑,认为秦朝最终也覆灭了。

(8)教师向学生介绍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君主经常采取的一种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皇帝的权力。从唐末到五代十国,直到宋朝才有效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当时的统治者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看看其做法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教师借助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接下来的知识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借助问题驱动,促进深度构建

问题驱动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索中,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结合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依次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探索。

(1)清朝时期,查慎行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为:“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这句诗讲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教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句诗)

在展示了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了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并且结合对相关历史信息的分析,梳理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城等相关知识。

在完成了对问题的探索之后,学生使用列表的方式对信息展开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

(2)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如下历史文献资料。

一日,(太祖)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八)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向学生提出问题:赵匡胤询问赵普从唐末以来,朝代频繁更替的原因。赵普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他提出的方法可行吗?

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基于历史逻辑,根据历史资料找出唐末五代以来王朝频繁更替的原因,想一想北宋建立之后可以以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展开对教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赵匡胤最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避免这些问题。

(3)提出问题: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在宋朝采取的中央集权措施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些措施具体是怎样体现的?

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且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赵匡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些措施对北宋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经过讨论得到如下的结论:

①政治层面,主要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借助这些方法,将中央集权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经济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在各个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的财富收归于中央。

③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以及经常调动将领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汇总,让学生认识到为了增强中央集权,当时的统治者在不同领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目的是削弱地方的权力,增强中央的权力。

(4)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宋朝的科举制度,向学生提出问题:借助对这段资料的分析,你认为宋朝的文人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提问之后,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重文轻武”这一措施的看法,并从政治、科技、军事等角度思考“重文轻武”的利与弊。

(5)教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这是为什么?你是否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对于他采取的变法措施,你有怎样的看法?你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成功的吗?其给当时的政治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教材上的变法内容,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6)从北宋的这一段历史中,你可以收获什么?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问题驱动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获得唯物史观等历史素养的发展。

五、促进知识应用,发展历史思维

教师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知识运用活动。

“北宋的政治”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了问题探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训练活动,让学生解决如下问题。

(1)北宋时期,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司马光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言?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知道王安石变法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2)在《百家姓》中,“赵”是第一个姓氏,但是“赵”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那么《百家姓》这部作品可能会形成于哪一个朝代?你可以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什么结论?

(3)宋朝时期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4)秦汉时期丞相一人会承担多个重要职位,在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时期,相当于丞相的官员数量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在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成果展示活动,邀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结论,以及自己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可以在观点的碰撞中优化自己的认知框架,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六、改善评价方式,提升综合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得到科学的指引,使学生在评价的帮助下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北宋的政治”的教学中,教师从以下角度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价。

(1)学习态度:学生是否能够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预习任务,展开自主学习的活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主动进行质疑;学生是否可以主动和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对北宋政治的独特理解;等等。

(2)学习能力:学生是否可以从情境出发,发现从唐代到五代十国始终困扰统治者的问题;学生是否可以正确理解唐以后朝代频繁更替的原因;学生是否能够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宋代文人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是否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带来的正反作用;等等。

(3)知识掌握:学生是否可以掌握宋朝建立的过程,宋朝采取的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导致的结果;等等。

(4)历史素养:学生是否养成了梳理、分析、归纳和整合史料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客观事实展开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掌握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从以上角度对学生展开全面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客观看待学生的不足,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

在教师评价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激励学生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想一想自己在这堂课上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得到了怎样的唯物史观,自己在知识掌握上还存在哪些不足。

之后,教师结合评价的结果,对个别学生展开引导。如有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后展开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认识;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忘记了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顾之前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将宋朝的知识和唐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关联在一起,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

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加强对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教师也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丰富学生的历史探索经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进而实现对学生唯物史观等素养的培养,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