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2—5月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以下简称“西南剧展”),有桂、粤、湘、黔、滇、赣、闽、浙八省20余个社团单位千余人参加,着实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壮举,如欧阳予倩所言:“这不仅在西南在中国是空前盛举,就是在世界上也可说是仅见的!”①这次剧展除了规模空前,对戏剧运动又有怎样的检讨与影响?欧阳予倩时任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兼任剧展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为这次剧展具体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与贡献?当时的一些报刊,为回顾与探究这一话题提供了依据。
艺术馆新厦与西南剧展的发起
广西省立艺术馆是广西最高的艺术组织,西南剧展的举办,系因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厦而起,也是因该馆欧阳予倩等所有工作人员的齐心努力而得以完成。
欧阳予倩曾数次明确说,最初并没有打算大规模地举办剧展,只想在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厦建成时,邀请附近地方的几个团队连续演几个戏。恰好瞿白音领导的新中国剧社回到桂林,抗敌演剧第四队的几个同志来谈,展览会的组织就被提出;抗敌演剧第九队副队长刁光覃也到了桂林,大家相聚商讨,办法大体定下来。欧阳予倩申明,西南剧展“不是少数人号召起来的,是大多数戏剧工作者的要求”②。在剧展筹委会举办的一次招待会上75dde5c88f00e70c1a1459f76b72350cef5b71890e598ea0b84e842e97080d6c,欧阳予倩也说过:“我真想不到当初计划开一个小规模展览会,如今却扩大到包括八省的大规模展览会,而且仅只两个月的短时间,竟能顺利的完成了。”③
然而,从“小规模”展览会扩大到包括八省的“大规模”展览会,自然离不开欧阳予倩及其所领导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同人的努力。
欧阳予倩等人在筹备西南剧展的时候,为了办事的简单便利,公推广西省立艺术馆主办,剧展筹委会也在艺术馆办公,筹备会的经费,也是由广西省立艺术馆、新中国剧社先行设法筹措。
为了剧展在预定的时间开幕,欧阳予倩争取广西省政府当局和社会各方的援助,动员各界的力量,比如承建艺术馆的新中兴业公司不顾赔本等牺牲,昼夜突击赶工;名伶金素琴义演捐助,剧业同业公会及大众影院借款,等等。田汉曾说:“予倩先生为着广西艺术馆的建筑正搞得焦头烂额。”④这种情形就如署名OK的《活的戏剧史|欧阳予倩》一文所说,广西省立艺术馆“那是当时的‘文化城’的戏剧运动司令台,是在欧阳的苦心经营之下建筑的”⑤。默寒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广西省立艺术馆的及时落成使得这次剧展有了一个象样的会场和展览场所。但艺术馆的及时赶成是靠着欧阳予倩先生和新中公司的工友们四昼夜的突击才成功的,同时金融界、建筑界的帮忙也不小。”⑥后来,剧展经费不敷,艺术馆捐出了《旧家》的收入。
在欧阳予倩的领导下,广西省立艺术馆在戏剧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馆在剧作家欧阳予倩的领导下,始终是站在西南剧坛的宝座上,领导西南剧运的展开的。艺术馆不是一个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剧团,他们乃是一支文化军。”⑦
精心筹备 争取支持
