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苏轼: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

2024-10-08 00:00:00王僡蘐
美文 2024年20期

提起苏轼,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那豪放洒脱的诗篇,或是他那行云流水般的书法。等等,有没有忘掉什么呢?比如那道色泽鲜亮、味道诱人、口感软糯的名菜东坡肉。其实,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腿、东坡饼……据说有整整66道菜和苏轼有关,恨不得能组成一个“东坡菜系”。

是啊!虽然少被人讨论,苏轼这位冠绝古今的大文豪,还有着一个有趣的身份——北宋著名美食家。

苏轼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1056年,首次出川赴汴京参加科举考试,翌年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误会而屈居第二。1061年,苏轼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他的京官没做多久,一生经历三次被贬、多次调任。对于官员苏轼来说,这自然是不幸的。不过,这些经历也让文学家与美食家苏轼得以“公费”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据记载,苏轼曾在凤翔府(今陕西省宝鸡市)、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汝州(位于河南省)、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开封、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扬州、定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等地任职。在那个出行靠车马与河运的年代,他比大部分现代人见识过的祖国壮美河山还要多。

作为一名资深老饕,苏轼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且总是以极大热情发掘当地的地方特色美食。比如,在杭州时,苏轼热衷于吃当地的特产白芡和乌菱。乌菱和白芡是水生植物的果实,在杭州西湖到处都是,价格便宜,味道鲜美。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中的第三首写道:“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可见他对这两种便宜又好吃的当地特产食物的钟爱。

在徐州、常州为官时,苏轼爱上了当地盛产的蒌蒿、芦芽以及大名鼎鼎的河豚。为此,苏轼著诗有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之一)蒌蒿、芦芽到现在仍是江南地区人们喜食的春菜,一口下去,满嘴清香。河豚的美味则不用多说。苏轼实在是一位爱吃、懂吃之人。

到了黄州工作时,苏轼仍然热心地发掘当地特产食材。这次他盯上了猪肉,还给后世留下了一篇夸黄州猪肉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有句话可能让人费解:“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没错,和现在不同,宋代时猪肉价格确实很便宜。当时的达官贵人爱吃羊肉。在北宋初期,一头羊的价格约为5贯(5000文钱),是一头猪的5倍。

苏轼在《猪肉颂》里打趣地说,有钱人不肯吃猪肉,愿意吃猪肉的穷人则不知道怎么烹饪猪肉才能好吃。苏轼对如何料理猪肉乃是深有研究,好吃的重点在于文火慢炖:“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如果有下厨经验的人一定会明白,苏轼所写的方法正是做红烧肉、炖排骨等菜肴时美味的秘诀。

和在杭州、徐州等地时的境遇不同,苏轼在黄州热衷吃当地的猪肉,理由除了他“发掘当地食材美味”的爱好之外,更多是因为他真的手中拮据,买不起昂贵的羊肉。今时不同往日,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来的。

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苏轼曾颇为苦涩地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自知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很难实现了。如果可以在官场一展宏图,苏轼大概也不会把这么多精力都放在“为口忙”,钻研美食上。人的精力总要有承载的地方,人生也总要有个获得意义的出口。对于豁达的苏轼而言,“搞事业”的路被堵住了,并不影响他钻研美食,享受生活。

仕途不顺后,苏轼记录美食的文字比以前更多。文字中再少有当初于江南享用的河豚那般名贵的食材,写的大多是猪肉、野菜、芋头、生蚝等当时的平民食物。但是,苏轼的文字里对美食的热情始终如一,对食物的美味也描绘得还是那么诱人,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咽口水。

比方苏轼被贬到惠州时写的惠州的荔枝。惠州是荔枝的产地,苏轼来了那是万万不会错过。他写诗赞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做岭南人。这句诗未对荔枝的具体味道描绘一字,却成为写荔枝美味的万古名篇。

再比如苏轼笔下的惠州土芋。苏轼在《记惠州土芋》一文中说当地人不懂怎么料理土芋:“今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大意是说惠州人料理土芋都直接带皮水煮,没什么味道。在文中,苏轼给出了他自己研究出的做法:“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饥。”苏轼写的这种炭火烤芋头,想想就比单纯的水煮好吃很多。

苏轼在惠州时还对中华美食做了个大贡献,他研究出了我们现在也常吃的一道菜:羊蝎子(羊脊骨)。前面提到过,羊肉在宋朝很贵,苏轼被贬后吃不起羊肉。不过,羊脊骨没什么肉,属于没人要的边角料。苏轼把这些没人要的骨头拿过来煮熟,把肉剔出来,用酒浸泡,再撒上盐巴放在炭火上烤制。

这道菜好吃到什么程度呢?苏轼得意地给弟弟写家书,专门讲怎么烹饪羊蝎子,并评论称:“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苏轼称,羊蝎子的肉就像螃蟹蟹钳里的蟹肉一样美味。苏轼还打趣自己的弟弟,说他每天吃肉,根本不啃骨头,哪里品尝过这等美味佳肴。

苏轼人生中被贬过多次,其中三次诗人最为“看重”。第一次被贬到黄州,第二次被贬到惠州,最后一次则被贬到了偏远的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这里也是苏轼为官的最后一站。宋朝时,海南是一个偏远荒凉之地。苏轼去了海南,饿了很长时间肚子。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答程儒书》)“食无肉”让苏轼格外痛苦,特地放到第一句强调,倒很是符合他嗜吃如命的性子。

其实不仅仅是没有肉,海南那时候连米都没有。苏轼在《纵笔三首》中又写道:“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说海南的米就像珍珠一样昂贵,自己已经半个月没填饱肚子了。怎个惨字了得!

但是,别忘了,他可是能够根据当地食材研发料理的美食家苏东坡啊!海南也有自己近乎泛滥的特色食材——海鲜。一天,有人给苏轼带了一些生蚝。苏轼“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他把生蚝肉和酒一起煮熟,尝了一下。这一尝真是不得了: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苏轼感叹自己吃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美味,实在是太美妙了。他一改往日的苦闷,和儿子说:“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他告诫儿子,千万别和别人说生蚝有多好吃,他怕北方的小人们听闻,纷纷求着被贬海南,来和他抢这美味的生蚝。

这番话当然玩笑成分居多,苏轼在开这个玩笑时内心一定像孩童一样快乐。在那个毫无政治前途的蛮荒甚至死亡之地,六十多岁的苏轼因为尝到了美味的生蚝,沉浸在纯粹的快乐中。当我们想象那个场景,很难不被苏轼那满溢着生命力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我们心目中的苏轼是一位大文豪,但是真的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时,这位老人其实是一个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的失败者。他的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起步高光,接着就一条线跌到谷底。他已年迈,再无翻盘重来的机会。食不果腹,在这荒蛮之地等死。

在这样的境地下,他没有绝望,他没有愤懑,他没有不甘。他吃到了久违的美味,于是开开心心地写信给自己的孩子炫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人一定在自己活过的每一刻,都是如此地热爱着自己的生活,如此真诚而热烈地活着。

这或许就是历经近千年,我们始终无法遗忘他,如此多的人跨越时光爱上这位文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