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文学及其文化传承若干问题探究

2024-10-08 00:00:00叶官谋
南方文坛 2024年5期

石刻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石刻文学,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基本特征,还要研究其作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在当代的传承发展问题,以更好实现新时代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石刻文学主要特征

石刻文学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石刻文学书写向度的选择性

一是观照山水风景名胜成为石刻文学的主体。据统计,现存中国古代、近代大体上可以辨识的山水风景名胜类石刻文学作品,占所有石刻文学作品的50%以上,成为主体部分。究其原因,其一是在于作者追求“三不朽”,以及人们“到此一游”的共同心理驱使;其二是往来应酬交游的实际需要所致。古代文人在交往过程中,同游于山水风景名胜处并撰写文学作品刊刻石上,不仅可以展现他们的文学才华,还可体现友朋之间的深情厚谊。此举实际上成为古代文人交往之惯例;其三是体现文人追寻与力求超越前人之思想①。从现存石刻诗歌观之,许多篇章都包含着后人对先贤的崇敬心理,同时亦可潜见其欲超越前人之意旨;其四是在于文人雅好山水风景名胜之心理。古代于此方面的论述甚多,当代学者所论更加深刻:“山水成了士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生活的过程。”②在文人们尤其是重要文人系列活动的“融入”之后,就促使山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厚重的文化景观,使大自然的属性与人类精神创作的社会意识属性得到较好结合。二是教化和关爱众生成为各代石刻文学之着力点。例如清代几乎各帝王均作有教化类石刻诗歌,其中康熙和乾隆皇帝仅御制农事石刻诗便各有30首以上。在这些帝王所作的石刻诗中,既有关爱意味,亦涵教化思想。如康熙所作石刻诗《淤荫》③,将劝导与关爱较好地融为一体,自然真切,较为难得。针对天下众生,还有一些教化兼关爱思想的石刻类经文,如现存石刻诗歌《武当山玄帝垂训》④便属此类。尽管全文具有浓厚的宿命论之嫌,但在封建时代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现存还有关爱众生的古代医学类石刻诗歌,如有石刻医诗序云:“……每依方治症,无不速效。意欲刻板刷印广施,恐难遍及。因勒诸贞珉,立于本村药王庙中。……”⑤近百首石刻诗歌体现出刊者用心之良苦以及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圣贤品质,令人叹服。

(二)石刻文学的群体创作性

石刻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便是它具有群体(集体)创作特性。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表现便是那些以联句方式进行的群体(集体)性石刻诗歌唱和创作。石刻文学群体(集体)性诗歌创作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群体(集体)中进行各自一首甚至若干首的诗歌唱和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翼王石达开追和前人并让部属与其进行唱和之作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歌唱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创作方法,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学思潮和文学的演进。例如宋代的杨亿便编著有《西昆酬唱集》,共选入10余人200多首唱和诗,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因版面有限,于此不作多论。

(三)石刻文学的现时文景互证性

石刻文学自刊刻时起便向世人展示其所要描绘的人情物事,由于其大部分篇章描绘山水风景名胜等类内容,且文学作品刊刻地常位于风景名胜处,因此很自然地会引起人们将文学作品所述描之景物(虚景)与周围现实环境(实景)进行比较,使读者产生丰富感受,留下更深印象。故而石刻作者更注重“景”之客观真实和生动形象,石刻文学作品中的文景契合度总体上远超纸质所载文学。例如摩崖石刻《西狭颂》⑦,无论何朝何代之人临其实境,读摩崖文中所构场景,无不感到其与周围实际环境相若,不得不令人感叹石刻文学之独特性以及石刻作者撰景水平之高妙。

(四)石刻文学作品的短小精悍性

石刻文学作品之所以短小精悍,主要在于用以刊刻的石头壁面空间有限,这亦是石刻文学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石刻文学之短小精悍特征,除大多石刻诗歌如此以外,需要特提石刻题记文,如四川有题记文云:“永元十四年三月廿六日王叔蹈造,子孙当开,他人不得。”⑧此题记文仅以22字,便将所要表达的意旨完整地呈现出来。诸如此类公文类或游踪类题记文,文学色彩虽甚淡,但却为后人研究历代文学家的交游史与思想发展史提供重要参考,值得珍惜。

