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它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不仅能积累语言知识,还能加深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已成为许多教师关心的重要课题。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跨文化意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进一步强调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英语的工具性、人文性和交际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形成跨文化意识,认识各国的文化特色,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理解,并建立起正确的文化理念。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具体天然的契合度:首先,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从实质上来说,语言体系是一个文化的整体,也是这个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语言中的词汇和语句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其次,语言是一种传递文化的媒介,也是一种工具。语言本身就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征,它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最后,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促进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学习一门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教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合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阅读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其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众多。如果学习者不具备足够的词汇量及相关的文化背景,那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极易产生偏倚或误读。例如,在学习“tea”的相关单词时,很多人把“black tea”理解为“黑茶”,但“black tea”其实是指“红茶”。又如,中西两种文化对“dragon”的符号含义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把龙看作是力量和尊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人们对龙的印象往往是负面的、邪恶的、暴力的。这种误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不足,造成了对文本内容的错误理解。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往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单词、语法、句式的讲解中,这就使英语课程成为单纯的语法知识课或词汇课。教师对文化知识的讲解渗透不足,也会极大地遏制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环境和语用环境,能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西方的社会习俗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英语课堂的生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人公意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教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英语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容构成来看,文化意识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英语阅读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等。这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重视,启发学生,从多视角出发,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英语九年级Unit 6 Section A 3a的具体内容是茶叶,阅读主题为“An Accidental Invention”,具体向读者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正文部分是对中国茶叶的一种简介:第一部分对茶叶的起源、发展、演变等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第二部分对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国茶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传和对茶叶的认识,以及对茶叶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型目标:获得语篇的基础信息,如茶叶的产生、《茶经》的概要以及茶的对外传播,并将其整理归纳后,通过直观的图表将结构性的知识展现出来。
2.应用与实践目标:阅读语篇后,能够复述茶叶的发展史,并在实践活动中领略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3.创造性迁移目标:通过对比,找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隐含意义,推测作者的情绪、态度及意见,模拟句法进行造句练习。
(三)教学过程
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有自己的见解,喜欢判断和思考;他们对茶叶和茶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较好地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课堂教学目标细化与梯级化,在实际环境中实施分层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高层次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按照梯级教学目标,分别设计和实施了相应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学习活动、效果评价方案和课后作业。
1.预习导入中提供文化交际信息
在“An Accidental Invention”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看一张照片,让他们猜一猜这篇文章的内容。
T:What does the article say?
S1:Tea.
T:Right. Bu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ea?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进行预测,结合图片带领学生分析阅读语篇可能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开展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将语用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其对茶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教师带领学生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开展深度解读。
What:本课言简义丰,以时间为逻辑线索,具体介绍了茶叶的产生、茶叶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对茶叶的理解,结合茶叶的世界影响为读者介绍了茶的发展历程。
Why:作者在文章中具体将中国茶的发明历史、中国“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讲述了茶是如何从中国传入世界的,并在文章的末尾阐述了“虽然知道茶文化的人不少,但中国人无疑是最了解茶的本质的”事实。
How:这篇文章是一篇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叙述性文章,由三个段落组成。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以被动式过去时态和最高级的形容词、副词为主。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阅读,掌握全文的总体结构,实现信息的匹配,从而达到快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目的。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篇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全文的脉络,提高语篇意识。)
2.立足于文化视角解读文本重点
(1)通过快速阅读文章,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进行信息匹配,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就“tea”这一话题展开讨论,然后就他们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
①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②How was tea invented?
③Who is called “the saint of tea”?
④What is Cha Jing about?
⑤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2)阐释《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故事,理解茶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教师结合阅读文本中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例如:
①Why did Shen Nong boil the drinking water in the open air?
②What might be the reason for him to taste the brown water?
③What kind of the person do you think Shen Nong is?
