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以下简称“西南剧展”)期间,桂林有《广西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桂林版)、《力报》等报纸。其中,桂林《力报》是一家民营报纸,创办于1940年3月10日,创办人为张稚琴,社址在桂林社公岩。西南剧展期间,桂林《力报》主笔为储安平。
自1944年1月1日—6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力报》刊登有关西南剧展的有261篇报道。由于有些报纸缺失,加上统计可能出现的遗漏,推测桂林《力报》有关西南剧展的报道超过300篇。这些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见解不俗,借助媒体为西南剧展于展览之外建立了一个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戏剧场。今天我们了解西南剧展很大程度上需要进入这个戏剧场,同时,这些报道也为今天的戏剧事业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视角。
本文全面梳理桂林《力报》的西南剧展相关报道,聚焦桂林《力报》的四篇社评和一篇特写,力图能够对今天的戏剧事业有所借鉴和启发。
一、桂林《力报》西南剧展报道分类
所有报道大约可以分成四类,分别是广告类、新闻类、评论类和诗歌类。
第一类是广告类,包括公告1条、广告95条。
公告1条。为《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公告宣字第九号》,刊登于桂林《力报》①1944年2月2日1版,内容为筹备工作的注意事项。
广告95条。其中一条为开幕广告,刊登于桂林《力报》1944年2月2日1版,占整整一个版面,公布了会长、名誉会长、指导长、筹备委员的名单。会长是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名誉会长是当时各战区、各省部的领导人,包括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陈诚等人;指导长是各省的文教官员,广西的李任仁、黄朴心,江西的蒋经国名列其中;筹备委员是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李文钊、向培良等文艺工作者。从1944年2月16日开始,连续在《力报》第一版刊登了93条广告,主要是剧目预告、剧工大会预告、资料展览预告等内容。这个连续广告对今天研究西南剧展很重要,它如实记录了西南剧展的完整进程。
第二类是新闻类,包括消息、访谈、动态、通讯、特写、社论五种类型。
消息约20条,如《西南剧展期近 招待机构成立》,《力报》1944年2月11日3版;《剧展节目 全部排定》,《力报》1944年2月12日3版;《剧展明日揭幕》,《力报》1944年2月14日3版;《西南剧工大会 今晨在桂揭幕》,《力报》1944年3月1日3版;《西南剧工大会 今日正式开会》,《力报》1944年3月5日3版;《〈蜕变〉今半价优待学生》,《力报》1944年4月29日3版;《剧展免费公演招待桂市军民》,《力报》1944年5月12日3版;《西南首届剧展会十九日行闭幕式》,《力报》1944年5月16日3版;等等。
访谈2篇,如《访问张部长》,《力报》1944年2月15日3版;朱晨《剧坛上的人物 熊佛西一席谈》,1944年3月4日4版。人物访谈是新闻的一种重要文体,不知为什么,《力报》的人物访谈不多,好在当时桂林其他报纸的人物访谈不算少,如曾敏之在《大公晚报》刊登的《三杰传——西南剧展人物记之一》《三导演——西南剧展人物记之二》《青年群——西南剧展人物记之三》,这些文章可以弥补《力报》人物访谈类新闻的不足。
