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被赞誉为“长寿草”。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艾草的作用:“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湿寒,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鉴于艾草对人体的健康效应,人们将其加入到食品、饮品中,不仅为美食增香添色,更提升了营养价值。
我国关于艾草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人们将其作为引取“天火”的材质。关于艾草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随军出征途中不小心染了病,有一天走路时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没过多久,他竟意外地发现自己痊愈了。于是他尝试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处,惊喜地发现将士们的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却答曰:“此乃野草之功。”于是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这一传/GFPqAUHGhexgxC6aFNUZwMRXnqgqg3xL1hAatMuUdM=说虽然神化了艾草的功效,但艾草的药用价值确实不低。中医认为,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具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艾叶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鞣质类等多种药物活性化学成分,其中的挥发油是艾叶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之一,可以起到抗菌消炎、驱虫止痒、抗病毒等作用。
随着艾草的药用价值逐渐被认识到,人们便尝试将其加入食品中,最著名的便是艾糕。艾糕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又名青团、艾粿、艾粄、艾糍等。民间谚语称:“清明前后吃艾糍,一年四季不生病。”《本草纲目》也记载KzuMyivBkuvuVRnkEc4X0+nHfqJO6AVwah8ZGN/jA1A=:“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
艾糕的做法非常简单。先将艾叶焯水、捣碎,和糯米面一起揉成面团,再裹以豆沙等馅料,上锅蒸二十分钟左右便大功告成。在艾草的作用下,艾糕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咬上一口,糯韧绵软,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
除了青团,浙江一带还有清明吃艾饺的习俗。先用碱水将艾叶煮烂,捞出后和粳米粉一起揉成面团,喜欢软糯的还会加入糯米粉,然后把面团分成小剂子,擀成饺子皮。艾饺的馅料一般是豆沙、芝麻白糖、咸菜“老三样”,也有人尝试加入咸蛋黄、麻薯、芋泥等。
除了艾糕、艾饺,聪慧的劳动人民还发明了用艾草炒蛋、煎饼、煮汤圆、泡茶等。尤其是艾草茶,它褪去了鲜草时浓烈的艾香而变得清香、淡雅,汤色呈金黄色,口感饱满、圆润,且有回甘。随着新茶饮的兴起,艾草还成为了茶饮领域的“宠儿”,受到人们的追捧。
在田野间,一株小小的艾草虽然不起眼,但却守护了人们的健康、点缀了百姓的生活,实不负“百草之王”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