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作品教法探究

2024-10-09 00:00唐丽英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4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小说作品教学,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为例,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对小说作品进行略读、精读、通读、细读,感受小说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同时,提高初中语文小说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小说作品的学习途径

(一)咀嚼语言,抓住关键

在初中小说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梳理与分析,准确抓住关键内容。首先,扎根文本,聚焦教学重点。小说类文学作品值得细细品读,但是鉴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聚焦文章关键词。其次,诵读文本,提高语言能力。文学是感性的,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学生通过大声地朗读,感悟文章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与特点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二)体味语义,探索情感

优秀的小说作品是值得读者反复细读品味的。在初中阶段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对文章的整体语境进行把握,感知词句的语义。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对重要词句进行推敲,了解不同语境下词句的特殊语义,以丰富学生情感的表达形式。其次,通过整体感知,挖掘文章的美学价值。在小说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阅读教学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在学生获得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细节进行剖析,赏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及环境描写,从而获得对文章的情感与审美体验。

(三)分析脉络,构成把握技巧

文章中词是最小语言的单位。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词句进行分析,把握文学创作的叙事技巧、行文布局以及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章的创作技巧与方法,从而积累写作经验。二是重视初感知的作用,准确地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现代阅读教学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考试的重点题型,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梳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初步感知的激发,促使学生能够从整体出发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三是设计阅读问题,提供阅读方向。为了避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性与无效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教师设置主要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再次细读,构建新认知

新课程背景下,部分教师依然沿用着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落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需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读,对文章形成新的认知。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语言、词汇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阅读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鉴赏能力。

二、初中语文小说作品阅读教学实例

(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主要写了孔乙己家庭贫困,但是自尊心极强,科举失败却总以读书人自居,终日生活在别人的嘲笑中,且由于缺乏谋生技能,孔乙己只能进行偷窃,被抓住后打断腿,最终失去了仅有的尊严,而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的故事。本篇小说篇幅精短,但是立意深刻;语言含蓄且意味丰富,教学内容与重点较多。本次教学主要探讨“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

(二)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分析,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征。

2.通过分析文章中大量对比手法的应用,了解孔乙己悲惨的命运,揭示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品析文章中精练且意味丰富的语言;分析孔乙己悲剧发生的原因,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4.通过对整篇文章的赏析,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讽刺,对人性弱点的愤怒与无奈。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孔乙己悲剧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难点:在对文章的赏析过程中,感受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人性的冷淡以及作者的批判精神。

(四)教学方法

本次阅读教学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法、品读结合法以及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开展“名侦探办案”的探究活动,对《孔乙己》进行分析,探究导致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大家听说过“鲁镇”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鲁镇的咸亨酒店走一趟,去认识一个可怜的人。

预设:“鲁镇”是鲁迅的故乡,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文章《社戏》中,开篇就提到“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以及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章《故乡》中,虽然没有明确写出“鲁镇”,但是开篇也提到了“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去。”

(设计意图:回顾以往学习过的文章,温故而知新,引发学生的探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构建思维导图。)

2.阅读教学

(1)略读文章,整体感知

任务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文章,在文中勾画出与孔乙己有关的重要事情。

学生1:孔乙己偷东西被酒客揭短、取笑。

学生2: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

学生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

学生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自思考,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从而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养成批注与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也是一种复述策略。)

任务2:本文中孔乙己出现的地方总是伴随着冷漠与嘲讽的笑声。通过小组合作,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咸亨酒店众人对孔乙己嘲笑的情景,并整理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具体如表1所示。

小组1:孔乙己和短衣帮都是社会底层的穷人,孔乙己的生活比短衣帮还要苦,因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又不会营生。

小组2:孔乙己与小伙计是短暂的“师生”关系,但是小伙计这个“学生”不认孔乙己这个“老师”。

小组3: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具有同情心;而孩子们对孔乙己有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小组4:对于掌柜来说,孔乙己是一个顾客。掌柜自私自利,金钱至上。

小组5:孔乙己和丁举人都是那个时代遭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但丁举人比孔乙己幸运,中了举人,可是他因为科举的摧残而变得冷漠、麻木不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中咸亨酒店众人与孔乙己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众人对孔乙己的多次嘲笑与戏弄中感受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2)精读文章,抓住关键

第一步:请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文章中哪句话最能直接表现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中心内容?

