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当前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来看,高校进行了工学一体、产教融合、“双能+双证”的多种育人模式探索。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刻变革,智慧物流时代给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全新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由之路。研究提出了“一中心、两融合、三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发挥课程思政、数智技术和实践平台的多维提升作用,全面改革拔尖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理论智慧。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专创融合;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0;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8.035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is both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inal results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pective of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universities have explored a variety of education modes, such as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dual-ability and dual-certificate model. However, with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ra of smart logistics has put forward som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one center, two integration and three promotion", advocates student-centeredness,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s the promotion function of political elements education,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practical platform and comprehensively reforms the training mod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logistics talents. By doing so, the paper will contribute theoretical wisdom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student-centeredness;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ogistics major; course teaching mode
0 引 言
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重塑了全球的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实现了突破式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决胜未来的关键。国家提出了科技、教育和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科技人才质量,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实现现代化强国战略打造核心驱动力。高等院校一直是产生知识、引领创新以及创造文明的主力军,肩负着为国育才、服务社会的重任。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国家的长久之计,也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物流产业与信息化变革紧密联系,在新时代中物流相关工作呈现出系统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特征,亟需结合时代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有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比如,陈翠翠等(2023)立足跨境电商物流领域,提出深化工学一体、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理念[1];赵林度(2021)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打造“应用理论、强化能力”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以及“验证理论、升华理论”的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倡导“四位一体”和“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2];邢赛鹏等(2015)为应用型本科提出全新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即“双能+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由此可见,如何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命题。相关研究虽然给出了一些启示,但大多关注物流人才的应用型专业能力培养,忽视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物流行业提出的全新挑战,也未能解答物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本研究立足信息化时代特征,结合理论和实践要求,创新提出“一中心、两融合、三提升”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首先阐明“一中心、两融合、三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机理,同时结合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一中心、两融合、三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培养路径,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1 “一中心、两融合、三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机理及存在问题
钟秉林等(2024)在梳理国内14座“双一流”高校的高端拔尖人才培养实践后,总结了三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分别是“大师领衔”型育人模式;“书院型”育人模式;“平台依托型”育人模式[4]。这三种模式在本科生的通识性培养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物流专业特征和时代特征,吸纳已有育人模式的优点,打造针对物流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1.1 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起源于构建主义学习观,它基于这样一种基本假定,即所有个体本身具有一种自我指导的倾向和能力,既令自己满意又能实现社会价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机械地吸收信息来获得知识,而是主动将信息与自己的先前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理解并构建具有价值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够带来一个宽松、包容和创新的育人氛围,有利于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发展,帮助创新思维的迸发和涌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将教育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显示出诸多优势,在物流管理教学实践环节仍存在两方面的偏差。其一,物流管理的理论课程教学的落脚点大部分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组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时,大多基于“教材有什么”“我可以教什么”,尚未深入到考虑“学生对什么感兴趣”“该部分理论想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其二,在物流管理实践课程中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但教师却出现了缺位问题。比如“物流系统应用实训”课程中的仿真模拟实训完全由学生自由探索,失去了老师的理论指导,降低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效果。
1.2 两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传统的物流教育在追赶技术迭代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不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专创融合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力图培育兼具多维专业知识和通用能力、能够解决市场痛点问题的创新创业人才,深入推进战略性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任务。专创融合既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数智技术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时代需要。专业教育是针对物流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市场问题进行的专门化行业教育,力图通过基本理论规律的教授提升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解决市场问题的教育,力图通过总结机会开发、商业模式制定的规律传递知识。物流专业中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传递的是两种互补的知识结构,融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解决物流行业痛点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尽管专创融合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各大高校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开展专创融合教育,但物流专业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仍存在“两张皮”问题。首先,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存在割离问题,创业课程未能聚焦物流行业的具体问题,教授的知识很难应用到物流问题的解决中,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创业想法。其次,高等院校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对专创融合程度的考核。考核制度是关键的指挥棒,当前考核体系仅关注对教学合规性进行检查,分别考察物流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的教学情况,尚未针对物流专业内的专创融合情况确定考察指标。
1.3 三提升:课程思政、数智技术和实践平台多维发力提升
1.3.1 提升课程思政对物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引领作用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物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回答三个根本性的方向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大学属于个体“拔节育穗”的快速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可塑性,主要受学校价值观教育和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个发展的窗口期,利用一些有利于德智体美劳的因素,将其融入到物流管理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滋润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符合党和国家需求。
尽管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助手,是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正确、充分地采用本土化的案例,挖掘隐含的思政元素,无法导入法治、诚信、爱国主义等理念。此外,在思政元素挖掘中还存在目标不清晰、思政元素挖掘不科学,导致思政内容游离在物流专业知识体系之上。其次,思政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在课程教学中,思政课程往往被放在课程导入阶段或课堂小结阶段,形成了一种时空固化。这种固化或伤害思政元素的鲜活性,使其难以发挥其本身承载的道德教育价值。