(五)石刻文学形式的高度灵活性

一是形式构设灵活。石刻文学的版式多与内容相协合,总体上机动灵活,宽窄不一,若有标题,位置则可视空间安排,且部分摩崖石刻诗歌版式还具有明显的立体结构。二是不讲求标题且多有序跋。石刻文学尤其是石刻诗歌常无标题,这与纸质载体的文学作品相比亦属一个相异之处。与此同时,石刻文学还喜欢加上长短不一的序或跋文,以表达作者进行文学创作之动机和当时作者的现实状况甚至思想倾向等,与纸质载体文学作品序跋文较少亦属不同。

二、作为文化遗存的石刻文学

在当代的传承和蕴含的启示

既然石刻文学是重要的文化遗存,我们就应当认真思考其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传承,哪些方面可给予当代良好启示,以更好推动新时代文学创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石刻文学的群体(集体)性文学创作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尤其是诗词唱和创作值得新时代继承发展

首先要对此问题持有积极且科学的态度。对于群体(集体)性文学创作,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游国恩先生曾经指出:“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了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这是从生活方式和条件进行的论述,指出了早期文学创作对于群体(集体)的高度依赖性。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在结束了群居生活之后,文学的群体(集体)性创作便逐渐式微,个性化文学则得到了张扬。但是群体(集体)性文学创作仍然不可或缺,只是在不同朝代强弱程度不同而已。到了现代的抗战时期,则是现实合力宣传的需要催生了群体(集体)性的文学创作,“……一方面他们有了‘发现’共同的敌人后相互传染的兴奋和激昂的群体心理,另一方面空间上和精神上的‘家’的坍塌,逼迫他们大规模迁徙,双重流浪使他们渴望在‘集体’中寻找精神的家园,正是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构成了集体创作的心理动因”⑨。可以说,正是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集体意识促使这些文学创作者自觉联合起来,一道研究和创作文学作品,表达他们共同的思想意志。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血脉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不可割裂的,否则就会失去文化的根脉并最终丧失自信。正如有人指出:“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新文学,是从古典文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的,带有很深的传统的印记。不论有些时期的文学如何反传统,传统都是割舍不断也不能割断的血脉,它对新文学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只不过时隐时显罢了。”⑩窃以为作为诗歌唱和文化传统代表的石刻文学,在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绝不能被忽视、遗忘甚至割裂、抛弃,这是新时代对待文化遗存应持的科学态度。

其次要充分发挥有关团体组织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过去群体(集体)性创作的做法和经验,以更好传承、创新、发展这些不容割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而在当代文学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这样一个现象和问题,即人们已不像古人那样去进行诗词唱和,因此当代通过开展群体(集体)性诗词唱和创作活动形成的文学作品极少。这不是文人们不欲为之,而是欲为之却力不足。毕竟当代文人的诗词唱和创作功底与古近代文人诗词唱和创作功底相差实在甚远,这是需要当代文学创作者、文学评论者认真反思和采取消解策略之处。而消解策略,至少可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各类协会(学会)开展系列专题培训,致力于夯实文人们诗词唱和创作水平。倘若不着力提升文人们的诗词唱和创作水平,那么团体组织开展的诗词唱和创作活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可能沦为世纪笑话。二是社会上各类文学团体应当积极组织开展诸如古人那样的诗词唱和等系列创作活动。于此方面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每年至少要从全省层面甚至全国层面开展十次左右的高水平诗词唱和创作竞赛活动,使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观摩之后进行效仿、看齐。三是需要千方百计营造浓厚的诗词唱和创作氛围。不仅要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诗词唱和活动是锻炼思维、锤炼口才、考验心理素质、展示个人功底的综合性“智者”活动,还要将每次活动实况通过多类媒体进行直播,以及在电视节目中开辟诗词唱和创作专栏等,与此同时还要通过评选全国、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最佳诗词唱和创作小组或个人等方式,不断激发人们对此项活动的恒久热情,从而形成新时代诗词唱和创作上的良性循环。

