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莘:倾心写一首真正的祖国颂歌

2024-10-08 00:00:00姜猛
名人传记 2024年10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这场长达六个多小时的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令人扬眉吐气,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令人热泪盈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的威武雄壮令人感慨万千,各界游行群众的纵情欢呼令人意气风发,这一切交织汇聚迸发出一个响彻云霄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当天,天津音乐工作团团长王莘参加了开国大典,他看着,听着,欢呼着,浑身热血沸腾,心底慢慢升腾起一个念头:我要写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歌曲……

王莘创作的这首歌曲,就是后来传唱神州大地,被誉为“第二国歌”的《歌唱祖国》。2019年,《歌唱祖国》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小小练习生成了冼星海的学生

王莘,原名王莘耕,1918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荡口镇一个农民家庭。荡口是“文化昌明之地”,民歌民谣源远流长,更是锡剧故里。王莘自小耳濡目染,对音乐生出浓厚兴趣,早早就会演唱传统吴歌《斫竹歌》《小青青》的大部分段落,并能用笛子吹奏《梅花三弄》《采红菱》等民乐曲子。

那时候,王莘很想进学校好好学习音乐,但因家里贫苦交不起高昂的学费,只能抹泪放弃。十四岁时,迫于生计,王莘跟着父亲前往上海,经人介绍进入南京路上有名的先施百货公司当见习店员。他的工作是给顾客送货,每月领三块大洋的工资。王莘颇有头脑,省吃俭用攒了些钱,于是报读量才学校(上海《申报》创始人史量才创办的职业夜校)学习国文和英语。其间,他幸遇冼星海、吕骥、孙慎等左翼音乐家,得以进入冼星海举办的音乐训练班旁听,开始学习乐理、作曲并练习演唱。

20世纪30年代初,列强觊觎上海,尤以日本野心最大,左翼音乐家发起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王莘积极投身此活动并成为歌咏合唱团的指挥。一次,上海南京路爆发抵制日货大游行,有上万人参加,王莘率歌咏合唱团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很快,一队军警赶来,持枪逼停了游行队伍。王莘大喊“唱起来”,指挥歌咏合唱团唱起了冼星海教唱的《救国军歌》(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不想,歌咏合唱团一唱,整个游行队伍都跟着唱了起来,上万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犹如轰鸣雷声,吓得军警慌忙躲开了。王莘惊呆了,唱歌竟能退敌,遂暗下决心“要做一个像冼星海那样的音乐人”。

1937年5月,王莘经中共地下党员刘良模介绍,到宁波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宁波,王莘组建了一个二百多人参加的民众歌咏团,经常在基督教青年会礼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回声》等活报剧,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打回老家去》等救亡歌曲宣传抗日,每场演出吸引千余观众,口号声此起彼伏,许多人当场捐款支援前线抗日将士。同年8月,国民政府发出禁令,不允许民间再搞抗日救亡活动。正在宁波组织合唱团的王莘和不少歌咏会积极分子被宁波警察局抓进拘留所。三天后,虽然警察局迫于社会压力释放了他们,但歌咏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立即解散,王莘等人则被要求立即离开宁波。

王莘等十五名爱国青年组成“余姚战时流动宣传队”,从宁波慈溪出发,一路上演剧唱歌宣传抗日救国,终于于1938年初到达延安。王莘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对王莘来说,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鲁艺,他正式成为冼星海的学生,边认真学习音乐知识,边抽空抄写多种曲谱,进步神速。更重要的是,在朝夕相处中,王莘和冼星海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兼兄弟情谊,两人交往中的一件事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一天,冼星海读光未然的长诗《黄河吟》时深受触动,顿生谱成合唱乐曲《黄河大合唱》的想法。但在酝酿创作时,冼星海发现这次创作需要融入一些民歌素材,于是就把搜集民歌素材的任务交给了王莘。王莘对此很用心,走村串户访民,记录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民歌民谣。冼星海大喜,先精挑细选,再二度创编,将之融入合唱乐曲,其中最完整且最有趣的一段就是《河边对口曲》。不久,《黄河大合唱》完稿转入排练,冼星海邀请王莘领唱《河边对口曲》。王莘既惊又喜,起早贪黑地苦练,终于成功饰演王老七,唱出了“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这段唱词。这是王莘音乐职业生涯的首唱,饱含情趣,甚是精妙,赢得了父老乡亲的称赞和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肯定。

