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选文,该单元的四篇文章描写的是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学习,学生可领略各地风土人情,感受民俗文化的内涵以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豪迈粗犷的舞蹈动作,刚劲奔放的舞姿,充分展示了黄土地上人民的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刘成章创作的《安塞腰鼓》不仅将陕西的地域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在文坛上引起广大的关注。阅读《安塞腰鼓》,可以体会安塞腰鼓盛大的表演场面,感受黄土地上的生命律动,感悟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以及激荡的生命力。
二、学情分析
首先,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的民俗舞蹈,学生难以切实体会安塞腰鼓的那一股劲儿。其次,《安塞腰鼓》为散文,初中阶段学生虽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感悟层次较低,尤其是在学习《安塞腰鼓》时,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得不是很紧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难度。教师需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学习课堂,引导学生感受各地民俗风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描写的阳刚美以及生命的力量。
2.阅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中感悟安塞腰鼓宣泄的生命律动以及其磅礴的气势,进而升华到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解文章中短句、修辞手法的运用价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短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从阅读中感悟安塞腰鼓恢宏气势,以及其体现的生命力量。
五、教学过程
(一)短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学生准备的大型民俗舞蹈视频。(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大型舞蹈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A:这是安塞腰鼓,也是陕西省安塞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B:舞蹈场面浩大,表演人数众多,气势恢宏,舞蹈动作幅度大开大合、豪迈,鼓点节奏铿锵、紧凑,令观看者心情激荡。
学生C: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文化的产物,其粗犷、豪迈、雄浑的表演风格,与陕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民情民风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学生D:安塞腰鼓表演人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上千人,表演队形多变,舞蹈动作刚柔并济、自然大方,凸显出陕北人民的精神风貌。
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刘成章的描写欣赏他笔下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表演风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与本节课所学的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准备课文《安塞腰鼓》的录音。
教师:同学们,我们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听完录音后再阅读课文,并阐述课文层次。
学生A:我觉得这篇课文分为三个层次,即第1~4自然段:打鼓前的安静;第5~27自然段:腰鼓鼓点响起,舞蹈表演开始;第28~30自然段: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的寂静。
教师:听过录音后,结合自己的感觉,每个层次该采用何种语速朗读呢?
学生B:以中速朗读第1~4自然段;以较快的语速朗读第5~27自然段;以稍微缓慢的语速朗读第28~30自然段。
教师:为什么要分不同语速朗读课文呢,不可以采用同种语速朗读吗?
学生C:通过观看视频,再结合录音,安塞腰鼓表演惊心动魄,所以不能运用相同的语速朗读课文,不然无法将安塞腰鼓的气势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在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语速朗读课文,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打鼓前中速朗读课文,积累打鼓前的气势;自第5~27自然段以较快的语速朗读课文,将安塞腰鼓欢快、热烈的场面描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动感;以稍缓的语速朗读第28~30自然段,表达安塞腰鼓表演后的寂静。
教师:通过听录音、自主阅读,同学们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吧。
(在学生朗读课文中,教师提醒学生要带有感情)
教师:通过阅读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什么?表达了什么?
学生A:第1~4自然段是表演前;第5~27自然段是表演中;第28~30自然段是表演后。
学生B:第1~4自然段是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静;第5~27自然段是整个文章的主体部分,描写了“后生”表演安塞腰鼓时的情景,为动。第28~30自然段是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的静态描写。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梳理了课文的脉络,接下来,让我们思考一下安塞腰鼓到底写的是“鼓”还是“舞”,为什么呢?
学生A:既是鼓也是舞,在文章中作者已经明确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特质,如“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在你的面前。”“黄土高原上……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这几句话中,从舞到舞蹈再到舞姿逐渐深入的表达方式,确定了安塞腰鼓的舞蹈性质,即是以鼓为媒介的一种舞蹈。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这也是刘成章在文章中描写舞蹈动作的特写镜头的前提。在课文主体部分有一处批示,通过阅读,同学们如何理解这处批示呢?
批示一:“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重复多次,注意体会其作用?
(小组分组讨论)
小组A:“好一个安塞腰鼓!”是一句赞美词,简单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教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总共出现了4次,每一次出现都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学生A:第一次出现在“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后,是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赞美,如“壮阔”“豪放”“火烈”;第二次出现在“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后,鼓点的声音是隆隆的,而在这一段运用“好一个安塞腰鼓!”,是对安塞腰鼓的隆隆鼓声的赞美;第三次出现在“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后,是对黄土地的赞美,也是对安塞腰鼓充满力量的舞蹈动作的一种赞美;第四次出现在“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后,是对安塞腰鼓舞姿的赞美。从安塞腰鼓的场面、鼓声、动作、舞姿体现其艺术魅力,能够有层次地感悟安塞腰鼓。
教师:文章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四次,将第5~27自然段主体部分分为五个部分,同学们说了四个,忽视了最后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后的段落内容,这部分内容同学们再仔细感受一下,写的是什么?