作为剧展筹备委员会主任,欧阳予倩不仅要对剧展事务负责,还要积极争取国民党当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欧阳予倩曾多次组织召开剧展筹委会,指定方案,听取建议,议决重要事项。如1943年11月9日,欧阳予倩、田汉、李文钊、熊佛西、瞿白音暨广西省立艺术馆、新中国剧社全体人员在广西剧场商讨筹备“戏剧展览会”办法,决定筹备会即日成立,并草拟工作章则,由广西省立艺术馆主办,新中国剧社及文化艺术界加以协助。拟邀桂、渝、黔、滇、湘、粤、闽、赣、鄂等省参加展览会;由广西省立艺术馆、新中国剧社先行设法筹措筹备会经费,以后在戏剧演出时所获收入,抽百分之二十充作大会的开支⑧。
随着剧展开幕时间接近,筹备工作也紧张进行。1944年1月,剧展会就接连举行常务会议,就重要事项进行商讨决定,如8日决定资料展览期及戏剧工作者大会日期,电约各地专家来桂出席;21日决定大会经费预算等项。2月7日,讨论开幕及经费等问题。
剧展开幕的前几日,即2月12日下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在艺术馆突击赶工的情况下,剧展筹委会假座乐群社举行茶会,征求各界意见。欧阳予倩报告举办展览会的意义以及准备过程,指出戏剧是“集体艺术”,高度肯定这次剧展的“集体艺术”规模:“中国自有戏剧运动以来,集体艺术表现规模之大,尚以此为首例。”他希望能够检讨过去,使剧运工作者能配合社会时代的需要而跃进更高阶段,加强剧运工作者的团结,发挥戏剧更大的力量⑨。
为了剧展的顺利进行,欧阳予倩努力争取广西省政府当局及其他国民党要人、各界人士的支持。聘定名誉会长及有关各省教育厅长暨桂林市长担任大会指导长,并且由会长黄旭初添聘郭沫若、于伶、马彦祥等10余人为指导员;为方便各地戏剧团队与大会接洽联络,还聘定了各地代理人⑩。再如1944年1月21日,副总长白崇禧召见剧展筹备人欧阳予倩、瞿白音、熊佛西等,询问剧展筹备情形,并答应担任名誉会长11。2月14日,中华全国剧协主任常务理事张道藩部长到桂林,当晚邀约剧展主要筹备人欧阳予倩、田汉、瞿白音等,“垂询剧展情形,指示基详”12。
在上述筹备会等一些场合的讲话中,欧阳予倩也对党政军等各界人士的热心赞助表达由衷的谢忱,并且请求指示与援助:“为求此届大会获得优越成就,亟盼各界人士予以指示及援助。”13剧展期间,欧阳予倩也积极争取国民党要人的支持。他不仅在剧展的开幕与闭幕礼上表达对政府及各长官的谢词,而且邀请、陪同国民党要人出席剧展活动。如4月14日下午3时,剧展会长黄旭初在广西省立艺术馆茶会招待剧展全体会员,欧阳予倩、田汉及各团队等500余人参加。对黄旭初赞赏戏剧工作者的团结精神和勉励话语,欧阳予倩致以谢词14。4月19日上午,剧展会请名誉会长李济深向全体会员训话,欧阳予倩陪同参观资料展览,李济深对各团队的展品多所赞扬15。
在抗战时期后方复杂的环境中,欧阳予倩的这些努力,破除了追求进步的阻力,为剧展的顺利筹备与开展创造了条件,团结了各界人士,巩固了后方的统一战线。
检讨剧运 团结剧人
戏剧演出、戏剧工作者大会、资料展览是西南剧展的3个重要方面。欧阳予倩参加了剧展的多项活动,作工作与学术报告,发表讲话,不仅起到了推动剧展顺利进行,团结剧作家等各界人士的作用,而且涉及戏剧运动中的不少重要问题,颇值得关注。
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暨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厦落成典礼,于1944年2月15日下午3时在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厦隆重举行。欧阳予倩报告筹备经过及艺术馆新厦建筑过程,肯定抗战七年来,戏剧工作者在前线与后方恶劣的环境中,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在戏剧艺术质量上“大有进步”。举办剧展,“在使各地工作者面对面,心对心,检讨观摩,以求进步”。对艺术馆建筑过程中雇请工人、经费准备等,叙述很详细,对承建工程的新中公司员工表达感谢,最后期盼政府和社会人士继续多予协助16。
欧阳予倩为西南戏剧工作者大会作了3次报告。