1939年,王莘学成毕业,报名前往一线战场。分别时,冼星海拿出一支自动铅笔,对王莘说:“这支笔是我在巴黎音乐学院创作交响乐《风》的奖品,我用它写了你最喜欢的《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等,希望你也能用它写出传世的佳作来!”随后,王莘东渡黄河,先奔赴晋察冀根据地,再任职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后领导群众剧社,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血与火中写下一个又一个战斗的音符,先后创作出《晋察冀》《日头上山岗》《战斗生产》《愉快的劳动》《选村长》《边区儿童团》《打击顽固分子》《永远跟着共产党》《宝山参军》《前进的号声响》《团结起来吧,庄稼汉》等上百首描述工农兵生产和战斗生活的音乐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的革命热情。

王莘牢记冼星海的教诲,以笔为武器,完成了从学生到战士的蜕变,成为老少皆知的“响当当的大音乐家”,同时找到了一生的艺术知音与人生伴侣王惠芬。

“我要写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歌曲”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王莘在上级党组织的安排下率群众剧社进入天津市开展工作。当时,由于历史原因,偌大的天津尽是芭蕾舞、探戈舞、交际舞、斗牛舞、土风舞等西方“舶来音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被冲击得几乎销声匿迹。王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群众剧社成员深入大街小巷,走访各行业的劳动者,很快构思并创作了多首歌颂新社会、歌颂新时代的音乐作品,教育并引导广大群众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认识与支持。

是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时任新筹建的天津音乐工作团团长的王莘,作为天津音乐界代表,见证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置身欢庆的海洋,王莘热血沸腾,想起过往十余年间的经历,想起长眠异国他乡的冼星海老师(1945年10月30日因肺病在莫斯科逝世),他的心底涌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写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歌曲。

当晚,王莘返回天津,一进家门就直奔书桌,抓笔写下构思了一路的歌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帝国主义在发抖,世界人民在欢笑……”可是,他读了又读,唱了又唱,总觉得“还不是最能表达人民内心情感的语言和旋律”,急得直挠头。见状,妻子王惠芬端来一杯热茶,关切地问他怎么回事。王莘捋了捋头发,郑重地说:“我要写一首真正的祖国颂歌。”

王莘没有想到,自己想呀想,写呀写,一连数月写了一百多首或长或短的歌曲,但没有一首满意的,为此他茶饭不思。终于,在又一个秋天翩翩而来的时候,灵感不期而至:那天是1950年9月15日,离一周年国庆还有半个月,王莘前往北京为天津市音乐工作团新成立的合唱队购置乐器,一圈下来,满载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小号、长号、圆号而归。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王莘停住了脚步,他望着瓦蓝的天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轻轻摇摆的大红宫灯、团团簇簇的娇艳鲜花,不由得想起了开国大典的欢腾场景。恰巧,一队少先队员从天安门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来,举着花束,吹着喇叭,敲着小鼓,高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刹那间,一道“红旗飘扬,歌声嘹亮”的灵光从脑海中闪过,王莘意识到,这正是自己连月来苦苦寻觅的“语言和旋律”。想到这里,他很想就地写歌,但迫于身上拴满了乐器并且还要赶那趟回天津的火车,他只得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拔腿飞奔。

待到登上火车,王莘解开绳子放好乐器,顾不上抹汗喘息,赶紧摸出了笔——那支冼星海老师送给他的自动铅笔,却发现没有纸。他从地上捡起一个大前门烟盒,撕展开当纸,就着火车飞驰中有节奏的“哐当哐当”声和车窗外一闪而过的田野、河湖、树木,一字一字地把盘旋在脑海中的灵感转化成一首前所未有的新歌《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 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我们勤劳 我们勇敢

五千年文化光辉灿烂

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

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

我们爱和平 我们爱家乡

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

太阳升起 万丈光芒

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

我们领袖毛泽东

指点着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

我们的前程万丈光芒

深深沉浸于词句的王莘,一会儿开心地笑,一会儿激动地哭,一会儿兴奋地叫,活脱脱成了一个“异常怪诞的人”。“上来一个疯子”,车上所有人都对他的怪异行为感到不解,但他们哪里知道,《歌唱祖国》的初稿就在此刻诞生了。

