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乡村振兴的“青年故事”

2024-10-09 00:00黄杨晨曦郭祖全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9期

摘 要:乡村振兴,需要广大有理想信念、有知识技能、有创新创造的青年队伍扎根乡村、奋斗乡村、建功乡村,增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和核心课程,要用理论武装青年头脑,探寻乡村振兴工作中青年缺位的原因,分享乡村振兴工作中青年行动的实践故事,引导和培养下得去、稳得住、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乡村振兴队伍。

关键词:农林高校;思政课;乡村振兴;青年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和核心课程。在乡村振兴急需各类人才及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成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主阵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教育引领功能。研究好、讲好乡村振兴的青年故事,尤其要讲好农林高校毕业生立足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青年故事,并实现二者的契合,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农林高校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毕业生到农林行业基层就业、创业、建功立业,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一、用理论武装青年头脑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连续多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整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其中,人才振兴是第一资源和根本力量。

乡村青年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青年人才强则乡村强。从理论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青年工作》一书中,深刻阐明了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实践要求和目标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从政策层面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高素质农民,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优化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开展“耕耘者”振兴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推动人才下乡,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这些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青年队伍,青年行动的研究也就成为保障各项措施政策高效运行的必要之举。

农林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关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政策故事,用新时代党的乡村振兴创新理论和政策武装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头脑,是大学生逐步走向乡村就业、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论奠基石。

二、乡村振兴青年缺位的原因探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各地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经济要素也不断流向城镇,乡村也就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乡村就业人员仅27 879万人,同比下降了3.1%,同年城镇就业人数则达到了46 773万人,是乡村就业人数的1.7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治环境、科技环境、教育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卫生环境等。

从政治环境看,与城市相比较,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失,农村居住人员大多是中老年人,该类人群的政治认知、政策领悟、文化水平存在一定局限,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对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理解尚不全面;部分村民还未充分认识到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必要性。特殊的乡村环境也使政策的下达出现一些偏差,夯实中央政策措施,将中央精神传达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形成了乡村政治环境与城市(镇)的政治环境的反差。村民的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与受过一定教育,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难于形成政治上的“共振”效应,这是青年人难于走向乡村工作的不利政治环境。

从经济环境看,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 411.9元,同比增长约8.16%;人均消费支出为30 307.2元,同比增长约12.21%;服务性消费14 058.5元,同比增长约17.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30.9元,同比增长约10.5%;人均消费支出为15 915.6元,同比增长约16.06%;服务性消费6 142.9元,同比增长约18.36%。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虽然乡村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服务性支出3个方面的增长率均高于城镇,但城镇居民人均收支基数仍有显著优势。这是青年人难于走向乡村工作的不利经济环境。

从法治环境看,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复杂多元的涉农问题要纳入法律体系仍然需要时间,部分限制我国农村发展的滞后的法律法规仍有待更新,农村居民相对薄弱的法治意识与残存的封建落后思想,也给农村法治建设增加了难度。同时,法律适用“双重”标准问题在城乡之间也有体现。例如,同样的事故赔偿,城镇高于乡村。这些都阻碍了青年大学生走向乡村的脚步。

从文化教育环境看,最突出同时也是人们最关切的是教育水平,乡村教育水平还难以满足本地的人才需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整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等在乡村还任重道远。高等教育普及化,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这些跳出农门的学生返乡创业的比例并不高。农林高校作为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存在着一定的人才浪费问题。一方面,部分农林高校毕业生,放弃所学专业留在城市就业。另一方面,部分农林高校的培养方案与国家战略需求错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涉农高校还沿袭过去传统农业专业口径狭窄、培养知识体系单一的思路,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符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此外,在科技环境、语言环境上,相较于农村,城镇也有着相对的人才引流优势。

分析研究乡村振兴青年缺位的原因,让大学生对农村的客观现实有理性的认知:一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在部分地区已取得重要进展,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二是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还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年轻人砥砺前行,赓续奋斗。

三、乡村振兴与青年行动的生动实践

(一)乡村振兴青年行动的已有研究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梳理文献,2018年以来,国内关于乡村振兴青年行动的研究力度较大,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关键词有:青年干部、基层治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三农”、主体性等。行动主题主要围绕着返乡青年、创业、志愿、短视频创作、治理、树立农民形象、农村青年、培育路径等。参见图1。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管理研究等。