1.3.2 提升数智技术对物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驱动作用
物流理念经历过三次变革。第一次是信息技术发展链接了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物流工作;第二次是信息一体化技术成熟,仓储运输等环节的信息能够互通互联,形成了系统运作的现代物流概念;第三次是数智技术发展,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将物流管理推动到整个供应链管理阶段。因此,信息技术发展是推动物流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培养的物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发挥数智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
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很难满足数智时代的要求,在培养物流人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高校尚未树立以培养物流专业数字能力为导向的育人理念。高校未能深刻把握数智技术变革对物流行业规范、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物流产业组织模式的重构作用,尚不清楚在数智时代中应该培养物流人才的哪些能力。另一方面,数智技能培养未能和物流专业能力相结合。数智化技术以学科交叉、场景融合为特征,需要将数字科学相关能力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交叉通融的教学理念。
1.3.3 提升实践平台对物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支撑作用
实践平台是学生接触物流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场合。教育部一直注重实践平台建设,不仅通过产教合作项目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参加实训,而且着力开发相关模拟仿真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对产业结构的理解。实践平台提供了包含货物运输、工业物流、多式联运、数字冷链等的多维物流管理场景,考察学生关于智能装箱、路径优化、无人值守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尽管了解到实践平台训练对理论学习的补充作用,但在现实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模拟仿真实训平台价格高昂,很多高校难以承担这部分支出。随着数智化技术的革命,实训平台需要基于云技术搭建多场景的实训开放平台,并注入一些脱敏的真实案例数据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但是,这种集成了数字仓库、智慧物流、网络货运等多功能的实训平台往往价格比较高昂,很多高校因为经费不足转而购买一些功能传统的便宜软件和平台。另一方面,在实训平台上的教学过于注重实践技巧,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的碰撞环节。很多高校在实训课上过分偏重学生的操作结果,没能好好利用实践场景考察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未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2 “一中心、两融合、三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教学理念修正、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师资力量培育、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需要以高校为主体、动员产业力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据此,本文将一一阐述“一中心、两融合、三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
2.1 创新教学方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一方面,塑造工程式教学模式,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为中心,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开展教学方式转型计划,将物流专业课堂视为理论-实践问题碰撞和讨论区,撬动教学方式变革,创设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环境。重构以团队合作、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课堂,坚持理论教学中的物流工程问题、物流实践场景,实现从程式化的、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授课模式转向促进师生双边合作交流的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重构课堂教学方法,融合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模式,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设备,打造虚拟-现实融合的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学生课前预备资料—课上研讨交流—课后反思辅导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流程。利用大学生慕课资源、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其的教学主体性。
2.2 汇聚多方主体力量,推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一方面,积极与产业力量合作,建立物流项目驱动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物流产业项目是理论和技术的集成,是深化理论认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场域,融入产业项目的教学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在教学模式中引入产业教育环节,针对产业问题进行探索式和创新式思考可以实质性地推动专创融合。因此,高校应以理论教育为基础,融入物流实践项目,打通教学活动、产业活动和创业活动之间的壁垒,打破专创融合方面的课程体系分裂问题,形成全新的虚实结合的物流专业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延伸评价环节,开展基于多主体的专创融合评价体系。基于过程视角考察专创融合教育成果,不仅关注高校的培养结果,也将评价活动延伸到产业、政府等主体,围绕主体特征和责任范围设置评价指标,形成围绕专创融合链条的全主体、全过程评价。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评价结果应用于专创融合基地评价中,根据评价结果的等次对产业基地进行评级划分,最终针对不同等级的产业基地分类分级管理。
2.3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强化物流专业中思政元素的开发与应用
一方面,围绕“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建立物流专业课程的思政材料库。学校应当重视物流专业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开发和提炼,围绕思政教育目标重新编写符合时代主题的系列马工程教材库,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企业案例。校方应该在思政教学资料的储存和更新方面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提供必要的服务器、软件或书籍出版资源,为开发物流专业思政元素提供基本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将思政元素应用到物流专业教学中,明晰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主动开展思政类教学改革,保证思政元素能够应用到人才培养中。学校可以开展各类教学比赛,鼓励教师更新教学课件、开展思政类专业课程授课、建设物流专业网络课程来参加教学比赛,通过奖励机制提升教师主动将思政元素应用到课堂中的积极性。
2.4 开展工程化教育,适应智慧物流时代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
为解决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物流实践发展阶段问题,需要针对物流专业学生开展工程化教育。一方面,强化师资力量,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对教学型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学型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物流项目实践。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奖励评优SfKlvKVvxQwf2zLy5hJm6Q==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实践能力。重视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柔聘有物流技术管理经验的人才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聘请行业顾问开展定期讲座,使学生了解智慧物流时代行业的发展动向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完善工程化教育的教学体系。现有的物流专业教育也注意到与产业和实践的联系,围绕培养目标开展了三个教学模块:通识性理论教育、专业型理论教育、实践型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鼓励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的工程化程度,设置企业生产实习、物流项目开发、物流技术与装备模拟操作以及物流综合实验等教学环节,面向智慧物流时代的真实企业实践和社会需求,基于“做中学”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复合能力。
2.5 立足全生命周期理念,建设物流专业实践平台
一方面,解构物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周期,打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实践平台。研究物流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要素,厘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人才培养的阶段和周期。基于周期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培养目标,设置符合不同阶段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物流专业实践平台,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教育。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在特定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向上或向下传递到其它阶段,形成自我纠正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在物流专业平台上开展“模拟仿真—工程实践—自我创新”的三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通过基础模拟仿真宏观把握行业格局和物流实践,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开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工程实践中学习生产知识和岗位技能,融通理论与实际,培养问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平台上,通过项目研发形成关于行业痛点问题的自主思考,锤炼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递进式工程锻炼。
3 总 结
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和智慧物流的发展,提出了“一中心、两融合、三提升”的物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以学生为重,推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挥课程思政、数智技术和实践平台提升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阐明了该模式下具体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未来的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翠翠,侯瑾.高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148-150.
[2] 赵林度.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18-23.
[3] 邢赛鹏,陈琴弦,陶梅生.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本科“双能+双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5(4):86-90.
[4] 钟秉林,李传宗.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变迁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4(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