王莘回到家时已是深夜,他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喊醒了熟睡中的妻子王惠芬:“快起来,快起来,我的新歌写出来了!”其时,王惠芬即将分娩,本想嗔怪丈夫,但接过烟盒纸一看,顿时被朗朗上口的歌词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吸引,她先是啧啧称赞,继而建议丈夫趁热打铁谱曲。

妻子睡下后,王莘连夜开始谱曲。他一遍遍读歌词,一句句写旋律,然后反复修改,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及至自己完全满意时已经是1950年9月16日了——这一天,对王莘而言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新歌《歌唱祖国》定稿,女儿王辉出生,以至后来他常对人说:“1950年9月16日,我的两件重要的‘作品’同时诞生了。”此时,王莘三十二岁。

毛主席说:“这首歌好!”

不过,《歌唱祖国》的传唱其实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般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命途多舛。

1950年9月18日,王莘将《歌唱祖国》的词曲稿精心誊抄出来,满心欢喜地投给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部,希望能在国庆节的时候发表。但他眼巴巴地等了一天又一天,却等来了一封仅有八个字的退稿信:“国庆稿挤,暂时不刊。”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么朗朗上口且非常应景的歌竟“挤不上版”。为此,他长吁短叹了一夜。第二天,他不死心,找到报社去询问。原来,编辑认为,“这首歌曲不太像民族风格,里面杂糅着西洋音乐的味道,与时风不符”,便给毙掉了。王莘听罢,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只能转身离开。过了几天,他还是不死心,又将词曲稿誊抄了多份寄给朋友,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很快,朋友们先后回信了,有好几个人都说有点不妥。这下子,王莘泄气了,随手把词曲原稿丢进抽屉,再也不提。

好在此时妻子王惠芬给了王莘莫大的支持,在她的鼓励下,王莘油印了《歌唱祖国》的歌谱,跑到工厂、学校、村庄、码头散发,并一句一句教大家唱。他发现,无论男女老少,人们都很喜欢这首歌,学得快,唱得也好,王莘心里甚是欣喜。一次,王莘教唱完,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头儿紧紧抓住他的手说:“这歌好,这歌好哇,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其他人也跟着应和,都说“歌好”。回家后,王莘对妻子说起这一幕,高兴得眉飞色舞。王惠芬也跟着高兴,提议排练《歌唱祖国》并公开演出。

一语点醒梦中人。随即,王莘召开会议,决定在天津市音乐工作团合唱队组织排练《歌唱祖国》,并将首演地点定在天津耀华中学礼堂。演出那天,王莘亲自担任指挥,他的同事、男高音歌唱家王巍领唱,靳凯华任钢琴伴奏。随着旋律的递进,王莘越指挥越激动,他高亢的情绪感染了演唱者,更感动了听众,激起阵阵热烈的掌声,引得许多师生循声赶来聆听。一曲唱毕,全场响起震耳欲聋的喊声:“再来一遍,再来一遍!”那一刻,王莘喜极而泣,同时深深坚信:《歌唱祖国》是一首好歌,可以让唱的人热血沸腾,可以让听的人激情澎湃。此后,他频频带领合唱队到外面演出。

就这样,王莘一边到处教唱,一边带队演出,《歌唱祖国》迅速红遍天津,从城市到农村掀起一股传唱热潮,而且人们对这首歌的喜爱只增不减,以至于出现了“随处可见有人哼唱《歌唱祖国》”的奇观。然而,更令王莘意想不到的是,《歌唱祖国》渐渐传出了天津,传唱到了河北和北京,同样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时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的诗人艾青听到《歌唱祖国》后,连连叫好,当即追问是谁写的,可他问来问去也没问出作者是谁,只好把歌词整理出来,并修改了两句他认为不太理想的歌词——“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以未署名的方式刊发在了《人民文学》杂志上。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951年9月。一天晚上,王莘接到好友孙慎(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孙慎开门见山地说:“老王,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在群众中广为流唱,据说是从天津那边传唱起来的。你赶紧查一查,一定要找出这首歌的作者!”王莘故意不当回事儿:“咳,我以为多大的事呢,就是找个人?”孙慎立刻急了,说:“这可是天大的事,是上边领导要求急办的大事!”王莘一听,也不卖关子了,哈哈一笑,说:“不用找了,我就是《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孙慎如释重负,徐徐讲道:“文化部领导看到了《人民文学》刊发的《歌唱祖国》歌词,听到了老百姓传唱的《歌唱祖国》歌曲,一致认为这是首好歌,决定报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然后在全国组织传唱《歌唱祖国》……”王莘听着,喜不自禁。

