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竹笛演奏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24-10-03 00:00刘佳欣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渗透各个学科的教学。文章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探究当前高校竹笛演奏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通过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方法:文章通过梳理相关理论思想,阐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意识形态、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三个方面分析竹笛演奏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结果:构建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开展专题教学等措施,能够有效推进竹笛演奏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使其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结论:课程思政视域下,竹笛演奏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学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专业教学勇于探索创新,紧密结合实际,让专业技能与思政内容同向同行,从而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竹笛演奏人才,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民族音乐。

关键词:课程思政;竹笛演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32.1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3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竹笛演奏专业不仅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实践,竹笛演奏课程也需与时俱进,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教学队伍水平、创新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框架,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使竹笛演奏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1 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理论

1.1 春秋儒家“乐教”思想

儒家“乐教”思想源于孔子,其是在西周礼乐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社会状况总结而来的。《孝经·广要道》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认为改善社会的风气,转化旧习传统,没有比音乐教化更好的形式,主张礼制是教化人民,使君主安心的最好方式,阐明了礼、乐在兴国安邦、改善社会风气、教化子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人格的最终完善离不开乐,音乐能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儒家“乐教”思想的本质,即强调音乐能够提升人的审美、思想境界,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能够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1.2 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是在吸收过往文艺历史、思想,结合当下文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强调了文艺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2]。“文艺育德”思想主要受到19世纪欧美文艺思潮的影响,虽然没有专门的文章、作品进行论述,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作品、作家和文艺现象的评论中多有阐释。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重要价值,文艺作品可以作为赞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载体,引导人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将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通过文艺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达个人情感,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文艺育德”思想能够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具有德育功能,为党的文艺工作的开展、艺术作品和文艺教育事业的探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3 新形势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落实好的根本任务,强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要注重品德塑造和能力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3]。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是高校课程思政的基石。音乐课程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性,具备强大的美育功能。

2 目前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思政意识淡薄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传播知识与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肩负着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实现育人目标的主体责任。但针对高校音乐教育竹笛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不清楚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凸显音乐课程属性特点,传递道德思想,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专业技能传授与音乐理论研究,而忽视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反映出许多专业教师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不清晰,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核心要求的理解比较片面。因此,加快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2.2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与高校竹笛专业教师和学生交流访谈发现,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已得到广泛传播,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模式因循守旧,传统落后。当前,不少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教学重心偏向竹笛演奏技巧的掌握和乐曲的学习,对于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内容,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还有欠缺。

二是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课程思政理念虽已广泛普及,但仍存在教学内容割裂、竹笛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不自然的现象。同时,教学内容单一,注重竹笛演奏技法的传授,忽视了竹笛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层面的内容,学生缺乏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无法激发内在动力。

2.3 教材内容不够完善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工具,能够全面系统地展现学科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收集整理目前高校竹笛演奏专业教材后发现,竹笛演奏专业的教材内容以演奏技法、练习曲和音乐作品为主,缺乏深度与广度,乐曲作品多根据时代或风格流派来划分,缺少思政主题乐曲作品的汇总,未深入挖掘现有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导致专业学习与思政学习脱节。并且,现有的教材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竹笛演奏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使教材在介绍理论、技能的同时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课程思政视域下竹笛演奏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3.1 构建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担负着传递知识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德才兼备是新形势下音乐专业教师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深化“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德”是指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圣洁的师德师风。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德立身,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品德修养的楷模。“才”则是指精湛的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教学能力。要想构建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师德师风。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育专业教师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训,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使教师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引导教师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思政教育融入音乐专业课程的有效方法。建立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二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竹笛演奏是一门技艺与文化并重的艺术,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比赛、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综合能力,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三是加强团队交流与协作。要构建“传帮带”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以优秀老教师作为带头人,搭建学术、教学沟通交流平台,协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组建一支素质优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为竹笛演奏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3.2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竹笛演奏课程应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要求,主动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以乐育德”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要将思政教学贯穿竹笛演奏课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了解竹笛的发展历史、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不同乐曲流派风格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认识到竹笛演奏不仅是技艺的展现,还是文化的传承与思想的传递,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涵养其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课前通过问卷调查、角色互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了解演奏方法和乐曲创作背景;课中采用在线视频、虚拟仿真、小组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其对技法和乐曲的深入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课后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微信群等工具,确保学习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延伸思政教育内容。利用好音乐会、下乡支教等实践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技艺的舞台和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办红色专题音乐会,选择演奏蕴含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的曲目,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学生在将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的过程中,能深入了解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和教育现状,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挖掘思政元素,开展专题教学

竹笛的诞生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历经8000余年的发展,流传下来大量的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目前,高校竹笛教学所涉及的教学作品多以时代或风格流派来划分,不利于思政教学的融入和开展。笔者通过梳理竹笛作品,将其分为爱国思乡题材、乐以抒怀题材和锦绣江山题材。

爱国思乡题材的竹笛作品数不胜数,如《小八路勇闯封锁线》《故乡的回忆》《塞外随想》《山村迎亲人》等。《小八路勇闯封锁线》由作曲家陈大可先生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融入了东北民间音乐素材,运用大量的历音、滑音、吐音、剁音等技巧,成功刻画了一个天真的孩童在抗战背景下的蜕变成长,讲述了少年不畏惧敌人的连天炮火,勇闯封锁线送情报的故事,歌颂了少年的英勇机智和爱国情怀。

乐以抒怀题材的竹笛作品被作曲家用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方竹》便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乐曲采用“紧打慢唱”的创作手法,使旋律在保留传统音乐韵味的同时有了独特的新意。创造性地融入“笛喉双音”技巧,将人声、笛声融合形成和声性旋律,用婉转苍劲的乐曲展现竹子“坚、劲、直、节”的特点,表达作曲家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极高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锦绣江山题材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乐曲创作素材,赞美祖国壮丽的风景。以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李协勤先生创作的《美丽的边疆》为例,该曲用小梆笛模仿维吾尔族鹰笛声音,高亢穿云,引人入胜。行板部分抒情悠扬,快板部分采用快速双吐与变换不断的半音相结合,将乐曲推向高潮。全曲音乐在6/8拍和2/4拍的节奏律动与强烈的力度对比中交融并行,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竹笛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应积极主动整理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结合教育发展方向,建立专题教学模块,通过分析竹笛曲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带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价值,通过介绍竹笛演奏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艺术追求。

4 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竹笛演奏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挖掘竹笛演奏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未来,应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改革路径,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良好艺术修养的竹笛演奏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丽娜.中国古代儒家乐教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2010(9):155-157.

[2] 刘晓哲.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育德思想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8(1):146-151.

[3]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