3月6日上午,作《剧运工作之开端》的学术报告,详述中国新兴戏剧运动自清末直至“八一三”抗战各阶段的演变。欧阳予倩讲述春柳社在日本的演出,“以激发当时之民族思想,旋因满清之压迫而解散”;春柳社归国在沪湘等地演出,“颇受社会欢迎”,一般人士也开始认识戏剧是教育的重要部门。谈到“文明戏”的缺点:“此种迎合低级趣味之演出使新剧运动受到极深之阻碍。”肯定了陈独秀、胡适对易卜生作品的介绍,“戏剧始走上写实主义正轨”。提及蒲伯英创办人艺剧专,应云卫组织化装宣讲团,“发扬爱国思想”,田汉、洪深合组戏剧协社,首倡男女合演制度。谈到南国社的感伤戏剧,而“九一八”事变后的国防戏剧运动,“使戏剧成为锐利之民族斗争武器”。中旅及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成立,使正常化的职业演剧立下根基。“八一三”抗战爆发后,经田汉等在上海推动,剧人分组为12个演剧团体,“驰赴前线战地作宣慰军民工作”17。
3月13日上午,欧阳予倩首先做了《广西省立艺术馆工作经过》的工作报告,介绍广西省立艺术馆的概况,同时没有回避由于全力建造新馆而演剧、研究工作存在不足:“年来集中精力建造新馆,故戏剧演出量甚少,研究空气不浓。”18旋即欧阳予倩开始专题演讲《我所看到的几个演出方法》:“纵论欧西各国不同风格之戏剧演出,分析写实、唯美、自然、构成诸流派之内容,并引证苏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泰依洛夫、梅耶荷德、瓦克坦戈夫及法国毕非也夫、丢兰、加斯登白地诸名导演之风格,极为详尽。”19
在西南戏剧工作者大会闭幕礼上(3月17日上午),欧阳予倩在简短的致辞中肯定剧工大会的收获,“检讨过去,策励将来,经热烈之讨论后,收获颇为丰富”,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来实施提案20。
此外,欧阳予倩还参与了一些有意义的戏剧活动。如2月29日,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aPhW4qwFME0hz8v1B8ppUKe3AwffcEUFt52Dgd5GzY=会假座大华饭店举行茶会,欢迎参加剧展的各团队,以便使文艺工作者与戏剧工作者取得密切联系,到会文艺界人士和团队代表约百人。田汉代表文协主席致词,然后李文钊、欧阳予倩、熊佛西、周钢鸣、邵荃麟、秦似、魏曼青、曾也鲁、刁光覃、赵越等发表意见,“咸盼从此次剧展中能确定今后剧运方向,扩大农村前线演剧运动,并求得文艺作家剧作家戏剧工作者之合作,创作适于大众接受而加深教育作用之剧本”21。4月19日下午,广西省立艺术馆举行西南剧展之活报大会串,剧展会会员及文化新闻界千余人参加。活报剧《黄昏沙坪》《伤兵医院》《一盒火柴》《幕后风光》《七年了》演出后,柳亚子、欧阳予倩、田汉等都发表观后感,“空气极为愉快热烈”。会中还举行了欢送七战区艺宣大队的活动,全场掌声热烈22。5月9日下午,在中华路7号,由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主持,邀请文化、音乐界人士参加并讨论新歌剧问题。中华全国剧协西南支会筹备会议也得到欧阳予倩的支持。3月22日下午,剧展为了执行西南剧工大会的决议案,加强今后西南戏剧工作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召集各戏剧团队代表开中华全国剧协西南支会筹备会议,主席为吕复,商讨组织及工作等事项。筹备会议经议决,推定欧阳予倩为筹备主任23。
在剧展大会的隆重闭幕礼(5月19日晚)上,欧阳予倩再次提及剧人的团结奋斗等问题。欧阳予倩报告剧展经过,检讨得失,认为剧展充分表现出各团队不畏跋涉的热情,尤其工作不推诿、生活态度严肃等作风,增进了剧人的团结。欧阳予倩也坦白地承认戏剧工作的缺点:“缺点方面则是还没有利用团结来发挥更大的力量,共同切磋,学术性的研究不够,演出展览之节目缺乏计划性。希望以后各团队间加强学术研究之联系,使彼此之步骤更趋一致。”24欧阳予倩勉励大家:“珍重此次大会所得成果,摒除个人倾向,努力于集体艺术,抱定忘我之精神,荷负抗战建国不可分离之艰巨任务。”对政府当局及各长官的“领导有方”,欧阳予倩也表达感谢,要全体剧人以工作答谢各长官关爱之忱25。
聚餐活动也颇带有戏剧工作精神和团结色彩。5月19日下午,广西省立艺术馆及新中国剧社假蜀腴川菜馆联合招待西南剧展职会员。席前欧阳予倩的致词激起狂热掌声,大家将他高举于台上,“以示崇高敬意。全场情绪,极为兴奋”。然后是瞿白音致词;柳亚子演讲,详细地阐述对当前戏剧战线应如何配合国际反法西斯战事、保卫民主26。5月20日,剧四、剧七、剧九、新中国剧社举行联谊聚餐,表达惜别之情。欧阳予倩、田汉参加,餐前举行座谈会,“就本届剧展工作,坦率讨论,尤对演剧队今后之艺术要求与工作动向,研讨更深”,“席间弥满欢愉空气,充溢表露浓冽之同志爱”27。
