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2—5月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以下简称“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戏剧展演活动。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上千名戏剧工作者汇聚桂林,以戏剧唱响了抗日救亡的最强音,以艺术点燃了划破黑夜的火光。西南剧展是桂林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也是抗战剧运最广泛、最全面、最深刻的大总结。举办西南剧展之前,很多戏剧工作者意识到总结抗战以来的剧运是必要和紧迫的。夏衍在1943年底回顾抗战剧运时曾说:“在艰苦的七年间,在后方,在前线,在农村,在城市,由于千万青年戏剧工作者的播种与耕耘,只有二三十年历史的新戏剧不仅在质而且在量上也已经在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喜爱之上获得了它成长的基础。”①同时夏衍也强调,随着观众审美的进步,戏剧必须在持续的自我反思与改进中努力成长:“30年来从草创到粗粗奠定了基础的戏剧运动必然而又自然地进入了一个必须基本的改进和蜕变的阶段。我们要反刍,我们要重新咀嚼,重新消化,有效地吸收这种外国艺术形式,经过反复的提炼、撰别、同化而使之成为和我们人民大众血肉相关,为我们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所能获得滋养与润泽的粮食。”②欧阳予倩也认为抗战以来戏剧运动有飞跃的进步,但在接近胜利的关键时刻,戏剧工作者更要在自我反思中积蓄力量。因此,他在邀请各地戏剧工作者参加西南剧展的信中写道:“希望由于这一个集合,我们得以聚首一堂,来表示集中的力量,并讨论我们的得失,把我们七年来的辛苦、短长、艰难、快乐,面对面,心印心的倾诉,使我们更坚实,更壮大,以迎接更艰难的任务。”③田汉也把总结剧运经验看作西南剧展重要的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把七年来摸索所得的东西趁这个机会展览出来,消极的可以克服一些缺点,积极的可以取得更多的自信。”“我们不仅要知道过去干了些什么,而且要知道今后该怎么干。我们希望,后来戏剧运动有更多的理论基础。”④显然,夏衍、欧阳予倩、田汉等著名戏剧家所强调和期待的对抗战以来戏剧运动的总结都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涵。一个是政治的,希望戏剧为抗战的宣传和动员发挥力量;另一个是文化的,希望戏剧提升思想和艺术水准,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西南剧展如何实现对剧运的总结,田汉对此有具体的分析。他指出“剧展会的工作分成舞台竞演、资料展览与工作者大会三大部门”⑤,舞台竞演给戏剧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观摩学习的机会,资料展览“对于一个真诚的戏剧学习者真是一个宝山”,“工作者大会则是戏剧工作者自我检讨、自我教育的机构”⑥。田汉对这三项活动的概括和分析对于认识西南剧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三大活动并不能完整体现西南剧展对抗战以来剧运的总结。田汉多次强调举办西南剧展不仅仅是为了让桂林热闹一阵子,那么怎样才能不停留在看“热闹”?仅有众多的团队、多样的剧种和丰富的剧目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有及时、精准、深刻的剧评,这样才能对各类演出的得失与经验做出总结,使导演、演员、观众都得到提升。实际上,西南剧展期间的剧评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1944年3月11日《新华日报》的《桂林通讯》栏目刊登了一则消息:“文协桂林分会最近组织一个剧展演出批评团,组成分子有田汉、韩北屏、孟超、秦似、周钢鸣、华嘉、骆宾基、洪遒、陈迩冬、秦牧,打算对于每个戏的演出,经过集体讨论后,写成批评文字发表,以供各演出团队参考。”