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薪火永燃

2024-10-08 00:00:00周毓涵
美文 2024年20期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题记

陡峭峰巅,绿荫掩映的香山别墅隐匿其间,表面幽静却暗藏惊悚——“棺材”之谜。三面环山,阴冷潮湿,别墅内实为监狱,牢房密布,死寂压抑。审讯室内,昏暗与刑具交织成恐惧之网。然而,就是在这绝望深渊,红岩精神如薪火燎原,照亮了山城人民的英勇与不屈。

一、黑暗·血与火的淬炼

白公馆与渣滓洞,书中并称为“活棺材”。囚禁之地阴暗潮湿,囚禁之室狭隘简陋。内是草垛为床,人满为患,外有囚笼之地,森严壁垒。囚犯频遭酷刑,惨叫连连,食物腐败,水源稀缺,更有特务潜伏其间。

直至读完此书,方知史书上“严刑拷打”四字所承载的沉重。

作为重庆人,阅后我深感痛心却又自豪无比。痛心于革命先烈们所承受的严刑拷打与无尽苦难,自豪于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坚韧不拔的红岩精神!白公馆与渣滓洞,不仅是历史的伤疤,更是我们重庆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它们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二、星火·磨不灭的信仰

在《红岩》里,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英勇群像。他们不仅是革命斗士,更是重庆精神的化身——耿直、热情!面对白色恐怖,他们毫不退缩,以不屈不挠的韧性捍卫信仰。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信仰如星辰般璀璨,照亮彼此的心田。

这些山城的星火,穿梭于危机四伏的街巷,即便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也毅然执行着最艰巨的任务。他们之间的战友情深似海,面对敌人,他们是最坚硬的盾牌;面对战友,他们是最温暖的依靠。

江姐的坚贞不屈,成岗的忠诚无畏,齐晓轩的英勇牺牲,每一个故事都是对红岩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信仰能够超越肉体的痛苦,支撑人在绝望中寻找到希望的光芒。

当地下的烈火与敌人的残暴相遇,这些共产党员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可逾越的防线。他们的牺牲,如同璀璨的烟火,在黑暗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点燃了山城人民心中的革命之火。

正是这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汇聚成了照亮后世的熊熊烈焰。红岩精神,如同不灭的星辰,永远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求真理与光明!

三、传承·新时代的红岩精神

先辈点燃的燎原之火,已深深镌刻在我们山城儿女的心田,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灯塔。

重庆一中拥有光荣的“四·二一”革命传统,作为一名一中学子,每当我回望历史,“四·二一”精神的坚定与歌乐山七位师生的英勇,总让人心生敬仰。每次踏上渣滓洞、白公馆的土地,那份对先烈的缅怀与对历史的愤慨,更是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作为山城的一分子,我深知红岩精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忆,它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热爱祖国、勇于奋斗、严守纪律的集中体现。这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日常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时代重任。广大青年应该携起手来,以红岩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锤炼品德,为山城重庆乃至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我们应共同守护这份用生命点燃的薪火,让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远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回首《红岩》,更加坚信: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黎明终将到来!红岩精神,薪火永燃!

教师点评

这篇读后感深刻而感人。小作者以饱满的情感和清晰的逻辑,将《红岩》一书的精髓与自身感悟紧密结合,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红岩精神的崇高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作为重庆人,对红岩精神有着更为深厚的情感认同。他不仅为先烈们的牺牲感到痛心,更为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到自豪。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篇读后感是一篇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语言生动的佳作。文章不仅展现了小作者对《红岩》一书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其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庆一中 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