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10-09 00:00郭渊民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4期

【教学主题】

品读散文佳作,欣赏自然美景。

【内容介绍】

《昆明的雨》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章。该单元收录的作品的体裁均为散文。散文作为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且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课文《昆明的雨》生动描绘了云南昆明雨季的景象。作者用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自然植物串联起整篇课文,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则成为贯穿课文始终的情感主线,成功将零碎的自然素材、人物描绘整合为一体,达成“形散而神不散”的阅读体验。因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科学、自主地阅读课文《昆明的雨》,可全面强化其语言感知、语言审美、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眼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高质、高效地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此外,他们已基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在教师督导下全身心地投入自读活动中。然而,八年级学生毕竟水平有限,教师在开展自读活动时要做好教学衔接、教学导入等各项工作,运用多元趣味性元素,使学生获得最佳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正确认识“昆明的雨”的特点,透过课文描述感知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2.精读课文,结合具体段落(或典型人物)正确品读作者的行文特点、文字魅力;透过名家作品赏析,强化学生的语言素养、审美素养。

3.通读课文,正确感知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形成热爱生活的积极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正确认识“昆明的雨”的特点。

2.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汪曾祺的不同作品,正确感知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及文字魅力;正确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内涵。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正确赏析“昆明的雨”的特点;正确感知作者想要透过课文传达的情感及生活态度;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准备:教师围绕课文《昆明的雨》制作教学课件,辅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2.教学环境准备:教师在正式授课前检查多媒体设备能否正常工作,灵活运用手头设备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多元化、趣味化、智能化的阅读课堂。

3.其他准备: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作业,通过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板块的作业,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昆明的雨》,为课堂自主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一)资料搜集作业:请自行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1.汪曾祺(1920—1997年),男,汉族,

人,当代 家, 的代表人物,小说《

》《 》,散文集《 》。其大部分作品被《 》收录。

2.《昆明的雨》写于 ,首次发表于 。汪曾祺曾在 (昆明当地)生活了 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在其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查找资料、阅读资料的同时拓展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以此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门槛。)

(二)文字学习作业:结合教材注释,为加点的字和词注音。

乍( ) 辟邪( )

鲜腴( ) 吆喝( )

苔痕( ) 釉( )

密匝匝( ) 沉甸甸( )

(设计意图:以注音题的形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生字、生词,为学生流畅阅读课文故事做好准备。)

(三)阅读思考作业:通过阅读课文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或“昆明的雨”有哪些特点?)(预设: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课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课文描写的仅仅只是“雨”吗?(预设:不只是写了“雨”,课文还介绍了仙人掌、各式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自然植物,也塑造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送缅桂花的房东等人物形象;还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等“我”亲身参与的事。不难看出“雨”只是作者描绘昆明生活的背景,是唤醒作者思乡情绪、怀念情绪的契机。)

3.本文以哪句话为线索,将看似零碎的事物串联为一体的?(预设:我想念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以阅读思考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愿,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对课文故事产生深刻印象。)

二、课堂教学阶段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音频,吸引学生的注意)

师:同学们,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是(下)雨声。

师:我们先前学了很多和“雨”相关(以“雨”为题)的诗作,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呢?

生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生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生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师:我们仔细观察大家列举的诗句,你有哪些发现呢?

生1:古人多用“雨”这个意象表达哀伤、忧愁的情绪。

生2:“雨”多是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意象。

师:看来大家对“雨”都很有认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汪曾祺,也作过这样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师:大家如何理解这首诗?作者想用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描绘了少有人去的莲花池和长青苔的野店,带有一丝荒凉的气息;后两句写实(写人),喝一杯浊酒就正午了,雨季总是潮湿且伴着花香的,满含作者的怀念、追忆之情。

师:汪曾祺先生为何如此想念“昆明的雨”,他眼中的昆明的雨季又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阅读课文《昆明的雨》。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组织学生再次完成5~10分钟的课文阅读任务。)

(设计意图:教师先以“雨声”音频吸引学生注意,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有趣的、满是自然气息的教学情境;再以“诗词问答”和“诗词赏析”的游戏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以保障班上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后续的阅读活动;教师最后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阅读难度。)

(二)课文阅读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两项活动,循序渐进地提升阅读难度,通过阅读实践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1.略读课文:请大家通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预设:课文从“宁坤让我为他画一张有昆明特点的画”入手,以追忆过往的方式进行描写。由于是过往回忆,课文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而是围绕“雨”这个意象描写了昆明的植物、昆明的人和昆明的生活;课文主要描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等植物和与植物有关的昆明的人。如: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送缅桂花的房东。)

问题2: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来形容“昆明的雨”?(预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喜爱;“明亮”在于昆明的植物多样,“丰满”在于昆明生活的多彩,“使人动情”在于昆明的植物和人都是真诚的、朴实的,都是能让人心绪平静的存在。)