⑦以田汉为首的“十人剧评团”汇聚了桂林文化城著名的文艺家,组织如此有分量的专业团队对每个戏的演出进行评价,可见西南剧展对剧评活动的高度重视。西南剧展组委会还不定期组织演出检讨会,对观摩过的剧目进行研讨,交换意见,使各演剧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获得进步。“检讨委员会”的成员有瞿白音、章献猷、赵越、王小涵、张客、赵明、陈卓猷、李昌庆、汪巩等九人。这个九人团队汇聚了以瞿白音为首的戏剧工作者代表。除了“十人剧评团”和“检讨委员会”,还有不少文人、职员、市民、军人也参加了戏剧评论的写作。在西南剧展期间,演出展览一直伴随着戏剧评论活动,《大公报》《大公晚报》《广西日报》《力报》《扫荡报》持续推出了大量剧评。这批剧评对于全面和深入了解西南剧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却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多数研究者只是浅提“十人剧评团”的存在或概括性地指出有一批戏剧评论。本文以西南剧展期间发表的针对具体舞台演出的戏剧评论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这批剧评在总结抗战以来剧运得失这一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独特价值。
一、演出的还原
作为抗战时期产生世界性影响的重要文化事件,西南剧展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对于西南剧展来说,舞台展演无疑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活动。然而,目前的西南剧展研究几乎都绕开舞台而左右言他,研究者并非不知道对戏剧展览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剧本,更应该关注二度创作和舞台呈现,但是西南剧展的当事人多数已经离开人世,具体演出过程也没有留下相关的影像资料,研究者无法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也就无法对具体的舞台演出做出探讨。目前,能间接了解西南剧展演出情况的一个重要通道就是当时针对具体演出发表的戏剧评论。
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既有对剧本的解读,也有对舞台艺术的分析,甚至还有对演出环境、观众反应的描述。例如明之的《舞台上的〈大雷雨〉》就全面地把握了整个演出的情况。这个剧评分为“伏尔加河的忧郁”“表演技术”“舞台装置”“题外的感想”4个部分。第一部分“伏尔加河的忧郁”概括了《大雷雨》的故事。第二部分“表演技术”关注的是表演艺术,作者认为大部分演员对于剧本的理解力是让人佩服的,与此同时也细致分析了主要角色的塑造效果:“饰剧中中心人物——少妇卡答琳娜的朱琳,她的戏最多,表演也最吃力。教堂内一幕忏悔的悲剧,做得极好。不过,因为全剧需要她做独白的地方太多,所以有时未免露出力量不够之处。饰丈夫奇虹的许秉铎,颇能表现出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的懦夫形态,是相当成功的。演母亲卡彭诺娃的石联星也很有力,不过她似乎未能充分了解那个母亲和媳妇争取儿子的爱那种心情。至于演情夫波里司的,似嫌性格硬化,未能追随情节的发展而发展。演小姑娃尔娃拉的,未能充分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机智和坚强,算是较为失败的。”⑧作者还强调,“戏上演的中间,不断有群众鼓掌”⑨,观众的掌声显然也是对演员表演的认可。第三部分“舞台装置”对舞美、音效做了生动的描述:“这一次的舞台装置、音响效果,都做得很好。虽然笔者看的是星期日的日场,可是那种伏尔加河上星月交辉的美景,以及风雷交作时候的电光,都非常逼肖。假如是夜场的话,那一定更加好看的。”⑩作者也提出音效上有些小失误:“音响常常发生得太快,比如丈夫出门时的马蹄声,似乎不是演员一离开场后就立刻能够发生的,至少他还要上马,还要加鞭,这是需要相当时候的。”11第四部分“题外的感想”对观众的素质做出评价:“《大雷雨》一剧中,独白的地方既多,自然需要观众聚精会神去领会,可是旁边来的一阵瓜子的擘拍声,头上来一阵口涎和瓜子壳,真使人难受得很,不知中国的观众什么时候才能从瓜子的诱惑中静下心来认真看戏呢?”12明之的这篇剧评可谓意、形、声、色俱全,能把我们带回《大雷雨》演出的现场。