上述欧阳予倩参与的这些戏剧活动,在讲话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检讨戏剧运动的得失,为戏剧运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即便是参加茶会、聚餐,也多有谈及戏剧运动,起到了团结文艺工作者的作用。
负责的团队与编导的作品
参加演出的20余个团队中,欧阳予倩所领导与负责的有广西省立艺术馆话剧实验剧团、广西戏剧改进会桂剧实验剧团、广西桂剧实验学校。
演出的戏剧中,属于欧阳予倩编导的有桂剧《木兰从军》(广西桂剧实验剧团2月16日在国民大戏院演出)和《人面桃花》(广西桂剧实验剧团2月18日在国民大戏院演出),它们以及桂剧的代表作《失子成疯》《秦皇吊孝》等,“都表现出进步改良的趋向”28。
广西省立艺术馆话剧实验剧团上演的话剧《旧家》(艺术馆礼堂2月19—23日上演,欧阳予倩编导),虽然与抗战无关,但是仍然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大公报》(桂林版)评论说:“该剧以一旧式家庭为背景,描绘新旧两代之矛盾与冲突,及新生一代之成长,对于目前社会现象,刻画甚深。”29郑万川观看《旧家》后评论说:“《旧家》用三个儿子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的麻木心理,同时也借老三以知识青年的身份脱身于旧家之外,而从事经营农场工作,这种对照向社会提出了一个有力的呼吁,还不失为针对现实的作品。”30
此外,广东艺专实验剧团用粤语演出的话剧《油漆未干》(赵如琳导演,国民大戏院2月19—22日)、柳州四维平剧社演出的平剧《梁红玉》(国民大戏院3月11日)、广西省立艺术馆在剧展闭幕式演出的话剧《屏风后》(卢敦导演,艺术馆礼堂5月19日)是欧阳予倩翻译或创作的。
征求并贡献剧展资料
对于戏剧资料展览,欧阳予倩很重视。他曾征求并且贡献剧展资料,精心设计展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欧阳予倩曾函电征求剧展资料:“桂林西南剧展开幕在即,连日欧阳予倩、田汉函电向渝友征求有关文献、剧作原料、海报、说明书、论文等项。”31
西南剧展资料首先是在3月16日下午进行预展,招待新闻记者;次日下午,在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会场占了艺术馆的三层楼,共分4个展室,第一展室展出总的资料,第二、三展室陈列各团队的资料,第四展室则是不属于任何团队的零碎资料。“据欧阳予倩先生说,这种分类法他们是经过很久的计划才决定的。”32参加资料展览的戏剧团队有10余个,展出的内容有团队历史、统计图表、戏剧照片、舞台模型、人物模型、舞台画片、剧作家手札、手稿、戏剧脸谱、海报、说明书、世界各国戏院门票等类,资料达数千件。
第一展室的第一部资料是“历史的痕迹”,展出几百张图片,涵盖了中国戏剧运动的重要历程,春柳社、戏剧协社、南国社、上海艺术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剧队、剧人受命上前线等。“辛勤的工作者”的标题下,是几十张“很有历史价值”的关于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洪深等人为戏剧工作而奋斗的照片,均有文字详细说明:“他们是中国新剧运的开路先锋,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中国近代戏剧史。”33这些图片“还不过是一鳞半爪,但也足够使人从景仰中体念到戏剧运动的成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获得的”34。
黄学尧对于有关欧阳予倩的资料展出记述得很具体:从欧阳予倩12岁时的照片开始,中间有初演旧戏,东渡日本及游历欧洲,在南通办伶工学校、广州办戏剧研究所,以及抗战爆发后在桂林、香港的各种生活和工作情形,“欧阳氏致力于戏剧工作卅余年,始终如一,令人钦佩”35。