问题3:《昆明的雨》在语言描写和情感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这篇课文最吸引你的点是什么?)(预设:《昆明的雨》遣词造句极为质朴,会从小细节着眼塑造一个美好的、自然的昆明雨季;《昆明的雨》并未直接写雨,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等植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人。通过侧面描写表明作者为何如此怀念昆明的雨,以及“雨”这个意象在他心中的作用。《昆明的雨》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热爱。)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注:学生答案不必完全与教师一致,言之有理、认识正确即可。)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活动可有效锻炼学生短时间的信息阅读、信息归纳、信息整合等各项能力,能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自发性、自觉性。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态度和阅读方式。)

2.精读课文:请大家仔细阅读屏幕上展示的具体段落,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课文题目是“昆明的雨”,却用“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作为开头,课文这样写有哪些好处?(预设:宁坤要的画是“有昆明特点的画”,而“雨多”恰好就是昆明的特点,故以此开篇可自然而然引出“雨”这个意象;因为“我”要作画才会主动想起昆明的生活,故以此开篇可做好铺垫,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感慨;“我为宁坤作画”可吸引读者兴趣,让读者主动思考“我画中的昆明是什么样的”。)

问题2: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请分析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预设:第2自然段在内容上起到点明中心,表达“我”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热爱之情的作用;第2自然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事物描写的铺垫作用。第11自然段在内容上起到深化主题,加深作者怀念之情的作用;第11自然段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保障作品结构、情感完整性的作用。)

问题3:课文第7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昆明的菌子,作者面对菌子发出了“这种东西也能吃?!”和“这东西这么好吃?!”的感叹。这两句话表达的情感一致吗?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这两句话都用了“问号+叹号”的结构,但表达情感不一致。前者是“反问+感叹”,带有质疑、嫌弃、厌恶的情绪;后者是“疑问+感叹”,带有喜爱、震惊、惊讶的情绪。这样描写可直观表达“我”面对昆明菌子的情感变化,即从“未曾尝试的不喜欢”到“尝试过后的喜爱”情绪的转变,用直接感受表达“我”对昆明菌子乃至昆明雨季的喜爱。)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注:学生答案不必完全与教师一致,言之有理、认识正确即可。)

(设计意图:文本欣赏和语句理解是语文考试中极为重要、极为典型的考查题目,精读课文可着重训练学生的文本理解、文本审美、文本表述等能力,在强化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磨炼学生的阅读品格。)

(两项阅读活动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分享个人读后感;或是与同组成员交换阅读感受,在相互交流中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回顾

(教师切换教学课件,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回顾课文内容及课文阅读重难点,加深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文本认知程度。)

师:同学们,阅读了《昆明的雨》后,大家都有哪些感受?

生1:汪曾祺先生用“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来要求自己的创作。事实上《昆明的雨》描写的事物、人物都是极为常见的生活元素,课文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完美契合了“家常一点”的要求。

生2:汪曾祺是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他和老舍一样擅长“以小见大”的描写技巧。《昆明的雨》用人们熟悉的生活元素(植物或人物)进行比喻,用小小的植物寄托个人的热爱之情、怀念之情,给了人们十分深刻的阅读体验。

生3:汪曾祺一生坎坷,但他的为人、他的作品却总是平静的、豁达的。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生活的精神,用眼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笔描绘生活。

……

(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汪曾祺的其他短篇作品,或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在比对阅读中提升个人语文素养;若时间不充裕,教师可在课后作业中布置额外阅读任务。)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系统回顾课文内容,通过师生良性互动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三、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组织学生完成教学评价。)

1.课外阅读作业:请自主阅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故乡的食物》《我的家乡》等篇目,写读后感。

比对《昆明的雨》,感受汪曾祺作品的文字魅力、情感特点。

(设计意图: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在积累语言素材的同时,培养其在文字理解、文字感受、文字赏析等方面的素养。)

2.片段写作作业:美食是汪曾祺作品中极为常见的主题,高邮鸭蛋、千张、油条等都是他极为青睐的美食。请自主阅读《豆腐》全文,赏析汪曾祺笔下不同地域的豆腐特点,并以“家乡美食”为题,完成一篇300~500字的片段写作练习。

(设计意图:为学生布置片段写作作业,充分发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全部价值,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强化个人语言、审美、文化等素养。)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1.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既能让书面文本变得形象立体,又能在课堂中营造“昆明雨季”的阅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有效保障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效率。

2.课前、课中、课后环节衔接较为科学流畅。各环节重点明确、目标清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阅读、思考、表达等各项学习任务,成功从“我要学”态势转变成“我想学”,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

3.自主阅读活动顺应了新课标变化,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在师生良性互动中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阅读任务。

4.自主阅读活动从语文课堂拓展至语文课外,可让学生持续学习、坚持阅读,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1.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用时较长,可选择更为切合学生兴趣的方式引出教学主题。

2.教师需科学掌控学生的自主阅读进程,避免出现阅读时间过长或阅读不彻底等问题。此外,教师需提升课文重难点讲解的趣味性,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不尽相同,教师不应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而要为班上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制订有针对性的目标,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要加强课堂内外的督导力度,保障学生阅读的持续性、连贯性。

4.师生开展评价工作时,应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不同形式,以获取最为真实、最为全面的学情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