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2课, 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朝乃至后世中央集权体系的稳固提供了思想基础。经济策略方面,盐铁专卖的政策有效控制了经济命脉,减少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影响力,有效增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军事上,北击匈奴集中展现了汉武帝的军事才能,体现出其宏观的国家安全战略。这些措施共同构筑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全景图,不仅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范例,还与先前秦朝的严苛统治截然不同,为学生提供了全新视角,可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基本判断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中的人物传奇、视觉图像及其背后的故事兴趣浓厚,这成为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关键。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历史知识的整合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历史事件、人物认识多停留在碎片化的记忆上,尚未形成系统的历史观。
三、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掌握汉武帝采取的关键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策略,分析其在加强中央集权、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和意义。
2.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格局的重大功绩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实证的方法,认识到汉武帝在推进大一统格局中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及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评价能力,加深对汉武帝政策的影响力和历史意义的认知。
4.历史解释: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和事件,如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政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和成就,认识到大一统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传统,培育国家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当我们提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帝王时,你们会想到谁?
生:秦始皇、汉武帝。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一位让中国走向大一统的伟大皇帝——汉武帝。请大家观看这幅图片。
(课件展示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门口的繁体“汉”字图片)
师:这个字大家都认识,它代表着我们的民族和语言。请思考,是谁在历史上给予了我们这样的身份和自豪感?
生:汉武帝!
师:没错!汉武帝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推广儒学,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大家先听一段音乐。
(课件播放《秦汉赋》音乐,营造古代氛围)
师:在这悠扬的音乐中,你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雄壮吗?什么是“大一统”?它包含哪些内容?今天的课程我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通过诗词、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引入,遵循了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引出与汉武帝政策相关的关键词,预设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感知危局,铺垫“推恩令”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文景之治”和“七国之乱”的内容。
师:在汉武帝刘彻即位的那一刻,他面对的不仅是国家的盛况,还有隐藏在繁荣之下的种种隐忧。想象一下,如果你们处于16岁的汉武帝的位置,将领导这样一个既繁荣又充满挑战的国家,你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我可能会感到既兴奋又有压力。
师:正如你们所说,汉武帝继承了一个经济发达、国泰民安的国家,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来感受汉武帝的心情。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想象一下:自己站在未央宫,作为年轻的皇帝,眼前展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大汉帝国?
(课件播放古风音乐,营造氛围)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我们来讨论汉武帝登基时面临哪些内外挑战?
生:汉朝初年,虽然国力有所恢复,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诸侯王权力过大、匈奴的威胁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
师:(课件展示漫画《厝火积薪》)大家看看这幅漫画,谁能告诉我它想表达什么?
生:它用“厝火积薪”比喻汉朝内部存在的问题,就像下面有火的柴堆,表面上看似平静,实际上危机四伏。
师:汉武帝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他首先做了什么呢?
生:他发出了招贤令,邀请全国的人才前来辅助他治国。
师:没错,汉武帝通过招贤令集聚了大量人才。其中,有一项重要政策是“推恩令”。这项政策是如何帮助汉武帝解决诸侯割据问题的呢?
(教师用课件展示“推恩令”的具体内容和意图)
生:通过允许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更多但更小的侯国,这样诸侯的力量就被分散了。
师:非常好,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呢?
生:他实行了刺史制度,通过刺史监督地方官吏和豪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模拟危局和铺垫“推恩令”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面对的挑战以及他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今日,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长安,目睹一场关于国家命运的重大讨论。想象一下,汉武帝召集了天下学者,讨论治国方略。我们通过一段情景短剧来感受那一刻的激烈辩论。
(情景短剧开始,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舞台灯光聚焦于学生扮演的汉武帝)
生1(扮演汉武帝):朕今召集诸位,欲探讨治国之道。诸位思想各异,朕欲听闻汝等高见。
生2(扮演法家学者):陛下,法家主张严格法制,以铁的纪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生3(扮演道家学者):法家治国太过严苛。陛下,道家倡导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才是治理国家的上策。
生4(扮演儒家学者董仲舒):陛下,儒家教化以仁义为本,推广儒学,能使天下太平。臣以为,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生1(汉武帝):董仲舒,朕赞同你的见解。朕会立即起草诏书,宣告天下。
(情景短剧结束,舞台灯光恢复正常)
师: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儒学作为治国的基础,意在借儒家的仁义来统一思想,强化中央集权。现在,请翻阅教材,读一读汉武帝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思考其采取的其他措施及其影响。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生:汉武帝通过设立太学,推广儒家教育,使儒学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
师: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何异同?请大家分组讨论,并分享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
生:秦始皇试图通过消除思想差异来统一思想;而汉武帝则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方式虽然限制了思想的多样性,但比起直接的压制和消灭显得更温和,更注重思想的引导和文化的统一。
师:这两种不同的做法,其实质上体现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对治国理念的不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古代讨论治国方略的情景短剧,学生可以在互动中深刻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背景和目的,激发历史探究兴趣和参与感。)
(四)开疆扩土,盐铁专卖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汉武帝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支持他的开疆扩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这张《五铢钱》的图片。
(课件展示《五铢钱》图片)
师:看到这张图片,你们能想到这种货币对当时的经济有何影响吗?
生:它可能是统一货币,有助于促进贸易和经济的稳定。
师:确实如此。统一货币,五铢钱的铸造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经济的重要一步。那么,面对当时经济混乱的状况,你们认为汉武帝应该如何行动?
(学生思考,提出建议)
生: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体系。同时,政府直接控制重要商品,如盐、铁。
师:正解!汉武帝采取了收归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现在,请大家翻到教材第59页,看一下“材料研读”,深入了解这些政策的细节。
(学生阅读教材)
师:阅读完毕后,谈谈你们对盐铁专卖和统一铸币权措施的理解,以及这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生:通过盐铁专卖和统一铸币权,汉武帝不仅稳定了经济,还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其后续的开疆扩土提供了经济支持。
师:很好,这些措施确实为汉武帝的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匈奴长期以来一直是汉朝北部边疆的威胁,汉武帝为什么改变和亲政策,选择反击匈奴呢?
生:为了保障边疆安全,防止匈奴的袭扰,也为了展示汉朝的军事力量。
师:正确。那汉武帝派出哪两员大将率精骑出击匈奴呢?我们来看看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
(课件展示卫青、霍去病的画像及简介)
生: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将领,他们带领汉军北击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师:非常好。通过这些措施和战争,汉武帝不仅巩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还大幅提升了汉朝的国威。这些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持。我们来讨论一下,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启示?我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生:需要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和北击匈奴的战略,学生可以从经济、军事两个角度综合分析,锻炼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随堂小测,总结升华
师:我们已经探讨了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政策和事件。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测验来回顾和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请大家在纸条上匿名写下对今天讨论内容的理解,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未解。不需署名。
(学生填写纸条,教师收集整理)
师:课后大家可以通过邮件或学习论坛继续提出问题或分享你们的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写匿名纸条的形式,学生可以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疑问。此外,课后的互动讨论能够延伸学习的深度、广度,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五、教学反思
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使其更清晰地感受历史人物的决策背景与心理状态,这对于其理解抽象的历史政策尤为有效。然而,模拟讨论的时间控制不够严格,部分内容未能深入展开,未来应适当增加这一环节的时间配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课后互动讨论成效斐然,但学生参与度不高。未来,教师可以设立积分奖励、优秀贡献展示等激励机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互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