线索: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关键句,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文章人物形象和中心主旨的归纳领会情况。)

第二步:通过文章主旨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线索1:孔乙己与“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孔乙己虽然经济地位比较低,但也不愿意与他们为伍,说明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却又自视清高。

线索2:孔乙己“穿长衫”是为了与短衣帮划清界限,但是他又无法与长衫帮坐在一起。孔乙己被长衫帮欺压,说明孔乙己生活穷苦,社会地位低下,思想意识陈旧,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分析】孔乙己认为干体力活与自己知识分子的形象不符,他的自恃清高与下文中他因为盗窃被打断腿的情节相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的中心句,分析孔乙己贫困、好吃懒做及放不下尊严去干体力活的知识分子形象,感受鲁迅写作语言的简洁、凝练。)

第三步: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孔乙己的结局,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画圈注释。

线索1:孔乙己“手”的变化:便排出九文大钱→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孔乙己用指甲蘸了酒→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见他满手是泥。

【分析】其中动词“排”“敲”体现了孔乙己知识分子的清高;后来的“蘸”“罩”“摸”体现了孔乙己经济条件的拮据。一系列动词的变化揭示了孔乙己最后的悲惨命运。

线索2:文章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文章中没有明确写明孔乙己消失的原因,作者只能根据之前关于孔乙己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测,因此用“大约”这个词指出来。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迂腐不堪、麻木不仁、四体不勤、穷困潦倒;而人们对他的遭遇持有嘲笑、戏谑的态度。而且他被人打断了腿,放不下尊严,拮据的经济条件,一切都预示着孔乙己难以生存下去,所以,作者又可以确定他“的确”死了。运用“大约”与“的确”两个具有矛盾性的词语,充分表现了人们对孔乙己消失的冷漠,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句,总结孔乙己人物命运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读文章,把握主旨

第四步:造成孔乙己命运悲惨的原因是什么?

线索1:政治制度原因: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孔乙己才学有限,穷酸迂腐,精神上受到了很大毒害。

线索2:社会原因:冷漠、麻木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缺少同情心。对孔乙己的遭遇,人们没有给予关心和帮助,而是将其当作日常的笑料,导致孔乙己在人与人的冷漠中凄凉逝去。

线索3:自身原因:内因是孔乙己自己,外因是客观环境,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放不下尊严。既不能在学业上更进一步,也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另谋出路,使自己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面临绝境,最终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分析】孔乙己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科举制度的毒害,社会的不公平,众人的冷漠态度以及孔乙己自身性格的缺陷。这些共同因素导致孔乙己这个封建知识分子被迫害、被遗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与悲惨的命运展开分析,提高学生的感悟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感悟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与世态炎凉的批判精神。)

(4)分析文章,把握写作技巧

第五步:《孔乙己》是一篇白话小说,是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批判的文章,鲁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线索1:叙述视角独特,结构严谨。鲁迅在文章中通过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主要围绕咸亨酒店及酒店中的各种人物角色进行了描述,展现了孔乙己穷困潦倒、悲惨痛苦的一生。整个描写生动感人,给人以真实的体验感。

线索2:人物丰富多样、性格鲜明、描写逼真。鲁迅对封建社会的各色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对他们的一举一动进行了刻画。如长衫帮的冷酷无情、短衣帮的嘲笑戏谑、孔乙己的外貌衣着、掌柜的自私自利等,从侧面揭示出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缘由。

线索3:语言凝练,用词讲究。如“便排出四文大钱”中的“排”字用得十分精妙,展示了孔乙己虽面对短衣帮的嘲笑,但仍想展示自己“实力”的清高;“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个“摸”字表明孔乙己在经济上的拮据状况,也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分析】本文从小伙计的角度看孔乙己与掌柜及其他酒客互动,以第三视角呈现出一种“看与被看”的状态。通过看客小伙计的麻木冷漠,被看者孔乙己的悲惨,以小见大,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悲凉。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另外,还通过精练的语言对各种人物的外貌、肖像、心理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揭露了人性的丑陋。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阅读文章,对小说中鲁迅使用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借鉴。)

(5)细读文章,建立新认知

第六步:《孔乙己》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在各个方面给我们提供借鉴。学生可以从新的视角进行解读,形成新的认知。

线索1:孔乙己虽然学习了一些知识,但是不能用这些知识谋生,而且他思想顽固,不会变通。现代社会,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成绩高、能力低。

线索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面对封建制度的摧残,面对冷漠的社会,孔乙己只会默默承受,没有作出任何改变,最终被那个社会所淘汰。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细读全文,加深学生对主人公和文章主旨的认知;让学生结合现实,从另外的视角进行思考,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综合素养;另外,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要做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人。)

(6)拓展延伸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孔乙己这个人物是社会制度下的牺牲者。同样的,作为文学作品中奴性人物形象的代表,学生可用本文学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孔乙己》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孔乙己与别里科夫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探究别里科夫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