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产业区位专题复习策略

2024-10-08 00:00:00何兆东张铁牛
广东教育·高中 2024年9期

一、产业区位内容梳理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位置、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析为某一人类活动的位置之外,还强调此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业区位反映了人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开展产业活动所做出的选择。产业区位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区位。

产业区位反映了产业的特定空间位置,需要学生从不同尺度和角度认识区域,体现了对地理区域认知的素养要求;产业区位的分析与选择需要对特定时空的地理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体现了对地理综合思维的素养要求;人类进行区位选择的现实情况,正是在综合分析各种区位条件基础上决策结果,这一现实结果正确与否也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协调与否,即区位选择的过程需要立足于人地协调观。由此可见,区位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统领了人文地理学习中的各板块内容,产业区位是中学人文地理的“灵魂”,对于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产业区位相关内容的要求有如下几条:必修模块的“2.5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选择性必修模块的“2.4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结合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产业区位的内容要求涵盖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种产业,行为条件都需要结合实例或某个特定区域的真实情境进行学习,行为动词主要是说明、分析,属于高阶思维要求的范畴。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从区位因素到区位的时空变化再到区位选择的原因、影响分析,从低阶到高阶层层递进。

二、产业区位的考情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近年高考在产业区位中的考查方向,我们对2021~2023年广东卷中涉及的产业区位内容进行了梳理,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近三年广东卷考查情况来看,产业区位的考查相对比较稳定,多为一组选择题加一道综合题,主要考查产业的空间演变、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等。其中,选择题主要考查单一产业区位因素条件的选择,综合题则更多侧重多区位因素、条件的分析,强调综合考虑各因素对产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影响,并要求学生提出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总体上难度不大。

比如2023年广东卷第17题(题目略)(1)分析该县适宜龙胆草大规模种植的自然地理条件。

【参考答案】(1)位于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凉;季风叠加地形影响,降水充足;山地丘陵地形,利于排水;坡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区土壤弱酸性,适宜大规模种。

此题考查龙胆草生长的自然条件,即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学生只需要抓住龙胆草的生长习性,结合图文材料给出的位置信息,将种植龙胆草的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这一小尺度的区域放入辽宁省这一中尺度区域中,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角度分析龙胆草种植的有利条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尺度思维、综合思维。

三、产业区位常见的考查方式

基于对高考题中产业区位内容的分析,产业区位常见考查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单区位因素(条件)选择类

单区位因素(条件)选择的题目主要考查在产业发展、转移、融合的过程中,影响其发生改变的某一个或某一类区位因素。影响产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如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等,产业在区域中呈现的分布结果和状态往往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类题目主要考查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主导性因素或限制性因素,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应对这一类题目,学生需要对各类产业的生产流程和特点有准确的认识,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产业起到的作用,才能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分析出正确的答案。

【例1】(2021年广东卷,5)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下表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D.肥沃的土壤

【参考答案】C 该题考查三大产棉区适合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既要求学生对棉花的生长习性有所了解,又需要学生综合对比三大区域各自的自然条件特征,从而选出单一个共性的区位因素。

2.多区位因素(条件)综合分析类

多区位因素综合分析的题强调把影响产业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虑。相比起单一区位因素的分析类题目,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全面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哪些区位因素会对哪些环节(如:生产、研发、运输、销售等)产生影响,还要求学生能够辨析各因素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应对此类问题,需要学生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看待产业区位选择的问题,遵循产业生产组织的一般规律发散思维,尽可能地多涉及不同方面的区位条件,同时辩证地看待各类区位条件的影响,分清主次,有选择性地作答。

【例2】(2021年广东卷,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市嘉定区是我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即在此诞生。昆山市、太仓市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两个县级市,有较强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嘉定区着力引进总部经济与研发产业,昆山、太仓两市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2018年嘉定区与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图1示意2008年、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

分析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独特区位条件。(8分)

【参考答案】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汽车研发人才多;研发资金充足;与苏州市形成战略合作,有政策支持;长三角人口密集,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产业的发展是多区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产业已有的空间分布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找到促进其发展的各区位条件。从题目要求上看,该题属于多区位因素综合分析类题目,材料中给出了嘉—昆—太地区发展汽车产业的相关信息,学生需要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同时还要结合嘉-昆-太所在的长三角区域特点,找出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所有条件综合分析。

3.区位比较、评价类

区位比较、评价的根本是对区位因素条件的比较、评价,对产业综合效益的比较、评价。该产业为何在当时选择该区域,为何选择区域内的某一位置,都需要学生对区位的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各因素对于生产的优劣,权衡各目标区域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差异,从而找出当时当地最有利的区位条件。这一类题目尤其强调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的区位因素比较,分析区位条件的比较优势,放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进行比较,优势也有所不同,回答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例3】(2023年全国甲卷,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2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图2 埃塞俄比亚地形