(设计意图:通过对事物的归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道题均为开放性题目,并不局限于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神农尝百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他们对相关的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3.品位茶的“雅”与“美”,基于陆羽《茶经》,再到林语堂《茶与交友》开展教育引领
教师结合阅读语篇中第二段课文。在介绍了陆羽和他的作品《茶经》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Wha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Cha Jing?”然后,学生开始阅读这篇文章并回答一些问题,以掌握这篇文章的层次和结构。
T:Why is Lu Yu known as the Sage of Tea?
S1:Because he was very knowledgeable about tea.
T:How does he know so much about tea?
S2:I guess he has read a lot about tea and has done a lot of research.
T:How was he doing his research,in the laboratory, in his house, or...?
S3:I think he might have climbed many mountains in search of the best tea, traveled a great deal, and tested different types of tea.
T:He’s done a great deal of work on tea!Do you
think he is?
S4:He takes his work seriously. And he con-tributed a lo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最后,教师再由阅读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带领学生结合茶叶、茶水、茶具,以及品茶时间、品茶礼仪等了解茶文化。教师将林语堂的《茶与交友》引入课堂,作为补充性材料,也能让学生细细品味品茶之“美”与“雅”。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是开放式的,通过问答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此外,通过对陆羽和他的《茶经》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理解。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对民族的自信。通过林语堂的阅读补充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茶之“美”和“雅”。)
4.创设阅读文化情境,促进学生交流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茶叶有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茶叶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阅读需要,使他们在问题的驱使下进行阅读。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思维导图(见图1),促进学生对茶叶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茶叶文化进行内化,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估,并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从而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的。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先就《茶经》和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的典故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茶经》共分三卷十章,对茶作了十分详尽和全面的解说,有“茶百科”之称,让学生对《茶经》的重视程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提问,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从而进行论证和推理。从“trade”这一词中,学生可以联想到茶是通过贸易来传播的。
教师提问:“这次的贸易是怎样的?”并给出了一张地图及一些照片,让学生注意历史时间,由此联想到丝绸之路与文化的交流。因为刚才讨论了《茶经》,学生就会联想到《茶经》的教化作用,再次意识到了《茶经》的重要意义和陆羽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重新仔细阅读文章,剖析文章的逻辑联系,找出文章中的逻辑暗线,即神农、陆羽等中国人在茶叶的发明、茶叶的传播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设计意图: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茶叶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中国人在茶叶中所起的作用。通过问题和实践活动,学生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与录像内容联系起来,从自己的视角去思考茶叶的含义,从而进一步了解茶文化。这也能启发学生思考推广茶文化的途径,激发学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
5.在阅读中开展文化讨论活动
教师布置本节课的作业,学生3~5人一组,分组拍摄中国茶文化的影像资料,自由选择,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茶的历史、内涵和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并上传到班级群。然后,在教师的评语和学生互相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将评选出三名优秀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将线上与线下、课堂与校外相结合,以一种富有弹性、趣味性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与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能让中国的茶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承,以此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阅读结束部分,根据所学内容和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茶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课程结束后,我们将透过“茶”的起源、发展等文化场景,让学生更好地弘扬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节课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并且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反思
语言与文化两者相辅相成,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语言的基础。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很有必要,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敏锐性,还能够让学生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对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以阅读文本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热情。在课文实践中,教师具体结合阅读语篇的主题,设计了有深度、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且将文化意识培养纳入其中,融合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合作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茶叶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从教学过程来看,在最初导入环节,教师由多媒体设备中的图片为切入,有效激活了学生关于茶叶的知识,也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维导图,结合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策略,学生有步骤地深入研读文本,完成了对茶叶茶知识的内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茶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课后,教师还为学生布置了趣味化的学习任务,安排学生拍摄茶文化的相关介绍视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直观地体会中国茶叶的发展起源,并从中生发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综合来说,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培养。这也启示教师在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做好备课,结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篇内容,制订有层次、有梯度、有趣味的文化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学习语篇内容品读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输出,把握文化本质,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