虽然不是所有剧评都能像《舞台上的〈大雷雨〉》对剧本、演出、舞美、音效、观众都做出全面的评论,但众多的剧评从不同的侧面还原了西南剧展舞台演出的情况。广西省立桂岭师范学校边疆歌舞团演出的“苗瑶侗倮民谣舞踊”是西南剧展中最具有广西特色和边地风情的节目。在演出的前一天,《广西日报》就发表了紫光的《边地风光——苗、瑶、侗、倮民谣舞踊前记》13,文章强调该节目使用的各种乐器都是从遥远边疆带来的真品,值得欣赏。同时,特别介绍了《腰鼓舞》《新丰舞》《盘古捉龟舞》《盘瑶舞》《铜鼓舞》《芦笙三部舞》等10余个节目所展现的边地风情。这个文章相当于剧透,能引起观看的欲望。本朝古人的《评广西特种歌舞之演出》是观看这个节目后的评论,文章不仅描述了演出情况,还记录了艺术家和观众对边地艺术的热心:“此次表演,计有三天四场,当以第一天的成绩较差,原因是苗瑶学生根本不清楚新兴的艺术之设施,而领导者张企、林启海、蒙健青(他是该校毕业的瑶生)诸君,是个教育家,而不是个艺人,所以布置方面,未免延迟;然此后几场,逐渐进步,尤以第三晚节目的编排,更为经济合适。因为他们本身能力有限,所以舞台布置、配景、灯光、幻灯、放音、化妆等等,都承热心的艺术家协助,而观众之相当踊跃(虽然收入不多),足证一般人士对于边事边民的注意。”14对于当时的桂林观众来说,傀儡戏是新事物,穆木天的《指头傀儡戏观后》生动地呈现了温涛傀儡戏演出的场景:“社会服务处的小礼堂,虽然很狭窄,对于‘指头傀儡戏’的表演,却像是非常合适。小戏场里,放下一个那样的小舞台,好像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调和。在戏开幕以前,已经令人感觉到,那里是别有天地了。”15这种独特的舞台装置能唤醒观众的童心和好奇心。穆木天还谈了对演出的具体感受:“幕开了,头一出戏,是《三只小花狗》。自然,它最初引起人注意的,是它的精妙的技巧。那一种用指头摆弄出的各种动作,鲜艳的服饰,对于观众发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随着剧情的发展,你就一步一步地进入到了一个仙境里边,你陶醉。”16这段文字很有现场感,能让读者感知演出过程和节目的感染力。桂剧是很多桂林观众既熟悉又期待的剧种。陈志良的《人面桃花——旧剧新话》对欧阳予倩编导的《人面桃花》做出评介。文章将桂剧与平剧相比较,特别赞赏《人面桃花》的舞姿之美:“桂戏与平剧相比,桂戏中间又多了几种舞姿,几种优美的身段,几个雅俗共赏的动作。末后,杜宜春还阳时,又增加了八个仙女的歌舞,更为声色热闹,所以桂戏《人面桃花》实比平剧高明得多,这是后来居上的成功杰作,也是欧阳先生新桂戏中最佳的演出。”17
还有很多剧评复现了演出中的细节。燕鸣的《〈油漆未干〉——剧展的第一出戏》记录了演出中的意外情况:“灯出了毛病。《油漆未干》是在三盏不健康的汽油灯下演出的。在这样一个有很大的缺陷的条件之下,这出戏相反的,更控制了剧场的空气,更把握了每一个观众的情绪。”18骆宾基的《三月书简——给桂林凯声剧团演出〈茶花女〉的朋友们》19以书信的形式给凯声剧团提意见,但也呈现了演出受欢迎的场面,很多观众对着舞台流泪,很多观众在票房里争吵着要预订第二天的座位。余干、哲克的《〈百胜将军〉在舞台上》表达了对服装道具的不满:“一对长靴拿一对皮鞋来改造,不但没有发出皮靴应有的音响,而且上下的色调不统一,就变成非新非旧,失去真实的感觉了。还有格陀思嘉穿起蓝色的短筒袜子,而且是用棉纱手织出来的呢!在俄国恐怕不会有罢?至于那些帽子和军装,也在在都能引起观众一些滑稽的感觉。”20这段看似吐槽的文字恰恰表现了当时戏剧工作者处境的艰难,剧团连一双皮靴都没有,要用旧皮鞋改造。