(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参考答案】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高原面和河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

该题属于典型的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鼓励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该区域的水资源和地形条件,而不能单从其有利或不利的一面进行答题。学生需要结合图例仔细分析地图中的信息,归纳出埃塞俄比亚的自然条件特征,并结合灌溉农业的需水量大等特点进行分析。

4.区位变化类

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和各因素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因素本身及其产生的影响会逐渐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中的自然因素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是限制性的条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利自然因素的限制性也就大大降低,这时,区位的选择往往就会发生变化。其中,科学技术、政策导向、人口市场等因素变化最为显著,科技的变化是引起其他许多因素变化的根本所在(图3)。而这一类题型也体现了对地理时空综合思维的要求,区位条件的变化背后离不开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应对这一类题型,可以借用人口推拉力理论的思想进行分析,对于同一时间不同地区而言,各自存在的推力与拉力是什么;对于同一地区不同时期而言,推力与拉力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些因素的变化最终促使了产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学生需要透过区位选择的变化的外在现象,认识背后区位条件变化的内在实质,具备不同时空尺度下对比区位条件的意识和能力。

图3 科技变化引起其他区位因素变化示意

【例4】(2016年全国乙卷,1-3)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

【参考答案】DAC

本组题以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产业发展、转移的主要因素,第(2)小问和第(3)小问是对产业转移前后两个区域区位条件的分析,可以充分运用推拉理论的思想,从材料中找出佛山主产区转变成中心城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力和景德镇作为瓷都,陶瓷产业基础好的拉力。

四、产业区位专题复习策略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与产业区位的考查方向,本文针对产业区位的高考专题复习提出以下策略:

1.建构区位知识网络,夯实必备知识

目前高考注重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但若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能力与素养都不免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高三复习首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扫除知识盲区,从核心概念出发,深化学生的理解。但需注意减少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通过知识结构化的过程,整合相关概念,实现融会贯通(图4)。

图4 产业区位相关知识结构化示意

2.培养地理时空思维,强化关键能力

产业的发展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演变,已有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区位因素会发生改变,使得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发展或迁移,而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区位因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原有区位的变化和新区位的产生。在产业区位的分析中,需要抓住时间和空间这两个重要的要素,产业决策者的区位比较、分析、选择以及产业转移的行为也都建立在对特定发展阶段(时间)和特定区域(空间)的认知上。综合思维中的时空综合思维是解决区位问题最重要地理思维和方法。

比如区位的空间尺度可以从宏观与微观分析。

【例5】(2014年全国乙卷,37)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如图5所示,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图5 沙特阿拉伯位置示意图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参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这一题属于区位评价类题目,两个小问分别涉及两个不同空间尺度。因此,在解题时的侧重点不同。第(1)小问的沙特阿拉伯和第(2)小问的甲地比起来尺度更大,评价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时,需要关注整体,从较大尺度去分析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的区位、交通、经济基础的优势,并从整体上去评判沙特阿拉伯拥有的磷酸盐矿质量。第(2)小问中的甲地作为一个较小尺度的地理区域,在分析问题时需要关注细节,分析重点聚焦到工业城所需要的资金、水资源、劳动力等条件,需要充分运用图例提取地图上甲地及其周边的地理环境特征等信息。

3.加强典型例题训练,掌握解题方法

高三阶段要选取产业区位典型考题训练,学会分析这类问题的思维与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解题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思考:

第一,确定对象,即材料给出的产业区位是哪个方面的?是农业区位还是服务业区位或者是其它产业区位?

第二,明确问题,弄清楚题目所问的是区位因素分析还是区位评价?自然区位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如果是区位因素分析,则是指有利区位因素还是不利区位因素?是主要因素还是主导因素?如果是区位评价,则此需要从人地协调的角度,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第三,根据图文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结合所学的区位知识进行作答。关注不同题型考查的角度不同,选择题主要从主导因素、限制因素或比较区位来考查;而对于综合题,主要从多区位因素分析在不同时空尺度下比较、评价区位条件等角度进行考查,学生要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联系必备知识深入思考,科学组织答案并规范表达。

总之,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梳理好问题解决的知识模板,帮助学生在解题时找准思维方向,在考场上能快速构建答题要义。

【作者简介:张铁牛,硕士研究生,中学正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外聘教育硕士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项,主持广东省科技厅科普创新项目2项。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中学地理教师、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优秀辅导员、广州市高考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地理教学》《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研究》《教师教育论坛》等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编《南粤少年学天文》】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