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发展。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深刻阐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为人民办实事,深化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以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强化了党的政治路线。
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系统性、综合性与体系性的鲜明特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明根基,从认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深刻地发展了现代政治理论特别是政党理论,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是我们从事思想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强大指南。
人民的主体地位
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何以在近代走向落后挨打?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却没有答案,直到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的解放,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实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国家兴衰、天下兴亡的主要力量是生产力。在生产力中,联合起来的劳动和劳动力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要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改变中国劳动者的命运,以组织起来的劳动者来对抗组织起来的剥夺者,不断破除那些阻碍人民群众力量发挥的体制、机制。
然而,直到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者们依然把中国的屡战屡败,归咎为“人民愚昧落后”,简单抽象地归咎为中国的“大一统专制”比西方“自由共和”制度落后。与“制度决定论”流行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启蒙知识分子”更由批判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走向批判中国的“国民性”,进而批判中国价值观落后、文化落后,乃至“人种”低劣。从体制的批判到文明、文化批判,再到人的批判,“先进制度”与“落后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是不可破解的难题,至今中国学术界的一些同仁依然以西方优越论、中国人民“低劣论”来解释中国之命运,这种从根本上否定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历史叙事,依然还有市场。
形式主义的“制度决定论”颠倒了“现代化”的逻辑,否定了人民在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它认为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于是,世界近代史从生产力发展以及先进生产方式的变革史,被改写成了“民主化”史、“政党政治”史、“普选”史。正是以这种颠倒的“现代观”,20世纪初中国皇权崩溃后,一夜间中国冒出了“议会”和数以百计的“政党”,甚至还与欧洲同时推出了普选和妇女参政规定,时称“文明开化早”。但是,因为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接种了西式的“共和”和“民主”之后,接踵而来的却是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
其实,中国的制度问题并不是形式上表现出的落后,而是政治主体松散软弱,乃至政治主体缺位。缺乏一个真正的、强有力的政治主体,即使从制度本身来说,“先进-落后”是过于抽象的非本质问题,相对来说,政治主体的强与弱,才是一个更为实质的问题。
近代历史上的所谓“大国崛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照: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显然与新兴资产阶级取消封建利益、强化“国家专制”有关。而更早的英国和法国的崛起,也与资产阶级通过各种暴力手段,取消封建特权,强化中央集权有关。
其实,称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目标在于增加国家能力、扩大中央集权,就预示着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分权和地方势力。自宋代以来,中国封建制度的主体——官僚士大夫阶级就是以地主阶级为根基的,中央官僚制度与地方的绅士地主制度互相补充,“寓封建于郡县之中”,与日本和西方国家比较,传统中国的中央政府从地方的财政汲取能力相当软弱,而地主绅士制度极为强大。尽管中国自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以来就建立了郡县制度,但这种制度基础,依然为地方的豪族门阀-地主乡绅势力。广大人民群众则承受着皇权与官僚地主双重的压迫。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比较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生活实际之后,改变了看法,认为中国的落后并非源于简单的“专制”,而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的主体——士大夫官僚阶级的软弱无能,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演化成为半封建的“一盘散沙”,人民大众缺乏民族认同和大团结。于是,他开出了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的三民主义药方,他声称,民生主义就是节制资本,就是社会主义。而民族主义是一条扁担,一头挑着民生,另一头挑着民权。他还提出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式完成“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革命任务的策略,称“民权”而非“民主”,认识到革命的关键在于人民的主体地位,而非民主的制度形式。他用词是准确的,但他所理解的人民的主体是资产阶级,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极为弱小,它不但与传统的官僚地主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更不能摆脱对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的依赖与依附。孙中山先生对于人民的主体性的认识,依然受到了时代和历史的限制。
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所依靠的主体是什么?共产党的革命与国民党的革命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革命?毛泽东说,我们的革命,是代表着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受苦人的普遍利益的,我们要的是人民的集权。1925年,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里,他把国民党和资产阶级革命称为“发财的革命”,而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称为“救苦的革命”。1925年,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指出: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历史、时代和世界之问的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①
“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一以贯之。
把占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作为政治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的初心与宗旨。
当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达到新高度,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入考察湖南的农民运动,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他的结论与简单的阶级两分论很不同: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代表的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受苦人的普遍利益、根本利益,我们的革命是救苦的革命。在这场代表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群众的空前的大革命中,毛泽东开辟了独立自主的中国革命道路,不断使马列主义中国化。最终,以《论联合政府》的诞生为标志,毛泽东同志清晰、准确地定义了什么是中国人民——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的统一战线。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他们是人民的主体。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把人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团结、组织群众的基本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中国遭遇的百年耻辱并非文明和愚昧之争,首先是社会组织之争,成败系于中华土地上占人口90%以上的自由散漫的农民能否组织起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使中国在国家间的激烈生存竞争中不被“开除球籍”。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伟业,就是团结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小农组织起来。毛泽东同志说,全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胜利的保证。在党的建设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全党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其中一个就是“要团结,不要分裂”。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政党的第一个鲜明特征。