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多数都关注舞台的艺术呈现,既有鲜活的场面描述,也有生动的细节分析,能深入到演出过程的褶皱之中。这样的剧评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触摸历史情境,感受演出的场景。
二、严肃的批评
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与同时期的通讯报道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反差。各报刊对具体舞台演出的报道多数表达出祝贺、认可和赞赏。《新华日报》的一系列跟踪报道就很有代表性。1944年3月22日《新华日报》的《西南剧展拾零》对第一期舞台展演做出报道,认为《木兰从军》《人面桃花》《失子成疯》《秦皇吊孝》等桂剧“都表现出进步改良的趋向”21,平剧《太平天国》和《家》“得到了较大的效果”22。1944年4月9日《新华日报》的《戏在桂林——西南剧展通讯》对第二期舞台展演做出报道,《江汉渔歌》给观众留下了对“改良平剧的好印象”23,剧宣七队的《法西斯细菌》“是第二期展出以来的最好的一个戏”24,“第四战区政治大队的《鞭》和江西话剧代表团的《沉渊》,也得到了人们好感与鼓励”25。1944年4月23日《新华日报》的《贫穷打不倒西南剧展的热潮——西南剧展续讯》对第三期舞台演出做出报道:“桂岭师范的苗瑶侗·民谣舞踊的演出,则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26“演出《飞花曲》的衡阳中国实验剧团,是一支戏剧的新军,却得到了很好的成绩。”271944年5月27日《新华日报》的《西南剧展的尾声——桂林通讯》对后期的舞台演出做出报道:“西南剧展演出了压轴戏《戏剧春秋》。”28“在体育场,剧宣七队演出了歌剧《军民进行曲》,剧宣九队演出了《胜利进行曲》,每晚都有一万以上的观众。”29关于西南剧展演出的各类报道展现的场景是好戏连台、成效卓著、反响热烈。但是,具体的戏剧评论体现的情况却是缺点很多、不能满足、亟需改进。
总体考察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只认可优点不提缺点的文章是极个别的。多数的剧评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缺点和局限,相当多的文章用大部分篇幅分析缺点,甚至就是以分析缺点为主,还有文章直接用否定性的标题,比如《我看了一个坏戏》。整体来说,这些批评体现出的是严肃和真诚的学术品格。剧评的作者对所有剧目、所有戏剧工作者一视同仁,他们对欧阳予倩、田汉、夏衍等人的作品也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当时的著名戏剧家而有意添加溢美之词。
欧阳予倩编导的《旧家》演出后,本朝古人在《〈旧家〉观后》中指出:“欧阳公处理此剧,从编写而至导演,处处地方都是灰暗含蓄,不便明言,这是他的地位与环境使然,所以《旧家》虽与《金玉满堂》《北京人》等同一典型,却是不及他们的明朗,紧凑。”30作者认为演出也显得平淡马虎:“平淡的情节,平淡的演技,平淡的场面,平淡的感觉。好比老太太讲了大半夜的家庭琐事。”31林焕平在《〈旧家〉寸评》中提出一系列疑问:旧家破产的历史原因在哪里?露丝何以能深入这个家庭?五儿子周天爵到乡下办农场是中国的出路吗?老三周裕先为什么疯?这些疑问正是林焕平对《旧家》情节的内在逻辑的怀疑。同时他也指出“这个戏似给人以排练未成熟之感”32。韩北屏等人的《〈江汉渔歌〉的编剧与演出》对田汉编剧的《江汉渔歌》进行评论。作者指出部分的场面落了旧戏的成套,比如“何鲁挡金兵”一场,像《华容道》,但不如《华容道》精练,损害了本剧的独创精神。“许卨赵观两场戏皆似发挥不够,固然我们承认在大的主题之下,不妨许多小的事来陪衬与映托,可是这两场的确有删去似略欠缺,保留又似有不足之感。”33关于演出,“‘挡堵金兵’一场如果演出用另一方式处理。得不致使人感到《华容道》的俗套,是最明显的例子。赵观许卨两场同样的也可以在演出中加强,使其更加充分些,而不至有剧情不足之叹”34。田汉等人的《论〈愁城记〉剧作及九队的演出》35针对夏衍的《愁城记》指出了4个方面的不足,其一,用遗产问题作为主题的症结,减弱了剧本的现实性。其二,不少细节显得牵强。其三,人物的内在素质发展是欠缺的。