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木:“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2024-10-08 00:00:00亦然
名人传记 2024年10期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1939年,这首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八路军进行曲》从延安的一个窑洞里传向了战火弥漫的中国大地,如同冲锋的号角,点燃了战士们的激情。

《八路军进行曲》先后易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演奏曲目,于1988年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鲁迅没有阴森气,怪可接近的

1910年6月21日,公木出生于河北束鹿(今辛集)中里厢乡北孟家庄村一户农民家庭。他原名张永年、张松甫,又名张松如。其父张存义只念过三年私塾;其母李梅虽不识字,但性格刚强,对子女管教甚严。

在外祖父的资助下,张永年七岁入私塾开蒙,九岁时幸运地成为村里新办初级小学的首批学子。1922年春,他升入邻村深泽县的河疃村高级小学。在那里,多才多艺的校长曹席卿,亲自给学生上语文、数学、史地、博物、修身、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助教是他分别毕业于保定第二师范的儿子和保定育德中学的侄子。

有一次,曹校长要求学生用“夫、然、故、虽”四个“枢字”和“焉、也、矣、乎、哉”五个“尾字”作文一篇。张永年当堂所作的《雷殛强盗说》言简意赅,主旨明确,得到了两百分的“超高分”。这件事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1924年夏,张永年先赴正定投考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又赴保定投考省立六中和育德中学,均被录取。因在省立七中名列榜首,便入此校。在语文教师赵召德的指导下,他熟读《千家诗》《白香词谱》及胡适的《词选》,打下了牢固的诗词基础。

张永年所在的七中不仅是直隶省最早建立的七所新式学堂之一,亦为石家庄共产党组织发源地,马克思主义在校内广泛传播。1924年12月,七中支部委员会成立,这是石家庄公立中学的第一个早期中共支部,也是中国在北方建立的最早的基层组织之一。五卅惨案发生后,全校师生罢课声援。张永年和同学们一起挥动旗帜,上街游行。

1928年夏,张永年赴北平考大学。先考入天主教会办的辅仁大学,因不甚满意,两个月后又考入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预科,此后开始创作一些小说和诗歌。

1929年6月2日,得知鲁迅要在北师大演讲,张永年早早就到了风雨操棚,坐在第一排。在演讲中,鲁迅说了一段讽刺意味十足的话:“为迎接革命,南下厦门;迎不到,追向广州;到广州,革命走了,在革革命;又追向上海,还是不见革命,在革革革命;如今又追回北京,已是北平了,还是不见革命,在革革革革命,革命已经成功,再也找不到革命了。”这段话深深震撼了张永年这名十九岁的青年学子。

1930年1月,张永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在校内发起并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作家联盟北师大小组及华北左翼教师联盟等组织。是年8月,因反对军阀混战,他与其他五十余人一起被捕,被羁押于北平警备司令部监狱。一个多月后,因政局变化获释。

1932年3月,张永年因参加抗日救亡集会,再次被捕。后由北师大学生会和抗救会联合担保,才重获自由。

同年11月25日,张永年得知定居上海的鲁迅为探视其母已于11月13日抵达北平的消息,便约上同学王志之、潘炳皋一同去寓所探访。鲁迅毫无名人架子,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离开时,他们邀请鲁迅赴北师大演讲,先生慨然允诺。

11月27日下午1时,张永年与王志之租了一辆汽车去接鲁迅。先生见是汽车,觉得破费,不肯登车,劝过才就座。讲演场所与三年前一样,是北师大最大的室内场馆风雨操棚。因听众太多,又临时移至露天操场。大家摆了一张八仙桌在操场中间作为讲台,然后把鲁迅抬上了方桌。

这次,鲁迅发表了题为《再论第三种人》的著名演讲。刚讲完,他就被拥入了休息室继续访谈。有问何时返沪的,有挽留他在北平教书的……鲁迅笑着说:“我这次一来,便有很多的人放冷箭,说我是来抢他们的饭碗,说我是卷土重来。何苦叫这些人不放心,倒不如赶快卷土重去。”张永年等人都笑了。

因在校期间频繁参与革命活动,张永年上了国民党当局通缉的黑名单。但这没能打消他的斗志,他打算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办一本进步文学刊物《文学杂志》,并鼓起勇气向鲁迅请教并约稿。大作家欣然应允,为1933年4月16日出版的《文学杂志》创刊号写了一篇《听说梦》,开篇曰:“做梦,是自由的,说梦就不自由。做梦,是做真梦的,说梦,就难免说谎。”

后来,张永年在《鲁迅先生访问记》一文中评价鲁迅说:“在交谈之际,我们感觉到这位面容清癯、发须斑白的老人,不但没有像某大教授所说的拒人千里之外的阴森气,而且简直是怪可接近的。”