最后是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群体(集体)创作的科学发展。新时代群体(集体)性文学创作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可以通过线下聚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还可通过线上聚或线上、线下同时聚等方式开展诗词唱和等群体(集体)性的文学创作活动。由于当下已步入电子信息时代,人们完全可以更好传承和适当发展群体(集体)性文学创作传统。“在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养成了一边欣赏网络文艺一边集体评论的习惯,文艺消费总是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中国传统文论的‘诗可以群’可有效阐发当下网民文艺评论的多方面特征,比如文艺评论的交往功能、趣缘化、分众化现象及其集体创作属性。”11此论虽然仅关涉文艺评论,但其实际上具有普适性,即各类文体均可开展适当的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同台的群体(集体)性创作活动。例如我们完全可以对我国某一重要工作、重大成就、重大事件等开展即席性诗词唱和创作活动,通过邀请那些功底深厚、思维敏捷的名宿、名家进行线下示范式即席诗词唱和、诗词联句创作,使众多线上、线下参与者精神受到震撼,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乐于去组织开展此类创作活动。而小说、散文、戏剧创作等,同样可以通过群体(集体)线上线下讨论创作甚至群体(集体)现时创改,使更多微型小说、精短散文、小型戏剧作品等迅速面世。

总之,在当下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代,群体(集体)性多类文学创作需要有适度的发展空间,以更好更快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二)石刻文学现时文景互证特征需要文学创作者结合新时代进行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学习、吸收、创新、发展

古近代石刻文学文景互证特征启示当代文学创作者要努力做到文学创作与实景呈现的高度契合,以体现作者高超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塑造能力。当然,古代这种文学塑像与实物景象吻合的现象在当代只是评判文学创作水平的标准之一,然而无论如何,文景互证性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严丝合缝的创作态度却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现实主义手法,更值得新时代高度关注。据调研,近些年来,在文学创作上,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似乎更受人青睐,“……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深入研究新的社会条件下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方向,用新的形式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入新鲜血液,是理论界应该重视的一个紧迫问题”12。实际上,30年来,中国文艺界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发展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所公布的2023年度图书畅销榜单文学分榜中,《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家山》《俗世奇人(肆)》《凉州十八拍》《烟霞里》《雪山大地》《北爱》《我的喜马拉雅》《中国历史的体温》等作品位于排行榜前列,其中大多为写实(纪实)类内容,自然也就以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手法为主。回顾2021、2022年度畅销书榜单,可悉文学类分榜前4位80%左右为写实(纪实)类作品,显示出人们在文学方面对写实(纪实)类作品的内容以及相应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喜爱已成常态。

当然,新时代文学创作中除了现实主义精神与创作手法以外,也不能忽视浪漫主义。例如近几年来中国新创的电影文学作品《流浪地球》等纯属虚构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无论是其创作内容还是高科技表现手法均给予了人们良好的精神享受,并自觉引发观众对人类发展与宇宙未来以及相关问题的深刻省思。

总之,石刻文学创作中文景互证是虚实互动的良好表现,是高标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要求的生动体现。它的泛在性意义则启示我们:无论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不明究竟属于哪一种主义的文学,抑或是其他新主义文学,只有坚持端正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向度,才能更好促进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多点突破”,真正实现与新时代发展全方位同步推进,取得理想的成效。

(三)灵活机动的形式特征赋予当代文学创作者良好启示

石刻文学灵活机动的基本特征给予了新时代文学创作良好的启示,那便是必须在文学创作形式方面保持高度的灵活性,要做到不拘一格,力求仅从形式上便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通过梳理古今中外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学创作上,形式的发展往往会带来文学的大繁荣。例如中国古代近体诗形式的形成促进了唐诗的大发展,为当时的“诗歌唐朝”及至“诗歌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近现代文学形式的革命使得白话文和自由体诗歌得到了创新发展,早在30多年前就有人据此作论,认为“新时期文学在艺术上的种种探索是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新文学在自身发展上的又一次全面突破,是文学革命的新起点,无论是借鉴西方的艺术经验,还是吸收发扬中国传统文学的风格形式,都是为了新文学自身的再发展,迎接真正的文学繁荣”13。此种说法颇有远见,亦较有说服力,据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客观情况观之,确实如此。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发展史,文学要获得发展,其自身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在“扬弃”和“解放”中获得更大发展。故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形式方面,理应更加灵活自由,鼓励不断创新发展,决不能限定于几种常见常用的文学体裁,否则可能会阻碍文学生命力的勃发,难以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创作生动景象。