其四,李彦云这个人物缺少生活基础。从上述深入剧本和演出细节的批评可以看出,西南剧展期间的戏剧评论在整体上就是一次严谨的学术批评活动。评论者秉持的是直面问题、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努力发现不足并深入分析症结所在,这对于提升各演剧团队的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具有严肃的批判精神,与同时期凸显盛会盛举盛况空前的通讯报道形成了反差,但这绝非有意唱反调,而是寻求更深层的契合。通讯报道强调成绩是为了在舆论和导向上发挥动员抗战的作用;戏剧评论反思缺陷,总结经验,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抗战。两者的核心精神显然是一致的。
三、平等的争鸣
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形成了平等的争鸣。针对同一个剧目或同一个问题,评论者们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看法,各种不同的观点汇聚成思想的碰撞。
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演出的《油漆未干》引发了强烈的争鸣。争鸣的焦点之一是对悲剧和喜剧的处理。明之认为该剧在喜剧故事中写出了悲剧,但演出的处理限于“喜剧”,“这一个喜剧背后所埋藏着的悲剧的情味,却是淡得好像没有一样”36。“十人剧评团”也认为导演没有把剧本较深的悲剧主题发掘出来,甚至“处理成‘闹剧’,这是否会使原作走样呢?说得严格一点,这个戏如此的演出,不免有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倾向,而这个倾向十分危险!”37但燕鸣对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该剧的演出效果“是一幅强烈讽刺的漫画,自私贪利的人现原形的照妖镜,一部尖锐的突出的‘庄剧’!”38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同人也对这一问题做出辩解,他们认为“十位先生以为这个喜剧处理成‘闹剧’,大抵对于戏剧的类型的见解不同”,“《油漆未干》终究是一出喜剧,尽管笑里含着泪,尽管主要人物哈医生的结局是失败和悲哀,但其基调依旧是喜剧”39。争鸣的焦点之二是方言演出问题。燕鸣基本认可粤语演出的效果:“我是江北佬,可是除了些特别的‘术语’我引不起感触以外,我也看得明白。”40叔孙如莹赞赏了粤语的丰富生动:“正因为粤语是方言,所以它特别丰富,特别形象,特别生动。”41“十人剧评团”则对粤语演出提出疑问:“用方言演出的剧,原剧最好也是用方言写的”,“《油漆未干》是一个外国剧本,如今用粤语演出是经过了二度翻译,究竟忠实到什么程度?颇是疑问”42。而且文章特别强调哈医生用下层民众的语言,不符合身份。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同人不接受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孤儿》,可以用法语以及英语语言演出;莎士比亚的剧作,外国何尝不时常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上演?”“至于说到剧的演出用的广州下层民众语言,其实是日常生活的惯用语,流行于各个阶层的,批评家们这种误解,大抵是不懂得广州语言的缘故。”43
夏衍的《水乡吟》也引发了不同的评论。明之的《〈水乡吟〉观后》认可了夏衍剧作的“简淡的作风”:“它没有强烈的抒情,没有急激的发展,没有认真的高潮,因而没有强大的刺激。一切都在平淡的中间来进行,然而在每个人物的身上,却都看出了他们的裸露的灵魂。他们的心,是怎样地在这个暴风雨时代中跳跃;他们的力,是怎样地在这苦难的日子里潜伏、滋长或是消磨。”44与明之的观点相反,李昌庆的《谈夏衍的〈水乡吟〉》对夏衍剧作的平淡提出了批评:“看完了舞台上的演出,再读过了剧本,我又一次地感叹于夏衍先生的作品实在是太平了,太冷了,太淡了。这个《水乡吟》比较起他过去所有的任何作品来,还要平凡,还要冷静,还要怡淡。……好像连高潮也不大明显,不大容易琢磨,只是缓缓地开展,又缓缓地收束,有时候好容易才涌现出一点来了,又立刻把它勒住了。”45明之与李昌庆在观点上的分歧,是因为他们对艺术风格有不同的喜好,都有其合理性,两种观点的并存对于理解作品是有益而无害的。