以“公木”为笔名作诗《岢岚谣》

没等到毕业,张永年就参加了工作。他先后在山东滋阳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和河北正定中学任教,后又回北师大复读。

1935年,张永年以“章涛”为笔名撰写了一篇《屈原研究》,刊于《东方文化》3月号上。同年,他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文字学概论》由北平新亚印书局出版发行。这一年,这位新锐学者、作家年仅二十五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永年投笔从戎,于9月抵达西安。经林伯渠介绍,他奔赴晋绥前线,主动要求到第二战区宣传抗日,参加由程子华任司令员的敌后游击队,任宣传组组长。其间创作了若干活报剧、 小唱本以及歌词。

1938年5月,张永年把名字“张松如”中的“松”字拆开,“公”字放在“木”字前,以“公木”为笔名,寄托“此木为公”“公在木前”的心声,创作出了三百七十三行的叙事长诗《岢岚谣》:

一袋烟,

一袋烟,

又是一袋烟。

一点流星忽一闪,

一个急智闯进脑门关,

——年时治田鼠,

这药很灵验……

打开箱子盖,

摸出一包砒霜面,

碾得细又烂:

撒进清水瓮,

撒进烧酒瓶;

撒进莜面缸,

撒进酸醋坛。

——嘿,叫你鬼子要来三丈湾!

——嘿,叫你鬼子要来三丈湾!

…………

该诗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岢岚县三丈湾村的农民娄德明在饭菜中投放毒药,与入侵的日本军同归于尽的真实故事,十分悲壮感人。此诗先被改编为话剧,在延安演出;后经朝鲜作曲家郑律成谱曲,成为大合唱《岢岚谣》。《岢岚谣》便是公木词作家身份的成名作。

军歌壮军威

1938年8月,公木受党组织委派,渡过黄河,抵达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该校前身是在瓦窑堡成立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迁至延安后改名,生源多为从部队抽调的干部和社会上的知识青年。

10月,公木加入中国共产党。未及毕业,外号“博士”的他作为优秀学员,被调至抗大文工团专职歌词创作,不久又到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年底,郑律成调入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与公木同住一个窑洞。

郑律成比公木小四岁,后被誉为“军歌之父”。1933年,郑律成从朝鲜来到中国学习音乐,同时参加了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1939年,他创作《延安颂》一举成名,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了中国国籍。

公木与郑律成互相欣赏,开始了一个作词、一个作曲的合作生涯,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9年,两人相偕拜访来延安养伤的光未然,得知光未然与冼星海正在构思《黄河大合唱》,郑律成向公木提议共同创作《八路军大合唱》。

曾经的战地生活历历在目,公木文思泉涌,半个月就写好了歌词。为了突出八路军的“八”,大合唱由《八路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快乐的八路军》《骑兵歌》《炮兵歌》《冲锋歌》《军民一家》《子夜岗兵颂》八首歌组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八路军进行曲》,歌词大气磅礴,具有坚毅豪迈、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特别是“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三个“向前”仿佛吹响了冲锋号,给人一耳入魂的振奋感。

郑律成被歌词打动,立马开始谱曲。为了不影响公木的工作,他有时会跑到外面去谱曲。那时条件很简陋,没有像样的乐器,他就双手各执一块石子,边想边敲,反复琢磨,忘情之下竟把手指给敲破了。9月,一支铿锵有力的曲子宣告完成。

1939年10月,《八路军大合唱》由郑律成指挥,在延安的中央大礼堂进行首次专场演奏。当时既未宣布谁写词,也没说明谁作曲。公木后来回忆道:“那时我们从不计较名利,在台下听听,听完就走了,也没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有多么了不起。”

随后,《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被刊登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主编的报刊上。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萧向荣特意把公木和郑律成请到文化沟的青年食堂吃了顿红烧肉,这在缺衣少食的革命年代属于大餐了。萧向荣告诉他们,这些有关八路军的歌曲已由抗大学员传唱到各个根据地,很受战士们的欢迎,鼓励他们以后多写战士,取得更大的成就。

1942年5月,公木作为八路军军直政治部文艺室主任,受邀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开会期间,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扬向毛泽东介绍他就是《八路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毛泽东握着公木的手说:“好,写得好啊。写兵好,唱兵好。要写八路,要唱八路。”公木深受鼓舞。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作了修改,并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人民军队高唱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曲目。

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诗人臧克家曾说:“歌词,在某些崇拜艺术至上的人的眼中,是低下的,不肯写。而公木同志写了,发生了普遍的影响,几十年来起的作用很大。但自己并不以此炫耀,只觉得为革命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而已。”一支好的军歌在战争环境里不亚于一支军队,为军歌作词的公木用手中的笔凝聚起一股空前的力量。