(四)古近代石刻文学作者创作的浓厚功利性促使我们进行深刻反思

从石刻文学内容观之,可悉古近代众多文学家都具有浓厚功利性思想,这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性反思。综观人类文学发展史,无论哪个时代,如果文学家过于功利,文学创作者可能就会成为那个历史的传声筒,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因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者,需要努力摒弃文学创作的功利性思想,要通过文学作品大力褒扬新时代、新风尚、正能量;同时还要以文学为利器,向社会负能量和落后思想宣战,为剔除一切不良思想倾向和不端行为冲锋陷阵,无计小我之得失,只思文学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之多寡。

而当下的文学创作则存在一些需要审慎对待、明其利弊的问题,否则文学创作者就会沦为受市场左右的名利追逐者,成为“傀儡式”的败类作家。据调研,当前作家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可能是歌颂崇高、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却与经济收入难成正比的现实困境问题。“现在的作家根本养不活自己。以写字谋生,只有三类作家有可能,一是少数畅销书作家,一是体制内作家,一是走市场的类型文学作家。”14“以打工文学起步的萧相风虽然陆续获得了各类文学大奖,但是他却继续留在工厂工作,因为他知道,倘若放弃自己的工作转而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生活就会失去保障,自己的文学追求要么面临破灭,要么转身迎合市场,而这两种结局都不是他所想要的。”15作家遇此困境,确实需要新时代尽快拿出解决方案,着力在必要的物质保障、创作条件、创作环境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创新举措,否则将难以推出更多更好可以获得世界声誉的大师和文学精品力作。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文学创作者,应当将名利置于次要地位,毫不犹豫地将作品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摆到首位。为此,文学创作者应当具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甘之如饴之理想生活态度。创作者唯有如此看淡功利性,文学才能真正成为表现时代、反映人民生活、消除不良思想的有力武器,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喜爱。反之只能是空洞的令人厌恶的庸俗甚至恶俗之作。正如有学者所言:“文学表现时代、反映生活离不开人民,离开人民的时代和生活是抽象而空洞的时代和生活,是没有本质、缺乏力量的时代和生活。”16纵观文学发展史,此论着实不假。对于新时代文学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17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者,需要努力消除许多古代、近代石刻文学作者常有的浓厚功利思想,以宽广无私的胸怀对待可泽被天下、善莫大焉的文学创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更加和平安宁、繁荣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注释】

①叶官谋:《石刻诗歌的衍生及其对地方文学的促进》,《南方文坛》2023年第5期。

②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第186-187页。

③高峡主编《西安碑林全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第4190-4196页。

④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第8页。

⑤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第600-614页。

⑥叶官谋:《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诗歌创作及其多元价值》,《语文学刊》2022年第3期。

⑦王昶:《金石萃编》卷十四,嘉庆十年经训堂刊本。《历代碑志丛书》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⑧高文、高成刚编《四川历代碑刻》,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第12页。

⑨孙晓忠:《抗战时期的“集体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⑩於可训:《当代文学创作经验亟待进行系统总结——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21届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

11黎杨全:《诗可以群:社交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中国传统的重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12潘天强:《论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形式中的发展轨迹》,《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3潘向东:《新时期文学形式一议》,《理论学刊》1988年第1期。

14黄亚妮:《写手与推手:消费时代的集体创作》,《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15马信芳:《杂志稿费“涨不起” 作家写字“养不起”——由〈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稿费上涨带来的思考》,《深圳特区报》2011年4月11日。

16文艺报评论员:《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文艺报》2016年10月31日。

17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第200-201页。

(叶官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石刻诗歌集成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9BZW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