动态约50篇,最初名为《剧展花絮》,两期之后改为《剧展动态》,少数命名为《剧展会动态》,是有关西南剧展具体信息的连续报道,全部刊登在《力报》第3版。这个系列具有连续性,连续报道西南剧展的有关详情。如1944年2月25日的《剧展动态》,报道了周氏兄弟马戏团、凯声剧团、剧宣第四队的演出情况。其中凯声剧团演出《茶花女》的情况,文章报道:“第二演出展览场由第五休养院凯声剧团演出五幕世界名剧《茶花女》,该剧系法国小仲马原著于1864年,距今一世纪之久,仍为世界各剧场保留剧目之一,其在社会及艺术上之价值可以概见。此次由黄若海导演并主演,全部18世纪法国服装,场面伟大,布景堂皇,观众无不以先睹为快。昨晚演出,系招待各界并配送门票,顷刻即抢购一空。今晚续演,至28日止,共演5天,星期日并加演日场。”又如1944年3月22日的《剧展动态》报道:“剧展大会以经费支绌,亏甚巨,顷发动各剧团举行义演,新中国剧社首先响应,25日起在国民戏院上演《大雷雨》,全部收入献呈大会,其他团队亦将陆续响应参加。”剧展动态还有一则信息如今看来颇具价值。我们大都知道西南剧展有一个以田汉为首的十人评议团,但《力报》的《剧展动态》显示,除十人评议团之外,还有一个九人检讨会。《力报》1944年3月28日3版发布了相关消息:“剧展秘书处为使演出展览获得深度之检讨与批判,特组织演出检讨会,由大会会职员混合组成,计有瞿白音、章鸿遒、赵越、张客、赵明、陈卓遒等九人,定今午一时开首次会。”
通讯约10篇。如汪巩的《关于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力报》1944年1月1日3版;严明《孤岛剧坛》,《力报》1944年2月12日4版;《他们是从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力报》1944年2月14日3版;本朝古人《桂剧学校介绍》,《力报》1944年2月19日4版;《介绍五个剧团》,《力报》1944年2月21日3版;荷恩尼布禄作、黄伯飞译《战时英国戏剧》,《力报》1944年2月15日4版;《昆明剧坛》,《力报》1944年3月4日4版;等等。其中,《介绍五个剧团》一文关于西大青年剧社是这样介绍的:“西大青年剧社是两个以大学名义参加这次剧展之团队之一(还有一个是坪石中大剧社)。该社于二十六年在梧州就成立了,搬来桂林后,因接近‘文化城’,同时名戏剧家焦菊隐先生也在该校执教,所以剧运就逐渐蓬勃起来。几年来,他们上演过《湖上的悲剧》《一只马蜂》《刑》《玛丽》《这不过是春天》《日出》《炼》等十几个戏。后者是他们自己集体创作的剧本,以西大做背景,以大学生生活做题材,并且在桂林演出过宋之的的《雾重庆》,连演四天,成绩颇佳。……”
特写1篇,由本报记者采写的《参观戏剧资料展览》,《力报》第3版从1944年3月17日至20日连载了4天。这篇特写聚焦西南剧展三大内容中的戏剧资料展览,长达5000多字,信息量较大,是研究西南剧展的重要文献。
社论4篇,署名“储”,推测应该是《力报》主笔储安平。前3篇分别是《论剧本——西南剧展献言之一》,《力报》1944年2月15日2版;《论剧人——西南剧展献言之二》,《力报》1944年2月16日2版;《论观众——西南剧展献言之三》,《力报》1944年2月17日2版。第4篇《政府与剧运——西南剧展献言之四》我没有见到原报,桂林博物馆编印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文物史料选辑》收录了这篇文章,推测应该刊登在《力报》1944年2月18日2版。
第三类是评论类。这里所说的评论不是新闻评论,而是戏剧评论,包括评论、理论、史论三种类型。西南剧展期间,也就是1944年1月—1944年6月大约半年的时间里,《力报》第四版刊登了大约60篇戏剧评论。
评论指的是戏剧作品评论,40多篇,如何国光《〈百胜将军〉的舞台设计》,《力报》1944年2月26日4版;本朝古人《〈旧家〉观后》,《力报》1944年2月29日4版;张子敏《剧宣四队的〈家〉》,《力报》1944年2月29日4版;卓遒《〈法西斯细菌〉导演手法》,《力报》1944年3月18日4版;傅耿《〈胜利进行曲〉观后》,《力报》1944年3月18日4版;子予《〈四郎探母〉的新分析》,《力报》1944年4月27日4版;梁山《论〈雾重庆〉》,《力报》1944年4月30日4版;张碧衍《〈飞花曲〉观感》,《力报》1944年4月30日4版;黄耀晖《〈海国英雄〉观后》,《力报》1944年5月7日4版;田鲁《论〈戏剧春秋〉中的春秋笔法》,《力报》1944年5月14日4版;等等。
理论指的是戏剧理论,10余篇,如丁克《战争与戏剧》,《力报》1944年1月18日4版;赵如琳《我对演剧理论的管见》,《力报》1944年2月19日4版;《剧展中桂剧的商讨》,《力报》1944年2月17日4版;《我厌恶中国旧戏的理由》,《力报》1944年3月2日4版;黄绳《关于戏剧的若干感想》,《力报》1944年2月15日6版;秦牧《介绍新傀儡戏》,《力报》1944年2月15日6版;等等。
史论指的是戏剧史论文,共4篇,分别是冰《从戏剧方面谈莎士比亚》,《力报》1944年1月29日4版;子予《古代的中国戏》,《力报》1944年2月17日4版;陈竺同《汉魏以来的傀儡戏》,《力报》1944年3月18日4版;叶碧珊《苏联的一个傀儡戏院》,《力报》1944年4月9日4版。