此后,王莘根据孙慎的转述,先按艾青的刊发稿调整了两句歌词,然后按“文化部领导提出要对歌词略加修改”的要求,调整了歌词中的个别词句——“宽广美丽的大地”中的“大地”改为“土地”,“指点着前进的方向”中的“指点着”改为“指引着”,“太阳升起 万丈光芒”改为“东方太阳 正在升起”。就这样,在王莘写出《歌唱祖国》一年之际,这首歌曲登上了巅峰:1951年9月12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在全国广泛传唱《歌唱祖国》;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学唱两首新歌《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同时刊发了《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的歌词与曲谱。为方便全国人民学唱,孙慎特意撰写了《国庆节唱的两首歌曲的唱法》,说到《歌唱祖国》时,他称其“曲调流畅、嘹亮,是宣扬爱国精神的歌曲中较好的一首”。与此同时,中央乐团迅速录制了《歌唱祖国》大合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循环播放……就这样,短短月余,《歌唱祖国》传遍大江南北,唱遍长城内外。

更让王莘没有想到的是,《歌唱祖国》还获得了毛泽东主席的好评。1951年10月2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毛主席经人介绍得知王莘是《歌唱祖国》的作者,当场夸赞说:“这首歌好!”接着,他送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给王莘。王莘捧着书,恳请毛主席签名。毛主席欣然应允,并问王莘签在哪里合适。王莘太激动了,一时间竟没答上话。毛主席笑了,一边拿笔一边说道:“签在第一页容易弄丢,就签第二页吧!”然后翻到第二页,挥笔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这本《毛泽东选集》,王莘视若珍宝,一直悉心收藏,很少拿出来示人。后来,无锡荡口王莘纪念馆落成,这本“毛选”成了镇馆之宝。

成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在《歌唱祖国》风行之时,有两件事令王莘感动万分。

一次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当时,王莘跟随中国文联组织的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在前线战壕里,有一个连的战士集体要求听《歌唱祖国》。王莘就地组队,和几位慰问团成员现场排练歌曲,唱给战士们听。谁知,听着听着,战士们深受触动,纷纷要求学唱《歌唱祖国》。于是,在异国他乡,王莘先讲词曲,再教唱法,指挥着一个连的战士唱了一遍又一遍,直唱得人人热泪盈眶。很快,《歌唱祖国》就在志愿军战士中传开了,成为他们艰苦战斗时有力的精神支柱。

又一次,周恩来总理到天津同各界群众共度节日。其间,有人提议唱首歌助兴。周总理笑着问道:“王莘来了没有?叫他指挥大家唱《歌唱祖国》!”王莘赶紧挤出人群,跑上前去,众人则迅速围站在周总理身边。在王莘的指挥下,《歌唱祖国》铿锵唱起。王莘发现,周总理唱得非常熟练,一字不错,一字不漏,而且越唱越洪亮,越唱越有力量,甚至还能适时改变音色、强弱和节奏,展现不同的情感,这令他既惊讶又敬佩。

更令王莘感到欣慰的是,《歌唱祖国》一直在传唱,可谓陪伴并见证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路成长、发展、壮大:1957年10月1日,共和国诞生八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首都五十万人民群众在激扬的《歌唱祖国》乐曲声中开始国庆大游行。此后每逢国庆庆典,天安门广场都会响起《歌唱祖国》的旋律。1980年,《歌唱祖国》被选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新闻联播》前身)节目的开场曲,每天通过电波响彻神州大地。1991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由六十名军乐队队员集体行进演奏《歌唱祖国》乐曲,《歌唱祖国》成为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序曲。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全国各地群众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多国的华侨华人、留学生举行庆祝集会,五大洲共同唱响《歌唱祖国》。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歌唱祖国》随航天员杨利伟飞上了太空。

