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种或几种家乡的味道,这些家乡的味道带着浓浓的乡愁,在我们心中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珍贵,当我们离开熟悉的故土,它会魂牵梦绕般在记忆里生长,唤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对于有的人来说,家乡的味道是寒冬时节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皮薄馅大,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对于有的人来说,家乡的味道是一碗软糯香甜的汤圆,圆润光滑,每一颗都包裹着亲情的温暖;对于有的人来说,家乡的味道是一碗鲜香醇厚的鸡汤,金黄的汤色,每一口都是母亲深情的呵护。于我来说,母亲做的豆豉、水酸菜、炒菌子,父亲烧的猪蹄、炒的自家放养的本地鸡,炸的油炸肉……都会让寻常的日子泛起阵阵涟漪。今天我想写的,是父亲炸的油炸肉,唇齿留香,不肥不腻,它不仅仅是故乡的特色美食,更承载着父母对我的挂念和我对家的情感。
油炸肉,一道文山农村最常见的家常菜。其制作方式也可以说简单,正像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一样,“最简单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然而,正是这种简单,成就了它独特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充满念想。文山人的年味是少不了油炸肉的,过年前后,特别是农村,整个村子的空气里都飘着油炸肉的香气。而文山农村以前炒菜用的大铁锅,受热均匀不易粘锅,恰是最适合炸油炸肉的好锅。在文山,农村家庭的过年猪多数是自家养的,现在在外的人多,也有不少人跟同村人定好过年猪,在过年前回来杀猪,只要杀过年猪,家家都炸油炸肉。油炸肉装进坛子里,倒油进去没过肉,隔绝空气,肉不会发霉变质,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开始炸肉的时候。
小时候,每到过年时节,宰杀肥猪待肉冷却后,父亲会放很多盐腌肉,使劲揉搓,以便肉的内部全部吸收足够的盐分才不会变质。三四天后肉腌透了,父亲亲自动手炸油炸肉,因为他的手艺最好,他也担心母亲炸不好影响一年的“口粮”。那时候,厨房里总是弥漫着浓浓的油香味,整个村子都这样,远远就能闻到,将过年的氛围感拉得满满的。
以前家里炸油炸肉,我和姐姐、母亲各有分工,洗装油炸肉的大瓦罐、漏勺,烧火,洗冷油的盆和放肉的筲箕,父亲则负责洗肉、炸肉。当然最忙的总是父母,他们围着厨房一忙碌就是一整天,直到一锅锅金黄酥脆的油炸肉出锅,盆里、筲箕里装满喷香的猪油、油炸肉、油渣,最后将坛子放在年年固定且合适的位置,把油炸肉放进大瓦罐,油倒进瓦罐里没过肉,这一年的“大事情”才算结束。
炸油炸肉火候要掌握得好,一般要大火,需要提前准备好好烧的柴,以免中途“掉链子”影响炸肉的口感和速度。腌过的肉一般至少洗三遍才能把多余的盐分洗干净,然后把骨头剔出来,肉切成手掌般大小再下锅。我家炸油炸肉一般先炼油,把板油和花油炼好,炸肉的时候也要先炸较肥的,这样油多后面的肉才炸得快。花油不好的时候,父亲就留着重新单独炼。炸好的肉和油要放冷且没有板结之前放进坛子里,这样就不至于太烫对坛子造成伤害。
炸油炸肉的时候,看着一坨坨肉在锅中翻滚,发出“滋滋”的响声,仿佛在述说着肉与油脂的欢乐,每当这时站在锅边,心中总是充满难以说清的满足感。待肉炸熟后,我们通常会挑一坨只有皮子和瘦肉、基本没有肥肉的切开蘸拌过盐巴味精的干辣椒面吃,那味道真是喷香可口,回味悠长。一年之中的油炸肉,最“新鲜”可口的味道就是那时。后面吃油炸肉,一般在几个月后,把腊肉吃得差不多再开油炸肉的坛子,因为腊肉时间久了会霉变,甚至生虫,而油炸肉在坛子里有油浸着,又盖着盖子,基本与氧气隔绝,只要炸得好就不会变质。吃的时候,掏出两三坨先在热锅里把黏在油炸肉身上的油热化,再在砧板上切成块,单独炒或者伴着蒜苗、洋芋、青花菜、辣椒等炒出来都很好吃,味道浓郁,香气扑鼻。
小时候,不懂得乡愁是什么,只知道那油炸肉的香味让我感到温暖,感到幸福,在缺油少肉的年代总是吃不够。后来,我长大了,离开家去其他地方读书,才觉得其他地方的美食不管多么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有的吃起来感觉很过瘾,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时不时总想吃点家乡的味道。再后来才慢慢明白,美食是带有地方情感的,那是一种对亲人的思念和乡愁的眷恋。