值得注意的是,《力报》的戏剧评论,不仅有西南剧展演出剧目的即时评论,而且有关于戏剧理论的探讨,有世界戏剧史和中国戏剧史的介绍文章,既有国际视野的广度,又有历史视野的深度,而柳亚子等人的诗歌,又丰富了戏剧评论的体裁样式。
第四类是诗歌,共3首,分别是柳亚子《祝诗》,《力报》1944年2月15日6版;伍禾《欢迎词》,《力报》1944年2月15日6版;田汉诗歌《陆大哥颂——观〈戏剧春秋〉彩排后》,《力报》1944年5月12日4版。西南剧展期间,还有不少人写有与西南剧展相关的诗歌,刊登在其他报刊。以诗歌祝贺西南剧展,以诗歌评论西南剧展,丰富了西南剧展报道的形式。
二、重读社评《西南剧展献言》系列
社评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是报纸针对当前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发表的评论,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报社的立场和观点。
西南剧展开幕之际,《力报》连续刊登了4篇社评,分别是《论剧本——西南剧展献言之一》《论剧人——西南剧展献言之二》《论观众——西南剧展献言之三》《政府与剧运——西南剧展献言之四》。由此可见《力报》将西南剧展视为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4篇社评,针对当时中国的话剧现状,直率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妨摘录一些观点性的文字。
《论剧本——西南剧展献言之一》讨论的是剧本质量问题。作者认为“有一百个不成器的剧本等于没有一个剧本”,而剧本的质量关键在于剧本的艺术品质,作者强调,“戏剧始终是一种艺术”,“(易卜生)的戏剧除了他所欲表现的那个社会问题之外,剧本本身还具有无上的艺术价值”,作者举出宋之的的《雾重庆》为例,认为这个剧本的技巧贫弱,表现浅俗。就此,作者提倡文艺的国际水准:“我们在戏剧上的艺术标准,不仅应当以全国的文化水准为标准要求提高,并且应当极力以国际间的文艺水准,来提高我们的文艺水准。要知我们的新文学运动,虽有二三十年历史,但拿国际的眼光来看,还是很幼稚的。”正面的剧作家有吗?作者举出一人:“中国的戏剧界里,并非没有特出的人材和特殊的剧本,曹禺及其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读曹禺的作品时,我们大体上是满意的,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一个走正路的作家,一个可以敬佩的作家。”他甚至表示,“我们对于中国的剧作界没有过分的奢望,我们只希望中国剧作界里有十个‘曹禺’,这十个‘曹禺’每人每两年写一个剧本,让我们在十年以内,能产生四五十个象样的剧本。”
《论剧人——西南剧展献言之二》讨论的是话剧人的品质修养问题。作者谈道:“譬如说旧剧,大家总易引起一种印象,觉得伶人的生活充满着罪恶和堕落。说到电影,一提起‘明星’,大家便会联想到一切荒唐和放荡的行为。话剧界的情形稍好,因为无论剧作家、批评家、导演、演员,他们的素质和人品,均比旧剧界和电影界优秀高尚。不过,就全体而论,戏剧这一种职业,特别是演员的一部分,至今还未能完全祛除一般社会上所有的那种传统的观感。……我们认为戏剧工作者要使社会尊重他们,必须在生活上严肃认真。艺术上的造诣,只能使人崇拜和赞誉,只有生活严肃,才能使人尊敬器重。”什么叫“生活严肃”,作者提到两点:一是戏剧工作者对于金钱的处理应当清清楚楚;二是戏剧工作者,特别是男女演员,对于社会生活能维持一个较严肃的态度。
《论观众——西南剧展献言之三》讨论的是观众素养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新戏剧运动,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新戏剧运动中始终未能培养出良好的新戏剧观众。”观众素养差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大多数的戏剧观众都没有受到良好的剧场训练,他们入场不过时间,随意谈笑,随意出入,完全不顾到剧场秩序,完全不知道剧场里需要静穆的空气。”为此,作者趁西南八省的戏剧团体都在桂林的时候,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座位必须对号;二是小孩绝对不准入场;三是上演时观众不许随意出入。这三点要求,是否适合今日话剧演出,尚须业内专家判定。