衡阳社会剧团上演的《恋爱与道德》因为题材的敏感引发了争论。雷特的《不要离开人民——观〈恋爱与道德〉有感》对这部剧的题材提出了批判:“《恋爱与道德》一剧的演出,无论其艺术上的得失如何,它的现实意义,却是微乎其微”,“人民在号寒的时候,无需绫罗绸缎;人民在啼饥的时候,无需山珍海味;人民在焦渴的时候,无需香槟可可。那些高贵的奢侈品,只足以供给少数人酒余饭后消遣的东西,我们应该如敝屣般一脚踢开”46。雷特的批评是激烈的,他反对这类剧目在抗战时期上演。培良的《介绍〈恋爱与道德〉》则持宽容的态度,认为上演西洋剧本是好事:“至于西洋剧本是否应于此时演出的问题,我不想在此地讨论。至于就剧论剧,则我以为能够多演点西洋剧本总是好事,至少对演技及观众看戏的水准有点促进。尤其因为本剧,我记得在国内还是初次上演,更值得欢迎。”47作者还从人性的层面认可这部剧作:“作者之写恋爱,亦无非藉以为表现人性之一种方式而已。”48观者的《评介〈恋爱与道德〉》也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个作品,认为这个剧“映出了人性的母爱与情爱,在恋爱与道德标准下,它显露出来新尺度”,“让这火焰烧去短视的眼光,深深地来探讨人性的问题吧!”49雷特从抗战时期急需的精神力量评价这个作品,有一定的合理性,培良与观者能从人性的角度挖掘作品的价值,则显示了开放包容的气度。
不同观点之间的平等争鸣促成了价值的多元并存。西南剧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扩大抗战宣传和动员,用艺术唤醒军民的信心,因此有利于宣传抗战的剧目必然受到重视。《百胜将军》《江汉渔歌》《胜利进行曲》《飞花曲》《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等剧目的思想主题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多数评论者并没有用主题思想这个单一的标准决定戏剧的价值,也没有因为主题思想有现实意义就忽略艺术上的缺陷。同时,很多与抗战没有直接关系的优秀剧目同样得到了认可。钺子的《皮革马林》认为该剧虽然没有带来直接的现实意义,但是它能给人带来“内在的生命启迪”50,这是不容忽视的价值。徐慧的《从〈日出〉看曹禺》51认为《日出》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沉实、珍贵的。骆宾基的《三月书简——给桂林凯声剧团演出〈茶花女〉的朋友们》认为“《茶花女》的演出,有它的可贵意义,无论如何,它使观众知道了在生活里怎样去追求真,怎样去追求爱”52。《大雷雨》《恋爱与道德》等剧目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也获得了评论者的高度评价。平等的争鸣以及由此生成的价值的多元使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具有了更活跃的生命力和更开放的姿态。
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有鲜活、细腻、立体的质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演出的场景与情境。同时,这批剧评有严肃的批判精神,体现了文化工作者的学术勇气和文化担当。西南剧展的参展团队是带着交流、学习的渴望来到桂林的,而戏剧评论活动正是交流、学习的重要环节。不管是演出者还是评论者,他们都以严肃而神圣的心态看待戏剧,看待演出。西南剧展的压轴戏《戏剧春秋》的剧本前面有一段感人的“献辞”:“献给一个人,/献给一群人,/献给支撑着的,/献给倒下了的;/我们歌,/我们哭,/我们‘春秋’我们的贤者。/天快亮,/我们颂赞我们的英雄。/已经一大段路了。/疲惫了的圣·克里斯笃夫回头来望了一眼背上的孩子,/啊,你这累人的/快要到来的明天!”53这段“献辞”写出了以戏剧参与抗战救国的文化工作者们的心声。