学生A:这部分写的是安塞腰鼓的表演节奏,达到了高潮。
教师:是的,那四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又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B:“好一个安塞腰鼓!”是作者表达赞美之情的句子,反复的出现起到强调作用,持续加强作者对安塞腰鼓这种大型民俗舞蹈的赞美之情。
教师:是啊,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是全文的抒情线索,贯穿全文。并将第5~27自然段课文分为了五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安塞腰鼓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们耳目一新的全新体验;而且层层递进,使得情感表达越来越强烈,深深地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批示二: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
(小组分组讨论)
小组A:第28~30自然段描写的是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的内容,如果是安塞腰鼓表演中场面是火烈的、热闹的,“鸡啼”不一定能够听到,而最后一句话是“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听到的这一声“鸡啼”正是说明安塞腰鼓表演后的寂静,与前文中的动态形成对比,反衬出安塞腰鼓极其喧闹的表演氛围。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还有其他的作用吗?再通读一下文章,感受一下最后一句话的妙用。
小组B:与开篇遥相呼应。在第1~4自然段中,对于“后生”的描写是“沉稳安静、呆呆”,这是一种静态;而由“鸡啼”反衬静的结尾,使得文章结构呈现出静—闹—静的变化。
教师:是的,文章最后以动衬静,以“鸡啼”反衬安塞腰鼓表演结束的寂静,由此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且与开篇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静—动—静)回环完整。
教师:在安塞腰鼓表演过程中,让人们感受到强盛的生命力量,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上男子汉的阳刚之美,是那么震撼人心。接下来,同学们基于文章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呢?
学生A:一场安塞腰鼓表演也是一场人生,从安静中积蓄力量,孕育到人生辉煌时挥洒,再到老去时的沉寂。
教师:说得很好,正如我们这个年龄段,是积蓄力量、丰富自身的阶段,要有清晰的规划,明确自身的人生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层次,即表演前、表演中以及表演后,形成静、闹、静的结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
(三)细读课文,品味鼓之韵味
教师:大家都知道第5~27自然段是主体部分,按照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可分为五部分内容,即宏伟壮阔的场面、雄壮激越的声响、迅疾有力的动作、奇丽奔放的舞姿、愈演愈烈的节奏。那让我们细读每部分的内容,如第5~12自然段这部分内容。
教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第5自然段“但是”的作用。
学生:是一种转折,前文写了“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也紧贴身侧。下文“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腰鼓响起来了。
教师:“但是”是独立自然段,主要起到过渡的作用,是由静到动的过渡。“但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得读者视角从后生们沉稳安静的神态转至安塞腰鼓表演场面。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我们继续品读第7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小组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展示)
小组A:主要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直接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在“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句话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发挥层层递进的作用,是对后生们神态的描写,强调安塞腰鼓气势的宣泄,也是生命热情的释放,一旦开始,没有什么力量阻挡得了。
小组B: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本体为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喻体为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腰鼓骤响时的声音、“后生”的动作与力量,体现出“后生”的力量美、豪放美。
小组C:在“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再次运用了排比,“爆”字更突出场面的热烈、力量的宣泄,而“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强调安塞腰鼓表演场面。
教师:是啊,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那种惊心动魄、恢宏气势描写得十分生动,并运用了直接描写的表达技巧。让我们再读第8自然段,这里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呢?
小组D:在“这腰鼓”这一段主要采用排比、对比修辞方法,通过反义词对比形式描写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突出安塞腰鼓表演的特点,写出了生命的奇迹。而“燥热”“飞溅”“亢奋”进一步强调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火烈、豪放。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对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再次强调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同时也是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接下来读第9~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
小组E:“使人想起:……大彻大悟!”依旧采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从现场感受中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人的大彻大悟,增强了文章的感人力量,充分表达了生命力量喷薄的神韵。“容不得束缚,……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是一种生命力量的奔腾、突破,要冲破一切束缚、阻碍。
教师:同学们知道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黄土高原上是何种情况吗?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黄土高原上的西北汉子受到物质上、精神上的束缚,鼓声一响,西北汉子迸发出不顾一切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的生命力量。这一部分不仅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壮阔、豪放特点,也写出了西北汉子粗犷、开放的性格特征。
(按照刚才的分析思路,接下来研读第13~27自然段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细读,深刻的理解了文本表达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四)学课文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
教师:同学们,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后生”们表演安塞腰鼓舞蹈的场景,并采用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再次回顾一下文章,都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学生A:整篇文章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
学生B:全文多采用短句,长句较少,长短句式错落有致,不仅将安塞腰鼓舞蹈的宏伟磅礴描绘的生动形象;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师:本文所采用的排比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A:不仅在句子内部运用了排比手法,也体现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
教师:是的,那同学们分别从课文中找出三处运用了排比手法的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A:在句子内部运用排比手法的有“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等处,层层递进,所表达的气势、情感持续增强。
学生B:句子与句子间运用排比手法的有“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等处,展现了痛快淋漓、蕴含蓬勃生命力的安塞腰鼓,体会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学生C:段落与段落间运用排比手法的有“使人想起……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愈演愈烈……声,成了茫茫一片……”等处,使得文章气势恢宏,简洁明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于内容上集中表现,于情感上强烈表达。
教师: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将人物、事件、环境生动形象的描绘,让人沉浸在文章内容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体会文章思想以及作者情怀。而且,文章中的排比一个接着一个,高潮不断,节奏十分紧凑,半点喘息间隙都没有,既是磅礴力量的释放,又是强烈情感的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提炼文章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五)作业布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2.教师要求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并写一篇《安塞腰鼓》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性散文,通过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非遗”舞蹈,也可让其体会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品味黄土地上的生命律动。《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是对黄土高原以及西北汉子的赞美,更是对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