欧阳予倩还拿出自己的著作原稿进行展出。一张长台上陈列着24种剧本原稿,有《戏剧春秋》《风雨归舟》《国贼汪精卫》等,以及欧阳予倩近著《忠王李秀成》《旧家》等原稿,令观者“见到了剧作家创作的艰苦”36。
撰写文章
剧展开幕前,欧阳予倩撰写了《关于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文章开篇,欧阳予倩肯定了抗战以来中国戏剧运动的“飞跃的进步”,赞扬了西南各省诸团队所具有的几种特色:“明星制”决不存在,“从来没有拿一两个主角来作号召”,人事纠纷极少;各团队之间“绝无倾轧、毁谤、破坏、相轻的情形存在”。欧阳予倩就演员和剧本这两方面着重指出了西南团队之间的团结,因为演员和剧本最容易引起误会。团队之间近两年不仅没有挖角的现象存在,甚至在演出方面有合作,互相帮忙;剧本方面也没有争执。欧阳予倩还肯定了西南各戏剧团队上演的剧目的意义:“十分之九是根据新时代的意义,并没有和政治、和社会脱节。”肯定了戏剧工作者的严肃态度:“生意眼始终没有侵犯到宣传和教育的尊严。”欧阳予倩指出这种戏剧运动的健全的基础,使得西南剧展得以顺利地号召起来,“这次的会就是七年来西南戏剧工作者建树的总览”。欧阳予倩简要说明了展览会的发起经过,认识到剧展的重大意义:“这是创举,是大事,是有绝对意义的措施,必有显明的收获。经过这一次的集会,团队间以及个人间的联系加密,感情更融洽,对于戏剧运动的认识必更深切,步伐必更整齐,而获得更快更鲜明的展开。”他把戏剧看作“粮食”与“药石”:“我们所希望的是使戏剧成为教育,成为学术,成为富于营养性的精神的粮食,成为化除一切腐旧的不良习惯的药石。”37最后欧阳予倩把致各地戏剧同志的邀请信作为文章的结尾,这封信如汪巩所言:“这里面,充满了诚挚和热情,而且,足以证明这次剧展的重大意义。”38
剧展开幕后,欧阳予倩就演出节目撰写了另一篇重要文章《能否把圈子放得更大》。欧阳予倩就演出的21个话剧(包括欧阳予倩所翻译的《油漆未干》与创作的《旧家》)进行了分析,进而批评说:“就这许多剧本的题材而论,似乎范围还小得很,还不免有许多被遗弃的好材料。”欧阳予倩指出,他们处于一个“了不得的大时代”,中国人民从种种压迫下站起来,并且用血和汗进行长期的斗争,新戏剧的材料“美不胜收”,“很好的戏剧题材随处皆是”。欧阳予倩就家庭剧而论,指出大家接触到的似乎只到中等家庭为止,对于工人农民的家庭、难民们的家庭等,写得太少。他批评生活上的种种压迫使剧作家和导演“都失去了创作的自由,没有研究和体验的余裕”,指出不作详细的了解,全凭报章的记载和朋友的传说,是难得有伟大作品的产生。他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剧作家们是不是能把创作范围放得大一点?是不是能把剧作家们的圈子放得大一点?”前一问显然是对剧作家的批评,而后一问,尽管没有标明主语,但是显然是指向国民党当局,是希望扩大剧作家的创作自由。欧阳予倩指出,剧展开得相当顺利,大家客客气气,比较团结,对于不周到的地方并未提出严格的讨论;但是他在此提出了不足:“沉着谨慎有余,奔放与清新之气不足。”他鼓励剧作家们发挥出力量:“这也是和剧作家一样,力量蕴藏在心的深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吧!”39
在《关于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中,欧阳予倩也提到演出剧本的问题:“直接为抗建作宣传的剧本,不妨大家分途多演。但抗战不仅在前线,也在后方;不仅是一时的,也是长期的,不仅是局部的,也是全面的。若是再把建国的条件检讨一下,戏剧作者的眼光就放得更深远,而我们选择剧本的范围也就更宽广。”40这两篇文章,都可以看出欧阳予倩对演出剧本的高度关注。
“傻子”精神、事务才能与剧展的成功
美国著名剧评家爱金生曾在西南各地观光,在《纽约时报》撰文盛赞西南剧展的规模和意义:“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中国处于极度艰困条件下,而戏剧工作者以百折不挠之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迭予法西斯侵略者以打击,厥功至伟。此次聚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41
