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4-10-09 00:00罗婷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9期

摘 要:把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传承农耕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普适性与特色性四对关系。要完善机制体制建设以夯实融入支撑点,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明确融入着力点,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特色以找准融入契合点,打造专业师资队伍以找准融入关键点,推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见效。

关键词: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理路

一、问题的提出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深入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农高校在弘扬农耕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农业精神和人文精髓,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创新发展,打造农学特色名校,培养卓越的农业人才。目前,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关研究多侧重于从融入的意义、内容、方法等角度探讨,较少从整体上关注和研究融入的全过程。把握好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是打通融合壁垒、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必由之路。通过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的系统与整体探索,可以深入理解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层机理,实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融入的价值逻辑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亦是涉农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且独具特色的资源,将其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是涉农高校人才培育的精神滋养和资源富矿,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助推器,也是传承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已成为国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推动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乡村繁荣的重要资源和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传统优秀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2017年12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涉农高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这一举措有助于培养高校大学生对乡村发展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增强其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使命感,增强其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人才培育的精神滋养和资源富矿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也是卓越农林人才培育的重要策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高素质现代化农业人才,具有精神滋养和资源富矿的双重价值。从精神滋养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着勤劳、节俭、和谐等价值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其综合素质;农耕文化的历史智慧和哲理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资源富矿的角度来看,农耕文化蕴含的卓越技术、生态智慧等内容,契合涉农高校人才专业培养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助推器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助推器。一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丰富多彩,为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探索空间。例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强调勤劳、孝道、谦逊等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共通性,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支持。二是农耕文化与涉农高校的教育内容高度契合,紧密贴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实际需求,学生易于理解,并乐意主动深入探讨。三是农耕文化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实地参与和体验,能够在感知中获得对农耕文化精神的深刻体会,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稳固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念。

(四)传承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深植于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华文明根脉源于农耕,我们的先民在悠久的农业历史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将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丰富涉农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智慧、伦理观念和生态意识等内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自信心的新时代农业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三、融入的现实逻辑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富矿”,将其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融入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普适性和特色性四对关系,以回应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如何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问。

(一)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契合

知识传授是基础,价值引领是方向。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契合关系,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双向提升。

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理念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新时代“三农”人才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导向。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理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还能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涉农高校必须坚持大思政课理念,将农耕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例如,在资源与环境课程中,学习古代农耕社会中的轮作休耕制度、水土保持方法等,学习祖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此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耦合

第一,理论教学是学生认知和理解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基础。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设计,将农耕文化的精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机结合,帮助涉农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例如,在纲要课程中,通过讲解古代农耕技术的辉煌成就,展示我国古代农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增强涉农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可采取农场实习、乡村调研、场馆合作等多种形式,使涉农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例如,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马+农”为特色,将思政课“开在生活中”“开在田野中”“开在博物馆中”。这一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创新了传统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通

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处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通问题,是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重要环节。尊重传统是融入农耕文化的前提。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同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同时,融合现代科技和理念,实现农耕文化的创新发展。要注重介绍现代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农业现代化的兴趣和热情。

涉农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应注重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相互融通,从而使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理念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焕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四)普适性与特色性协调互进

普适性与特色性的协调互进,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关键,彰显了农耕文化在不同教育环境中的重要价值性与适用性,彰显了涉农高校在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地位。

第一,应突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适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适应性,使其成为各类高校可以借鉴和应用的有效资源。普适性是指教育内容和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普遍意义。注重融入的普适性不仅确保了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泛适用性,还能促进其他学校能够依据普适性内容提升教育的整体成效。第二,强调融入的特色性,彰显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性。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农耕文化有着不同表现形式和独特风貌。涉农高校应当注重发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融入的实践逻辑

推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就是要制定详尽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通过完善机制体制建设以夯实融入支撑点,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明确融入着力点,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特色以找准融入的契合点,打造专业师资队伍以找准融入关键点,推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有效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夯实融入支撑点:构建“三向”机制保障

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的支撑点是构建“三向”机制以保障融入落实,通过向上聚力、向下扎根及向内夯基,确保涉农高校能够在教学与实践中深度融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精髓,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

一是向上整合,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涉农高校与相关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包括共享资源、制定共同发展策略,以确保农耕文化教育融入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推动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面深入。二是向下延伸,构建实践教学研究联动机制。在教学和研究层面,建立涉农高校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三是向内强化,建构评估激励机制。设计健全的评估与激励体系,确保农耕文化教育融入涉农高校教育的深度和持续性。包括制定专门的课程评估标准、教师评价指标,以及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机制,确保农耕文化的教学与评估体系相互支持、相辅相成。

(二)明确融入着力点: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明确融入的着力点至关重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不仅是实现农耕文化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步骤,更是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深度体验农耕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要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育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体系,涵盖农耕文化的各方面,确保涉农高校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内涵。第二,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效果。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互动性。例如,通过具体的农耕文化案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利用项目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和农耕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等。

(三)找准融入契合点: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特色

深入挖掘地方农耕文化资源,找准学校特色,使融入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第一,要结合地方实际,深入挖掘地方农耕文化资源。地方农耕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农耕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融入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环境。例如,可以结合地方的农业历史和文化,介绍本地区独特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传统农耕习俗,使学生了解家乡农耕文化底蕴,增强其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第二,要结合学校特色,打造品牌课程。涉农高校各具特色,拥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其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品牌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校的独特魅力和教育资源。例如,农牧类高校可以开设“牧业文化与农耕文化比较”课程,探讨牧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异同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四)找准融入关键点:打造专业师资队伍

找准融入关键点,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是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为农耕文化教育的高质量实施提供有力师资保证。

首先,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具备深厚的农耕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农耕文化专题培训和研讨会,邀请农耕文化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其次,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多样化培训和实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方法培训,组织教学观摩和评比活动等。最后,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农耕文化的理解,还能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和丰富。应鼓励教师参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申请研究课题和经费,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3-10-09(00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

[3]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5.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002).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赵言秋,陶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5):72-74.

[责任编辑: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