对他们来说,戏剧是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在抗战胜利前夕,他们要回头看一看“背上的孩子”。这种严肃而神圣的心态让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带上了真诚的精神底色,没有空洞的言辞,没有虚伪的赞美,没有浮夸的捧场,只有严肃的批评和平等的争鸣。这样的剧评真正把交流、反思和学习落到了实处,真正实现了对抗战以来剧运的总结,并且为戏剧将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注释】
①②夏衍:《戏剧运动的今日与明天》,载《边鼓集》,美学出版社,1944,第29页。
③欧阳予倩:《关于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代文艺》1944年创刊号。
④⑤⑥田汉:《戏剧节与西南剧展》,《中学生》1944年第74期。
⑦《桂林通讯》,《新华日报》1944年3月11日。
⑧⑨⑩1112明之:《舞台上的〈大雷雨〉》,《大公晚报》1944年3月10日。
13紫光:《边地风光——苗、瑶、侗、倮民谣舞踊前记》,《广西日报》1944年3月27日。
14本朝古人:《评广西特种歌舞之演出》,《力报》1944年4月11日。
1516穆木天:《指头傀儡戏观后》,《力报》1944年3月21日。
17陈志良:《人面桃花——旧剧新话》,《力报》1944年5月30日。
183840燕鸣:《〈油漆未干〉——剧展的第一出戏》,《大公晚报》1944年2月22日。该剧评标题有误,《油漆未干》不是西南剧展的第一出戏。
1952骆宾基:《三月书简——给桂林凯声剧团演出〈茶花女〉的朋友们》,《当代文艺》1944年第1卷第4期。
20余干、哲克:《〈百胜将军〉在舞台上》,《力报》1944年3月14日。
2122麦汉、海洋:《西南剧展拾零》,《新华日报》1944年3月22日。
232425默寒:《戏在桂林——西南剧展通讯》,《新华日报》1944年4月9日。
2627默寒:《贫穷打不倒西南剧展的热潮——西南剧展续讯》,《新华日报》1944年4月23日。
2829海洋、默寒:《西南剧展的尾声——桂林通讯》,《新华日报》1944年5月27日。
3031本朝古人:《〈旧家〉观后》,《力报》1944年2月29日。
32林焕平:《〈旧家〉寸评》,《广西日报》1944年3月4日。
3334韩北屏等:《〈江汉渔歌〉的编剧与演出》,《力报》1944年4月15日。
35田汉、华嘉、秦牧等:《论〈愁城记〉剧作及九队的演出》,《大公晚报》1944年4月14日。
36明之:《论〈油漆未干〉》,《大公晚报》1944年2月28日。
3742田汉等:《油漆未干》,《广西日报》1944年3月4日。
3943广东省立艺专同人:《〈油漆未干〉自我批评——顺答田汉等批评家》,《扫荡报》1944年4月10日。
41叔孙如莹:《〈油漆未干〉二三事》,《力报》1944年2月19日。
44明之:《〈水乡吟〉观后》,《大公晚报》1944年4月22日。
45李昌庆:《谈夏衍的〈水乡吟〉》,《力报》1944年4月23日。
46雷特:《不要离开人民——观〈恋爱与道德〉有感》,《大公晚报》1944年4月7日。
4748培良:《介绍〈恋爱与道德〉》,《扫荡报》1944年3月29日。
49观者:《评介〈恋爱与道德〉》,《扫荡报》1944年4月6日。
50钺子:《皮革马林》,《扫荡报》1944年4月27日。
51徐慧:《从〈日出〉看曹禺》,《力报》1944年3月7日。
53夏衍、宋之的、于伶:《戏剧春秋·献辞》,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刘铁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桂学研究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桂林文化城文学名家作品版本流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1BZW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