2007年10月1日凌晨2时30分,王莘坐着轮椅,由妻子王惠芬推着来到天安门广场,他很想在祖国生日当天再次看到五星红旗升起、飘扬。此时王莘已年近九十,与轮椅为伴,国旗护卫队战士知道后,整齐地向他致以崇高的军礼。十四天后,王莘驾鹤西去。

王莘走了,他创作的《歌唱祖国》继续传唱: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四天后,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向地球发来《歌唱祖国》的歌声。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歌唱祖国》经中国小女孩儿林妙可、杨沛宜演唱,通过电视信号传向了全世界。2019年6月,《歌唱祖国》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十万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全场高唱《歌唱祖国》,激昂的歌声响彻天安门广场。

正如王莘说过的那样:“时代的步伐是节奏,祖国的脉搏是音符,人民的心声是旋律。”王莘始终坚信,这首作品就算不是被他写出,也会被其他作曲家创作出来。因为一首好作品,并不是仅仅表现作者个人的思想,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就像《歌唱祖国》,它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豪迈之情。

经过七十余载岁月的洗礼和时光的沉淀,《歌唱祖国》传遍神州大地,成为老百姓热情赞誉的“中国的第二国歌”。它的每个音符、每句歌词都已深深融入新中国历史演进的脉络,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家国记忆中。

“我要继续为祖国歌唱”

事实上,王莘之所以能创作出《歌唱祖国》这样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爱”,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

1959年,王莘被任命为天津市歌舞剧院院长。1963年,海河流域下了一场连续七天的特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为了保护桥梁、铁路,许多人加入抗洪抢险的队伍。四十五岁的王莘也自愿加入其中,创作《抗洪之歌》,为同志们鼓劲。多年来,王莘坚持深入工厂、矿山、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体验、劳动,感受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陆续创作歌曲《只因为立功喜报到了家》《饲养员之歌》《祖国颂歌》《奔向幸福前景》、歌剧《王杰赞歌》《煤店新工人》等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些歌曲充满强烈浓重的时代气息,反映出新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实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追求。

1982年,王莘患脑血栓,右半边身体完全不能动弹,语言能力也退步了很多。尽管如此,他依然用断断续续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要继续为祖国歌唱!”在老伴的帮助下,王莘用尚能活动的左手在画板上写音符、节奏和小节,然后由老伴“还原”到纸上,再反复推敲打磨,丝毫未因病魔而丧失创作的热情和勇气。为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创作了《真理的旗帜》;十六大召开时,他创作了《党啊,我们离不开你》《信仰》等热情洋溢的歌曲;他患病后创作的《摘星星》《每人伸出一只手,推着地球朝前走》等歌曲更是多次获奖。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莘和妻子王惠芬走访了全国许多地方。他们发现,一些青少年因为家境贫困走上了歧途,这让他们感触很深,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担忧。当时,流行歌曲盛行,这本不是坏事,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却开始污染青少年的心灵。王莘认为,孩子们得不到本应该属于他们的作品,自然会受到成人作品的影响。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好的青少年作品急需出现。回到家中,王莘夫妇决定用不多的积蓄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在各方帮助之下,王莘歌曲奖励基金会成立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适合青少年的作品。一时间,十二万首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从全国集中到基金会,其中很多作品是孩子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最终,王莘与一些音乐家、作家同行选出了一百多首作品,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2002年,当王莘得知曲阳、阜平等县有很多山里娃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放弃大学梦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从此,王莘又赋予了基金会新的内涵:帮助太行山区的贫困孩子上大学。王惠芬用轮椅推着王莘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王莘还亲临曲阳等地监督每份爱心款的发放,确保捐赠的图书和磁带送到孩子们手中。至2007年王莘去世,他和他的基金会已帮助数百名贫困山区的孩子圆了大学梦。

王莘曾说:“我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我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遥望未来,《歌唱祖国》必将继续以其深厚的情感、极富感召力的旋律,陪伴中国人民阔步前行。而这位一生歌唱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作曲家的名字,也将随着他的作品而永远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