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路径

2024-10-09 00:00王保龙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4期

一、教材分析

“世界的气候”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地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进行分区学习奠定有力的基础。“世界的气候”建立在气候以及降水两个组成要素的基础上,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逐步了解相关的气候知识。整体性教学需要进行一定的概括以及统整,引导学生感知世界各地气候悬殊,以及不同的气候类型。课程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将世界上的十三种气候类型总结起来,感知不同气候的分布规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教材图文结合,突出了重点、难点。有效阅读气候类型分布图、降水量柱状图、气温曲线图、景观图等,可以帮助学生感知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以及具体分布规律,尤其是一些图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压力,降低梯度等,让学生在多元感官的作用下,融入更深层次的探究过程中,促成他们的有意义成长。

二、教学目标

(一)地理思维与判断

1.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图中的气候分布,建立不同的空间概念,把握气候类型。

2.发展学生的地理系统思维、地理模型思维、地理空间思维、问题解决思维。

3.立足地图、图表解读,让学生理解空间关系,有效预测一些地理现象,增强他们的思维品质以及判断能力。

(二)地理知识与理解

1.围绕世界的气候分布图进行阐述,明确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基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有意义的对比,明确气候之间的差别。

3.立足相关视频、微课程资源等,生动地展现出世界气候的类型以及分布,运用一系列的曲线或者柱状图进行具体化的展现、阐述,予以学生直观的认知,让学生感知其中温带、热带等地区的气候类型以及极具代表性的特征,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

(三)地理技能与技巧

1.借助举例分析的形式把握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明确地形因素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2.围绕生活中的各种实例,表述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学会阅读相关联的各种“图”,解读某一地区的具体气候特征。

4.借助有效的导学案阅读分析,通过深层次的自主oajMYTZyz1FCc/wxJH2xUg==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更加完整的定律知识学习过程。

(四)地理价值与意识

1.围绕课程的感悟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之间存在的衔接性关系,发展学生的地域观念,增强学生的灾害意识等。

2.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发展的眼光,围绕生活实践,提炼出其中的地理知识问题模型,并且基于相关联的资源等寻找其中的各种规律,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对一些相对巧妙的自然现象基于生活常识进行解读,运用科学的视角参与深度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感知并形成“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并且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考、观察,形成良好的行为以及习惯,助力学生成长。

三、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师: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会用到哪两个要素?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第二节,我们学习了有关气温的知识。那谁能谈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生: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同一纬度带内,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师:谁能具体说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生: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师: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展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图,见图1,引导学生认识气候特点。

师:出示对比图,见图2,分析比较A地和B地的气温与降水量差异。

(二)启发点拨

1.在一个地区,基于气候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2.呈现出来的气温曲线以及降水量柱状图。观察分析其中的变化特点,围绕季节差异,对夏季、冬季来进行描述,若差异相对较小,则可以对全年表述。

3.围绕不同的气温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论述,如寒冷、温和、炎热、高温等。而在降水层面也可以用少雨、干燥、多雨等。另外,围绕数据的有效监督,依据具体性的调研分析其中所存在的气候特征。

4.不同的因素为什么能够影响气候呢?

由于纬度因素的限制,处于不同位置的地区,它们所接受的辐射量相对不同,因此所处的温带的位置也不同。在海陆因素方面,由于性质与陆地不同,在陆地区放热快、吸热快,但是在海洋地区吸热相对比较慢,放热更慢,尤其是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会表现出明确的差异。在地形因素方面,围绕地势升高则会逐步显现不同的状态。

(1)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地图册进行相关的对比,明确有关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的差异。

(2)鼓励学生进行梳理,以北半球为具体的例子来论述。在气温方面,三种气候类型都表现出四季分明的特点,在冬天时,天气相对寒冷,夏天气温相对较高。雨季则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缺雨。但是,地中海气候却是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3)引导学生思考在南半球中“温带范围为什么与北半球不同”,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点拨,启发学生感知,由于其季节相反,所以峰值变化则在月份上呈现反向趋势。