在艰苦而又复杂的抗战时期环境中,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戏剧展览会,自然不易,欧阳予倩的受尽艰苦、不计功利的“傻子”精神,以及杰出的事务才能,使得剧展得以顺利、成功举办。
田汉在剧展开幕的演说中,赞扬了欧阳予倩和戏剧工作者们的“傻子”精神:“欧阳予倩之傻劲可佩,惟无数青年戏剧工作者皆抱傻子态度,从事戏剧工作,受尽艰苦,不计功利,故所谓傻子,实不仅欧阳予倩一人。”42《大公报》记者说:“这次剧展的展出,十分之八以上是欧阳予倩先生在苦心擘划的,虽然报纸上筹委会的名单是那么一大片。”43虽然“十分之八”难以衡量、判断,但是从中可见欧阳予倩确实为剧展煞费苦心。
茅盾曾经评价西南剧展“是一次在国统区抗日进步演剧的空前大检阅”44,在国统区举办这样一次空前的戏剧展览当然不易,除了要有“傻子”精神,还要具备妥善处理事务的能力。吴琼对欧阳予倩在事务方面的才能很佩服,他认为文人学者很多都缺乏事务方面的才干,厌恶或根本不能做事务工作,而欧阳予倩则不然,“他很精于管理人事与安排杂务,桂林艺术馆的建立,西南剧展的开成,他都与有大力”45。对于欧阳予倩的事务才能,有人曾将他与田汉进行比较,认为欧阳予倩的热情与田汉不同,田汉表现为“慷慨与狂放”,而欧阳予倩表现在“对戏剧工作的锲而不舍”,“耐烦,细密,按步就班,处处踏实,这是欧阳予倩的长处,因之他在戏剧运动领导者群中,是最有事务才能的一个。对于一个运动,如果说田汉宜于鼓舞和召唤,则欧阳宜于布置和展开”46。
欧阳予倩以自己在事务方面的才能,取得国民党重要人物如张道藩、张治中等及当时的广西省政府当局如黄旭初等人的支持,也得到包括戏剧界、文化界、新闻界、金融界等各方面的支持。从当时的会议报道可以看出,在欧阳予倩等人的努力下,西南剧展的各项工作都很顺利。比如,西南戏剧工作者大会在闭幕时,“会期半月,进行颇为顺利”47,“经半月来进行各项会程,已获得圆满结束,昨晨九时举行隆重闭幕式,会场充溢欢悦兴奋空气”48。
结语
西南剧展在中外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通过当时报刊的记载,全面回顾在艰难复杂的后方抗战环境中,欧阳予倩为领导和组织这次剧展所付出的努力,一方面是出于对欧阳予倩个人与西南剧展的纪念,另一方面是欧阳予倩所提出的剧人团结、“把圈子放得更大”、警惕“生意眼”对戏剧宣传和教育尊严的侵犯、把戏剧看作“粮食”与“药石”等观点,以及欧阳予倩等戏剧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傻子”精神,今天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启示。
【注释】
①③43《在剧展招待会上欧阳予倩报告筹备经过》,《力报》(桂林版)1944年2月13日。
②3740欧阳予倩:《关于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代文艺》1944年第1卷第1期。
④田汉:《新中国剧社的苦斗与西南剧运》,《评论报》1946年第1期。
⑤46OK:《活的戏剧史|欧阳予倩》,《大公报》(香港版)1948年7月31日。
⑥默寒:《西南剧展开幕前后》,《新华日报》1944年3月2日。
⑦《大公报》记者:《剧展中的话剧团》,《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2月16日。
⑧《戏剧展览会开始筹备进行》,《大公报》(桂林版)1943年11月10日。
⑨13《西南剧展会昨日招待各界》,《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2月13日。
⑩《西南各省戏剧展览会被请参加者达三十八单位》,《大公报》(桂林版)1943年12月23日。
11《戏剧展览会各方热烈赞助》,《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1月22日。
12《西南首届剧展今日隆重开幕》,《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2月15日。
14《剧展会长黄旭初招待全体会员》,《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4月15日。
