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基于乡村振兴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总要求,多管齐下,以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领域为抓手,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当代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有利于在新时代激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从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拥有几千年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和谐安定与否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踔厉奋发,不仅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更消除了农村地区绝对贫困。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中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也历史性地从消除贫困转移到了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同时,广大农民也更加期待和憧憬美好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和沧桑,开创性确立了国富民强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民族和国家的安全已经成为严峻挑战。其中,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中的基石,无疑是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如何打牢农业这个国家安全的基础,做到农村稳定、农民安心,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直面的时代性课题。
第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富国运才能昌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心所在和宗旨使然,而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富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不仅如此,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不均衡以及改革成果获得感不充分等问题的重要路径和手段,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能否实现,尤其是衡量乡村振兴的一个标志性要求就是生活是否富裕。因此,乡村振兴不仅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而且为巩固并做大做强共同富裕这个“大蛋糕”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
第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是增强历史主动、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来讲,数千年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一直不间断地维系和传承着经历史积淀而成的广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对中国乡土文化、农耕文明进行的当代价值重构。这就要求必须对农耕文明、传统乡村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等进行深入挖掘、重点推介,并结合当代中国价值要求不断守正创新。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成为一种共识,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总起来讲,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还面临以下六大问题和挑战。
一是人口流失加剧。近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很多农村中的年轻人不断流向城市,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乡村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有个别地方土地被撂荒,或者减少土地投入,致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粮食安全就会成为问题,也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另外,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很多地方的农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如果不加以精耕细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粮食安全的隐患。
二是农产品短缺与过剩并存。这意味着在某些阶段,某些农产品可能会出现过剩的情况;而在其他阶段或对于某些特定农产品,则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例如,我国在口粮等基础性农产品的生产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大豆、食糖、奶制品等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上存在短板,部分产品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高。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虽然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初步构建了通过参与国际农业经济大循环与国内农业经济大循环实现互动的一系列体制机制,但部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呈下滑态势。农产品产销矛盾背后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即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时存在。例如,农民获取产业信息滞后,难以根据市场调节种植和销售行为。我国的水果作物种植大多还处在家庭式种植阶段,小而分散的种植模式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形成集约化优势。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还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是农民就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减缓。原来很多靠农村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的大省,农民大部分收入源自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产业结构迭代升级,东南沿海等地一些工厂的经营受限,一些出口型外贸企业不景气的状况还在持续,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了就业门槛,这些都影响了农民的就业。同时,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期,吸纳农民就业较多的建筑行业较为低迷,一些小门面、私人店铺和私营小企业活力不足,导致农民灵活就业呈萎缩之势。因此,农民工就业已经成为一大挑战。
四是农业产业竞争力不够强,产品附加值不够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升级一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突破的瓶颈。近年来,从全国范围看,乡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仍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部分地区农业产业链条短、层级低,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以农产品初加工(腌制、烘干)为主,缺乏综合加工、精深加工。同时,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特色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例,很多地方千篇一律,大多以花海、采摘大棚、稻田画、农家乐、钓鱼、爬山为主要观光、体验内容,并没有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农业和传统文化。一些地方发展所谓的特色产业,往往在品牌设计、营销和品质上存在雷同。
五是乡村文化发展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导致乡村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也意味着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农村居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离不开文化振兴。但是,当下的乡村文化发展创新面临着诸多困境。有的地方乡村“空心化”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传统文化价值、思想观念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培育,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出现了无人传承和弘扬的尴尬状况;一些地方的乡村虽然也建起了剧场、影剧院等文化设施,但能够满足乡村居民真正需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却不足,导致上述文化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较低。
六是部分乡村基层治理组织能力欠缺、缺乏善治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不够强,治理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乡村地区进行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但目前部分乡村党组织存在着骨干力量薄弱、党员队伍活力不够、治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部分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各类组织间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张力,存在形式主义的做法。一些干部工作作风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对村民反映问题敷衍了事,对村民办理事项设置各种名头的“软钉子”。个别地方的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弱化,在工作中只关注上级是否满意、自身是否有政绩,而置民意、民情于不顾,甚至作风霸道,严重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
三、协调推进“五大振兴”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和挑战,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总要求,多管齐下,以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领域为抓手,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好的原则时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各地区可根据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培养更多的地方特色名优特新产品。不断加强农田水利、能源传输、农产品流通、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预警等保障和服务体系。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用数字化技术着力建设智慧农业。推进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产业融合社会服务功能,打破城乡企业、市场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城乡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农村投资生产销售等整体绩效。要在农村地区加快普及“互联网+政务”新模式,重构多部门协调共促产业融合体制机制。
二是重视乡村人才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乡村专门人才,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目前,培养农村适用人才效果不是很理想,基层干部培训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应多方引才,吸引各领域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首先,要为各类人才回乡“双创”做好服务,发展适合回乡人员投资和建设的项目,吸引和留住人才。其次,要引进优秀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有效盘活农村土地与资产,建立适应乡村运营的资产平台,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最后,要优化吸引和留住乡村人才的环境,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乡村的交通、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移风易俗,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乡村提供符合居民所需的高质量、多层次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创新文化供给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确保文化供给满足乡村要求。充分利用国家和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各项惠民政策,包括减税、人才引进、试点创新等,展现本地文化特色,发展乡村文化。充分利用好智能传播技术,把传统活动变成全球瞩目的乡村体育、文化盛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辐射周边,探索一条由传统文化驱动向现代文化转型、由线性发展向多元融合转变、由依靠内生文化资源发展向吸收多元文化资源发展转变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四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坚定不移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村民进行生态思想和生态观念教育,培育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引导村民从根本上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乡村环境保护,以制度保障乡村生态。同时,不断强化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生活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通过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等不断创新乡村环保制度,以合理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将生态资源闲置,而是在保护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发挥其价值功能。各地可结合当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将文化与旅游产业无缝衔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五是做好强基固本工作,完善和优化农村各类基层组织的工作体制机制。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农村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其他村级组织发挥领头雁作用。对于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应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效承担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和村民自治事务。善于借助外部资源优势,借力城乡融合促进乡村事业发展,综合利用信息、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其他各级各类帮扶力量要真正把乡村视为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利用各自人脉和资源优势不断为乡村发展赋能。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五大领域为切入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攻坚克难,统筹推进,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01(0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1.
[4]陈文胜.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沿趋势与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24(6):16-17.
[5]朱晓娟,姜文来.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EB/OL].(2019-08-29)[2024-08-2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829/c40531-31323954.html.
[6]林瑜胜.防范和化解乡村振兴中的政策“溢出”风险[N].农村大众报,2024-07-31(004).
[7]王金世.乡村振兴:亟待整饬的短板硬伤与对策[J].中国乡村发现,2023(1):150-155.
[8]李萌梦.乡村文化赋能县域经济发展路径[J].当代县域经济,2024(8):76-77.
[责任编辑:李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