在百年耻辱中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和组织广大人民奋起斗争,在20世纪中叶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目的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永远奋斗。
中国的革命是人民的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组织起来。要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党就必须以群众路线、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应竞争型选举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前提就是人民上下同心、团结一致,让古老的文明有机共同体重新焕发活力,这是根本的力量。“一切为了人民”的核心是“一切依靠人民”。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使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从长期的小农经济,迈入社会化大生产,进而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的社会服务,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党-人民-制度的关系更加明确。从这里出发,我们走向了新中国,建立了党-人民-政府的三位一体,《论联合政府》揭示了中国革命的逻辑,实现了中国革命史的“合题”。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发展生产力;依靠组织起来的劳动人民,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步,自从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觉悟,中国的面貌、中国的前途就焕然一新了。
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的认识论而有经久魅力,更以其两大内容而经久5GjNayY+HgNqv01/I4FHalV3d8aLOHvHfeo4JlUKfGA=不衰。这两大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①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②
中国共产党因为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所以有活力、有生命力。实事求是,其出发点是“实事”,而不是从任何抽象的教条出发,这是我们党的法宝,什么是“实事”?就是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是关乎千家万户老百姓安身立命的事,这进一步要求我们以百姓的小事为国家大事,以基层为工作导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则进一步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还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① 1981年,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精准地概括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指出,改革开放,要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开放的旁观者、被动参与者,乃至“弱势群体”。
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把党的群众路线深化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三十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了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 ②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 ③
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
党为人民服务,首先就是为人民办实事,是组织基层人民群众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人民服务、办实事,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中国人美好生活的第一个前提是安定与团结,人民就是团结的象征。习近平同志指出:“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①
中国历史上把强大合力称为“大一统”。我们的“大一统”立足于“小一统”,因为国的基础就是家,为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所用,为育小养老、扶老携幼、扶危济困,大家过好日子,这就是实事。从小家到家族、从家族到大家、从大家到国家,家国一体,为的是过世俗的“好日子”,让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从实事里面去求是。
作为同心圆现代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现世中华大家庭的小康,它天然是社会主义的。这个目标不是说现世永远不完善,只有来生、天国才完善,而是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做实事来完善现世。
第二层,从问题出发,聚焦人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解决人民在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是问题导向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工作的举措上,必须立足这样几个标准: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他指出,这主要是“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②
共产党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关注的是群众的生活,应该解决的是群众的生活问题,共产党是组织者,但首先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是群众生活问题的解决者。
早在苏区时代,毛泽东同志就这样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③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应该从群众的生活出发,从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出发。毛泽东同志说,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9AlEMPf4QxesAYyy4sZffCZhuwyfBXaQ3uPa5nB4sVc=,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光荣的旗帜。
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编辑 季节)
①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32-233页。
①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
②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①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② 习近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突出重点》(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 511-512页。
③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6-7页。
④ 《深入学习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94页。
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② 习近平2018年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2018年2月10日-13日),《人民日报》2018年2月。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32页,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