15《西南剧展会会员大会》,《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3月20日。
1642《庆祝戏剧节中 西南剧展开幕》,《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2月16日。
17其讲话的内容梗概《大公报》(桂林版)与《广西日报》(桂林版)均有刊载,见《西南剧工大会昨日由欧阳予倩报告中国戏剧运动之演变》,《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3月7日;《西南剧工大会欧阳予倩讲述话剧运动史》,《广西日报》(桂林版)1944年3月7日。
1819《剧工大会欧阳予倩报告》,《广西日报》(桂林版)1944年3月14日。
2047《剧工大会昨晨闭幕》,《力报》(桂林版)1944年3月18日。
21《桂文艺协会茶会欢迎团队代表》,《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3月1日。
22《剧展大会昨举行活报大会串》,《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4月20日。
23《中华全国剧协筹组西南支会昨日举行首次筹备会》,《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3月23日。
24海洋、默寒:《西南剧展的尾声——桂林通讯》,《新华日报》1944年5月27日。
2526《西南剧展大会昨隆重闭幕》,《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5月20日。
27《剧展尾行》,《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5月21日。
28麦汉、海洋:《西南剧展拾零》,《新华日报》1944年3月22日。
29《西南首届剧展演出展览开始》,《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2月17日。
3034郑万川:《西南剧展中的种种》,《中山日报》(韶关版)1944年3月31日。
31《剧坛近讯》,《新华日报》1944年1月24日。
32易锡和:《戏剧工程碑——记西南剧展资料展览》《民国日报》(江西版)1944年4月7日。
33《力报》记者:《参观戏剧资料展览》,《力报》(桂林版)1944年3月17日。
35黄学尧:《戏剧工作记程碑——记剧展会资料展览》,《广西日报》(桂林版)1944年3月17日。
36《西南剧展中戏剧资料展览巡礼》,《民国日报》(云南版)1944年4月2日。
38汪巩:《关于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力报》(桂林版)1944年1月1日。
39欧阳予倩:《能否把圈子放得更大》,《新文学》1944年第1卷第4期。
41《西南剧展的荣誉》,《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5月17日。
44茅盾:《在田汉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剧本》1979年5月号。
45吴琼:《欧阳予倩文坛人物杂记》,《大公报》(上海版)1946年11月11日。
48《剧工大会圆满闭幕》,《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3月18日。
[景李斌,本名李斌,汕头大学文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阳予倩文献深度发掘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1&ZD350;“中国文艺副刊文献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98—1949)”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ZD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