烽烟滚滚,再唱英雄

1945年10月,已在鲁迅艺术学院执教的公木等人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到沈阳开展革命工作。其间,集体编词、刘炽编曲的《东方红》诞生。公木是歌词的执笔定稿人。《东方红》取材于陕北佳县移民队移民延安途中编唱的《移民歌》,共九段歌词。

公木曾回忆说:“一首好的诗或歌,一定要有几句一下震住人的话,一定要有几句一下让人记住的话、说到大家心坎上的话。《东方红》好,好在它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意境美,一开篇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下就把意境拉出来了,一下就把人彻底震撼了,一下就成功了。如果没有李有源写的这几句,这首歌是唱不起来的。事实上这首歌词最主要的创作,就是这几句。我们后来加上的另外三段,都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说明,即使抽掉了,也并不影响这首歌的效果,事实上老百姓能记住的,可能也就是那几句。放到诗上讲,那几句就是诗眼啊!”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人们提及《东方红》时,在词作者署名中,有李有源作词,李有源、公木作词,集体作词,陕北民歌等各种版本。公木对此并不在意。他认为,只要人们喜欢唱,一首歌曲就体现了它的价值,作者署名与否和如何署名并不重要。

1945年冬,辽宁本溪创办东北公学。公木先任本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后被任命为东北公学教育长。不久,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公木任东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兼校党总支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公木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在鞍山钢铁公司教育处任处长。1954年,他被调至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任副所长,后升任所长。在此期间,他代表作协赴匈牙利、罗马尼亚交流访问,还与杨公骥合写《中国原始文学》,并共同拟定《中国文学史纲目》。

1958年,公木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到吉林省图书馆任馆员。次年,公木与朱靖华合著的《先秦寓言选释》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62年,公木被分配到吉林大学中文系当教员,开始转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停下歌词创作的脚步。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随影片大火。影片拍摄完成后,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邀请公木为影片写歌。看完电影,公木联想到自己之前创作的一首诗《烈士赞》,于是确定了“英雄”主题。他思考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完成了歌词创作。这是一首礼赞以王成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英雄的颂歌。

比公木小十一岁的曲作者刘炽寻找灵感的方法更为独特。拿到歌词后,他先拉着朋友打起了扑克。正当大家打在兴头上时,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谢绝一切打扰,回家读歌词谱曲去了。

词曲完成后,公木和刘炽加入了歌唱演员挑选小组,大家最后确定由张映哲来演唱《英雄赞歌》。合唱部分则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共同完成。

歌曲的曲调以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为雏形,主歌层层铺垫,最后完成音程的跳跃和最高音的行进,高亢有力,充满激情。副歌部分呈现大气磅礴的颂歌气韵,与前面的民谣风形成鲜明对比,推动歌曲达到高潮。

2000年,《英雄赞歌》入选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201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转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公木虽身处逆境,但仍坚定治学,写出了《老子校读》的初稿。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面世。公木以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为底本,参照魏晋王弼、唐代傅奕、宋代司马光等诸家的注本与考证本,就《道德经》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作了今译和解说,为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

“文革”结束后,公木恢复了党籍。他先后担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吉林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暨吉林分会主席,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等。

在教学之余,公木相继出版了《诗要用形象思维》《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诗论》《商颂研究》《历代寓言选》等专著。特别是《老子校读》一书,美学家朱光潜把它作为自己的“案头读物”;旅居海外的著名学者陈鼓应专程到吉大拜访公木,并将《老子校读》前言中的“以帛书为权衡,而不泥古”作为自己译注《老子》的原则;日本学者池田知久、斋藤道彦、金森道尚等人也多次前往吉大与公木讨论老子哲学的有关问题。

晚年的公木壮心不已,成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诗歌史论》的学术带头人,主编《中国诗史》《中国诗歌史论》等多本专著。而他在《第三自然界概说》中提出的“第三自然界”,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境界。20世纪80年代,汇编性质的六卷本《公木文集》也基本完成。

1996年,公木将三万册个人藏书、手稿、奖牌和近百幅名家字画收藏全部捐赠给家乡,藏于辛集市图书馆。

1998年10月30日,公木因病在吉林长春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辛集市政府在烈士陵园为其建立了墓碑,由文化部原副部长贺敬之题写馆名的公木纪念馆也很快建立起来。

公木曾经这样写道:“真理像道路一样,弯曲而没有尽头。莫矜夸已经占有,只贵在永生追求。”为了追求真理,他从河北出发,去延安、赴东北、往北京,走完了战士、诗人、学者、教育家的一生,最终叶落归根,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