以上3篇社评,都收入了1984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西南剧展》一书,相关专业读者应该读到。第四篇《政府与剧运——西南剧展献言之四》,估计读到的人很少。曾经的桂林版《力报》记者梁维栋,多年来写有《忆桂林〈力报〉及西南剧展的宣传报道》一文,专门谈到储安平撰写的社评,称为“剧展三论”,亦遗漏了第四篇。本文不妨重点介绍一下该文。
《政府与剧运——西南剧展献言之四》讨论的是政府与戏剧运动的关系问题。作者首先提出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十年来,中国的戏剧事业很发达,主要的功绩应当归之于戏剧工作者的奋斗努力,不过政府的提倡,也有影响。”在这个基础上,作者高度评价了张道藩对新戏剧的贡献,他认为:“新戏剧事业能在这十年中发展扩大,这次因公来桂的张道藩先生是一个功臣。我们并不是说这十年来中国的剧运都由于张先生的努力,但是新戏剧事业能开始引起政府的注意而得到政府的提倡,却是出于张先生个人的关系。”作者从世界范围观察政府与文学、科学、美术的关系,认为:“就过去的历史看,文学科学美术等的创造,虽有赖于天才的努力,但若无国家的指示鼓励,未必能有今日的成就,现代各国,无一国不以巨大的金钱建筑科学馆、美术陈列馆、剧院以及奖励各种文艺美术科学等的研究创作,这是大势所归,无法抗拒的。就中国的戏剧运动而论,民国二十三四年以前,戏剧运动始终是几个爱好戏剧者以个人的力量在努力,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影响也只能限于一些爱好文艺的青年学生的一个小圈子里,而不易得到更大更广的发展。自从政府开始注意戏剧提倡戏剧以后,除政府正式创办戏剧学校,造就戏剧人才外,对一般的戏剧事业也得到了许多便利和扶助,而终能有今日这样一个澎湃的剧运局面。”作者还对政府提出了希望:“政府对于剧运的指示,能积极的重于消极的,对于戏剧工作者,能体谅多于责备。国立戏剧学校的设备,应当求其充实,要让他们能购买更多的图书,制造更多的舞台模型,建筑一座象样的实验小剧场。剧本的奖金名额应当加多,奖金数目应当增高,以资鼓励优秀的剧作家,使他们得以安心努力剧本的写作。优秀的演员应当给予特殊的奖励,并使他们获有深造的机会。一般志行甚高或有特殊节操的戏剧工作者,政府对于他们尤当关怀器重。”
对照当时中国的戏剧状况,应该说,作者的判断是合乎实际,希望也是中肯的。甚至如今,这些观点也仍然有借鉴价值。
三、特写《参观戏剧资料展览》的价值
西南剧展会期长达3个多月,举办三大中心活动:西南戏剧工作者大会、戏剧资料展览及戏剧演出展览。相对而言,戏剧演出展览报道最多,每天都有广告预告,还经常有专门的戏剧作品评论配合;戏剧工作者大会报道次数多,会议发言有综述,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重要人物的讲话亦有专门报道;相比之下,戏剧资料展览报道最少。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力报》专门派记者撰写了长达5000多字的《参观戏剧资料展览》一文,为后世保留了极其重要的戏剧资料展览的相关信息。
根据该文可知,戏剧资料展览的展览场地占据广西省立艺术馆3层楼,分4个展览室。第一展览室为中国现代戏剧总览,第二、三展览室为参展各团队的资料,第四展览室为其他零散资料。
从第一展览室,可以看到中国话剧的发展轨迹,从春柳社到文明戏,从戏剧协社到南国社,从“一·二八”到武汉时期,各个时期的重要话剧现象以及中国新剧的元勋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洪深都有照片陈列,其他如马彦祥、弘一法师、夏衍、贺孟斧、应云卫、史东山等剧坛重要人物都有介绍。第一展览室陈列有剧作家的手札、文献和剧本原稿。
第二、三展览室主要陈列剧宣七队、剧宣四队、剧宣九队、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西大学、中山大学、衡阳社会剧团、祁阳第三被服厂剧教队、七战区艺宣大队等团队的资料。
第四展览室主要陈列四维平剧社、桂剧学校、周氏兄弟马戏团、广西省立艺术馆和桂林新中国剧社等团队的资料。
除手稿、照片、剧本等物品外,还有不少道具和人物模型,这些物品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戏剧资料展览刚刚开展,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展览的《百胜将军》全部人物化装模型就被窃去了3个。此外,剧宣四队庞岳发明的舞台铁线牵引法,李超发明的水平压力灯和沙发箱,剧宣九队冯旭发明的汽灯照明法,这些物品都引起参观者的注意。