在数字劳动方向的研究主要有:王艺璇、卢尧选2021年发表的《乡村与青年:自媒体短视频中的“IP”生产与“流量”变现——以理塘县“丁真”现象为例》,文章指出:“短视频及其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乡野地区边缘化的地位,帮助人们摘下有色眼镜、去除刻板印象。乡村作为短视频的重要生产地,它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所以短视频与乡村发展的本质就是吸引并利用注意力的问题。”在返乡创业方向的研究主要有:王怡2023年发表的《生活方式下乡与价值博弈:一项基于青年自发参与未来乡村实验的研究》,主要讨论了“青年群体自发的从城市到乡村的逆向选择背后的逻辑动机和困难挑战,为探索乡村创新、多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同一个研究方向的还有雷明和于莎莎2022年发表的《乡村振兴的多重路径选择——基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分析》,文中指出,吸引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引导“城归”青年回乡创业是乡村振兴的一大路径选择。此外,毛一敬于2021发表的《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的基础、类型与功能》,也从3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指出青年返乡创业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增加农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任泽平、白学松、刘煜鑫等2022年发表的《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1)》,从创业者的基础特征、创业资金、创业驱动力、创业现状、面临困难5个方面刻画中国创业青年群体画像;通过调查研究为进一步促进青年创业发展,提出8个方面的建议。在精神内核、信念培育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张丽军2022年发表的《从觉醒、佛系、躺平到新觉醒:百年中国青年问题的现实流变与未来路径》,文中提出了引导青年在新时代新觉醒的方法路径,不仅要在客观条件上将青年人从“新三座大山”中解放出来,更要为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不断补充元气。在培育路径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安姝2022年发表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和现实路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谭建光、李晓欣、苏敏2021年发表的《中国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来自16 758份网络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还有奚路阳、王管2023年发表的《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基于浙江省L村青年群体的田野调查》等综合性研究成果,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

农林高校思政课讲好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的青年行动研究故事,能为农林高校大学生,乃至为研究生、教学科研人员进一步开展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深度思考和启迪,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引导青年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乡村振兴的青年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林高校思政课讲好乡村振兴工作中青年榜样的实践故事,对于青年大学生学习榜样、践行榜样,甚至超越榜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汪云贵电商创业故事。90后大学生汪云贵返乡创业,借助当地政策优势,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通过电商销售土特产,不仅摘掉了自己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还成功创办了大瑶山的民族品牌“瑶脉山泉”,为当地增加了100~200个工作岗位,带动乡邻增收致富。

王然玄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故事。王然玄以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在看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后,和专业团队制定“阿者科计划”,并成立配套公司,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71万元的旅游收入,户均分红5 440元,吸引外出务工青年陆续返乡,自此古老村庄的人口外流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朱波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故事。曾就读于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朱波,读书时就注意到我国的肉牛品种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全力以赴投身培育更优质的肉牛品种的科研工作。他长期深入乡村、牧场一线开展调研和技术培训,发表SCI论文15篇,发明专利6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0项,为肉牛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成绩。

文竹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扎根边疆的故事。文竹1989年出生于黑龙江漠河,就读于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年大学毕业时,她放弃了到阿里巴巴集团的工作机会,怀揣建设家乡的梦想,回到黑龙江参加全省大学生村官考试,以大兴安岭地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录为漠河市北极镇洛古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不到9年的时间里,从一名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漠河市北极镇党委书记。面对记者“为何返乡创业”的提问,她答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她特别想对青年朋友们说,俯下身子看看基层,充满活力的乡村,可能是你展示能力、实现梦想的最好舞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她看到了北极镇年收入翻番,流动党员驿站成为北极镇特色景区,在各项工作中独当一面,以及村民、同事对自己的认可。这是青年献身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鲜明例证,是实现社会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辩证统一。

四、结语

一些农村发展乏力,关键在于缺少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乡村兴,需人才。农林高校思政课要着力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引领青年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让青年学子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5,261,2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00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02).

[7]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J].中国农技推广,2023,39(2):8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

[9]王艺璇,卢尧选.乡村与青年:自媒体短视频中的“IP”生产与“流量”变现:以理塘县“丁真”现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1(12):92.

[10]王怡.生活方式下乡与价值博弈:一项基于青年自发参与未来乡村实验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7-39.

[11]雷明,于莎莎.乡村振兴的多重路径选择:基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22(9):7.

[12]毛一敬.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的基础、类型与功能[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1):122-130.

[13]任泽平,白学松,刘煜鑫,等.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1)[J].中国青年研究,2022(2):85.

[14]张丽军.从觉醒、佛系、躺平到新觉醒:百年中国青年问题的现实流变与未来路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54-63.

[15]安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和现实路径[J].农业经济,2022,424(8):125-127.

[16]谭建光,李晓欣,苏敏.中国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来自16758份网络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4):70-75+84.

[17]奚路阳,王管.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基于浙江省L村青年群体的田野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3(4):73-80.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9]刘丽敏.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新农村法治建设[J].河北学刊,2013,33(4):165.

[20]焦新安,俞洪亮,杨国庆,等.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5):23.

[21]郁静娴.汇聚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底气[N].人民日报,2024-01-04(010).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01).

(本文系第十三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学术年会高端论坛入选论文,获评“特等奖”)

[责任编辑: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