刚工作时在马关县金厂镇,那是一个边境小镇,只有星期一(街天)可以买菜买肉,没有冰箱,生活很不方便,母亲买了个胶桶,掏大瓦罐里的油炸肉给我,希望我不必为做饭太操心。一学期结束,到过年杀猪炸油炸肉时,又专挑只有皮子和瘦肉的装给我,连油一起倒进去腌好,够吃好长时间。那时一到煮饭时间,同事们就特羡慕我,油炸肉炒西红柿的香味飘得老远,一闻那味,大家就知道是我在炒油炸肉。如果想换换口味,削个洋芋,加上娃娃菜、西红柿和油炸肉一起煮,打个蘸水,方便又好吃。这道菜对于我这种承担课程类别多,课时量大且当时学校没有开设教师伙食的老师来说,是省事又好吃的简单“配方”。
油炸肉是文山农村寻常百姓的家常菜,在西畴县新马街乡,只要杀过年猪的,家家都炸油炸肉,挑十来块或者更少挂着作腊肉,除去内脏和头脚,剩余的肉全部用来炸油炸肉。但各家炸出的味道各有千秋,有的保险起见煮熟再炸,肉不会变质,但有人觉得把肉的甜味煮出去了。有的炸好撒上五香粉,有佐料的香味但又有人觉得夺了肉的本味,有点喧宾夺主。
吃过很多味道的油炸肉,还是觉得父亲炸得最好。生炸,不放任何佐料。父亲生炸的油炸肉,外黄里熟,而且色香味俱全,刚炸出的油炸肉,蘸辣椒面特好吃,又香又甜,特过瘾,每每想起都要流口水,仿佛又闻到了那股香味。炸油炸肉,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和时间,结婚前有几年,我和父亲一起在家炸油炸肉,我烧火、清洗需要的器具,父亲炸。每次都觉得父亲炸油炸肉和别人的过程一样,但味道就是比别人炸得好。几个大盆用来清洗,然后切成坨,放进油锅炸着,翻几下,看着皮子焦黄就熟了,觉得很简单,但各家炸出的味道就是奇特地千差万别。这让我想起各家做的豆豉,所用的材料基本一样,工序也就那些,但味道也是千差万别,也许,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亲情的味道吧。结婚那年,父亲把办喜事剩下的猪肉全炸了,本来只打算要一小桶的,但剩的肉多,家里的瓦罐装满后,还装了大小不一的两胶桶,家里冰箱也装满了肉,母亲让我全带来,这两桶油炸肉,够吃整整一年。
这几年,在城里买房的、外嫁的、在外工作的人逐渐增多,农村的油炸肉愈发引人怀念,更觉珍贵。吃起油炸肉,便想起老家亲人的温暖和热情,想起家人和家乡的各种好,种种难忘的乡愁,都装进油炸肉里,吃进嘴里,又酝酿出另一种乡愁。
炸肉香,乡愁浓。舌尖上的味道,是记忆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每当思念袭来,乡愁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独特的味道便在舌尖跳跃,唤醒沉睡的回忆。那是一种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幸福,却无法言说的味道;那是一种让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念的味道;那是一种让人永远都忘不了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也是乡愁的味道,每一口都充满亲人的关爱,每一口都是一帧帧珍贵画面的回忆。这些味道,或许已经超越了事物本身,成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舌尖上的味道,是乡愁的化身,是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那些味道总能将我们带回那个熟悉的地方,那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它们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油炸肉,承载的是乡愁和家的味道,还有父母的疼爱及挂念。工作十多年了,品尝了那么多不同的美食,虽然喜欢的味道不少,然而父亲炸的油炸肉所承载的情感和味道始终无法替代,独占一席,每年都是我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味道。
【作者简介】徐永春,文山州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诗》《含笑花》《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文山日报》等报刊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新媒体上发表过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