这些团队资料展览不仅有物品,更有各团队精心制作的团队文献,比如剧宣九队提供的文献资料共6部:第1部是“队史图表”,第2部是“队史影集”,第3部是“舞台摄影”,第4部是“生活素描”,第5部是“舞台设计图片”,第6部是“介绍与批评”。6个部分,包括图片数百幅,还有大量图表和文字,直观呈现了剧宣九队的成长历程和戏剧贡献。
戏剧资料展览还有大量旧剧资料展览,根据记者的说法,全部旧剧资料,包括戏装及舞台照片300余幅,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有昆曲中的《刘海戏蟾》、熊式一译的英文《王宝钏》舞台照,西安武家坡上窑中王宝钏、薛平贵泥塑像,北平京戏名角四大名旦等的彩色像,中华戏剧学校北平分校的学生合影和田汉领导的军委会政治部平剧湘剧宣传实验剧团的舞台照片等。记者说到这些的时候,专门强调:“这些都是珍品,有些简直是稀世的古物。”还有剧本,记者也表示,“很多都是珍本”。记者写道:“旧戏班的老规矩,剧本多是手抄,而且从来不肯示人的,他们师傅传徒弟,所谓‘传媳不传女’,因为那是他们的无上至宝。可是这次他们却拿出来了,而且摆给千万人来翻看,如《霸王九战刘邦》(麒麟童秘本)、昆曲绝本《麟凤缘》,冯××珍藏的《梨园宝库》和《武戏提纲》(光绪十九年版)等,全部百余册。”“珍品”“珍本”“稀世的古物”“无上至宝”这些评价,足见戏剧资料展览展品的宝贵。
值得注意的是,戏剧资料展览还有英籍赖诒恩神甫送展的3座莎士比亚时代与近代英国舞台模型、苏联大使馆特从莫斯科用飞机运来的苏联戏剧照片。对此,记者表示:可以看到国际友人对这次剧展的注意和兴趣。
在西南剧展闭幕之际,1944年5月19日,《力报》刊登的《西南剧展会今晚隆重闭幕》一文公布了西南剧展戏剧资料展览的展出资料统计:各团体文献资料375件,照片205幅,统计图表56种,舞台模型62具,平剧脸谱163幅,剧本原稿25件,舞台设计图64张,平剧桂戏珍本79种。这些展品如果保存到今天,该是怎样珍贵的戏剧文物财富。
戏剧资料展览的重要性在当时即有人高度评价,郑万川的《西南剧展中的种种》在介绍了演出展览、剧工大会和资料展览三大中心活动之后,最后总结:“在资料展览没有出现之前,一般人以为剧展的重心似乎在戏剧演出,但是看过资料展览的人便会觉得这才是更值得珍视的工作实录了。”②
西南剧展前后,桂林《力报》对西南剧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包括广告、新闻和评论3种类型,形式多样、内容全面,既起到了即时发布新闻,为当时观众提供资讯的作用;又保存了丰富的剧展信息,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史料。可以说,桂林《力报》的西南剧展报道不仅视野开阔,而且重点突出,既有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戏剧报道,又有桂林西南剧展的视点聚焦。这些报道思想深刻,不乏创见,既有专业水准,又有大众意识。如果说西南剧展本身是桂林文化城一道绚丽的风景,那么,西南剧展的相关报道,则是这道绚丽风景的锦上添花。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消失于历史迷雾中的西南剧展保留在报纸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能够在这些漶漫的文字中间捕捉历史的踪迹,体验人文的光影,感受思想的深邃和戏剧的魅力。
【注释】
①以下所涉及《力报》均指桂林《力报》,不再特别标注。
②原载1944年3月31日韶关《中山日报》,收入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西南剧展》上册,漓江出版社,1984,第217页。
(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桂学研究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学编年史”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9BZ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