(4)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气候,主要涉及哪些不同的地方,让学生经过有效数据对比以及分析,明确其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涉及我们国家的青藏高原,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培养学生在有效统整的基础上解读更多的疑惑,发展学生的认知。

(5)带领学生将梳理的结果填入表1。

(6)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海陆位置不同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见表2。

(三)信息技术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梳理及归纳,把握在温带、寒带、热带地区所涉及气候类型,明确其本身的主要分布,见表3。投影展示相关的比较,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梳理,并且联系个性化学习成果进行绘制,启发学生识记的同时进行有规律的总结,明确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见表4。

(四)探究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围绕课本的探究,基于深度的体验,可以解读有关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与限制,鼓励学生分析、梳理。

1.气候对日常生活的有效影响。可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气候与之密切联系,涵盖多个方面,涉及饮食、交通、服饰、居住等多个方面。

2.气候往往可以限制人们的生产活动。其中,在农业领域的影响最为突出。尤其是不同地区的降水或者是气温条件各有不一,某种生物在不同区域的生长状况不同。所以,农业领域的实践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才会形成更有意义的适配。

3.气候异常会对人类的生活或者说健康产生危害。可以说,气候异常会形成不同的环境,如干旱、暴雨、冰雹、强台风等。与此同时,从反方向思考,相关的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侵害,有大气污染、生产释放热量等。学生在有效地探讨中梳理总结。

(五)促使学生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围绕自然灾害,学生可以在探究中明确自然灾害对人类而言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城市相对集中,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也涉及我国农业的主要区域。但是由于气候的原因,持续下雨则会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又如,围绕海平面的上升,学生则可以基于气候变暖的资料来确定其中的答案,进一步明确温室变暖的内涵,即“大气层和地球表面更热,产生一定的温室效应”。教师应鼓励学生追根溯源,明确变化的主要原因,涉及人为原因,即二氧化碳的产生,过度燃放石油、煤矿物等材料,排放二氧化碳。再如,森林乱砍滥伐,减少了树种植物对于二氧化碳的有效吸收,所以气温也随之升高。

(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探索全球变暖的危害

1.导致海洋膨胀以及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

2.限制生态系统良好运行以及农业的发展。即会造成大部分地区的灾害加剧,如干旱或者是洪涝等,形成持续性的高温或过多的降雨。

3.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更是增加了一些疾病的风险以及提高了死亡率。

四、本单元教学的信息技术新应用思路

由于本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多种图像、文字以及其组合。因此,使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形成更加高效的教学态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相关的课程资源,借助一系列交互白板,或者是相关的系统软件、教学挂图等推进实施,才能落实“双减”视域下“提质增效”的目标。

(一)优质课件与幻灯片部分

幻灯片或者是课件的使用,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知识点变得更加明晰及直观,使重难点内容变得更加具象化,让学生完成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化难为简,让学生从更有意义的角度攻克其中的知识点。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各类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以及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二)动画演示部分

借助有效的探究活动创设相关的情境,播放动画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引进《大林寺桃花》,其中最出名的依据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启发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感知春天的转移,明确庐山的地理位置,即位于长江以南,海拔1474米,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气象知识解读相关的诗句,明确其中不同因素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促使学生在融合性的空间开阔视野,诱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兴趣以及动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创造表现的过程中。

五、作业布置

在作业布置方面,单元作业应更具统整性以及整合性,需要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展开相关梳理,形成明确的思维逻辑框架等。在作业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建构,使学生整体的学习思路以更加巧妙的形式进行呈现。鼓励学生通过有效的世界气候类型与地区分布,绘制相关联的图片或者表格,让学生在有所建构中获得多个维度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有效的探究能够真正理解世界类型,基于不同气候类型的有效分布,围绕具体的地图,归纳不同的气候特点等。同时在深入实施的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影响气候的各种有效因素,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读,气候于人类活动而言所产生的影响等。所以,整体性的实施应更具连贯性,更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创新性以及实践性方面还有欠缺。因此,在未来,广大教师仍需要探索更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案、策略以及计划,构筑更多类型的任务实践或者作业活动实践,实现对学生有效的带动与引领,促使学生激发无限潜能,在巧妙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多个维度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