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DP教学理念的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2024-10-03 00:00黄颖于舸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融媒时代对播音主持行业的要求和期待。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传统的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生教育教学区别于本科,更注重对学生多方位、深层次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文章从TDP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点出发,分析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TDP教学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TDP教学理念;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口语传播;研究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迈向教育数字化的新征程。基于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在原有线下线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录制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在保证思政教育贯穿始终的同时,以互动问答、情景教学的形式输出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知识。

1 TDP教学理念概述

1.1 TDP教学理念的定义

TDP教学理念是一种融合理论学习(Theory)、研讨交流(Discuss)和实践应用(Practice)的教学理念。其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实际需求和学习目标为中心,采用科学性、动态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线上线下教育双管齐下,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1.2 TDP教学理念的核心要素

TDP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又注重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研讨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使其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TDP教学理念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项目实践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应用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实践应用这三个核心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

1.3 TDP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区别

刘珣指出,除督促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段晓光提出身体的在场,认为身体是理论的延伸,播音主持教学要提升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充分挖掘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指向[2]。因此,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强调“T-Theory”,即理论学习,设置大量交叉理论知识,涵盖哲学、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多个学科知识,强调学生本位,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素养等。

肖潇指出,播音主持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涉及多元内容,因而只有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科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复合能力[3]。新时期对播音主持专业提出了全新要求,课程教学注重“D-Discuss”,即研讨交流环节,开创圆桌课堂师生对话研讨形式,课后设置探索性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其全面发展的要求。

然而,当前一些传媒类高校开设的播音专业课程教学仍停留在理念创新阶段。罗霄指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围绕现代社会背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基于此,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注重“P-Practice”,即实际应用,线上课程设置互动板块,以解决传统线上教学知识单向输出枯燥无味的问题。

TDP教学理念随时代发展逐渐完善,与传统教学理念的主要区别在于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态性,以及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种教学理念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和趋势,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4 TDP教学理念在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TDP教学理念的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研究对浙江传媒学院2022级和2023级的口语传播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普通话水平测试取得一级乙等以上证书的学生占比高达75.56%(见图1)。

围绕TDP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评价的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杨春梅指出了课程基础化、综合化以及研讨式教学的重要性[5]。基于此,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基础化、综合化、系统化,内容涵盖全面,涉及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等。

2 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2.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当前,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存在教学焦点模糊的问题[6],注重培养学生“能说”,反而忽视了“为什么说”。泛专业化的大环境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课程设置陈旧、缺乏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忽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7]。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传媒人才“重外”而“失内”,过于在意声音传播的穿透力,忽略内容传播的创造性;过于关注声音传播的清晰度,忽视口语传播的思考力。不计实际传播内容需求,只顾展现“播音腔”,偏离口语传播的本质要求[8],背离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即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播音教学理念创新搁浅在诸多不愿意尝试改变的沉默中,形成了“沉默的螺旋”,播音教育与教学理念改革面临阻碍[9]。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调整传媒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

浙江传媒学院为打破固有教学模版,跳出教育理念改革困境,积极开设线上课程,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2013年至2023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生培养经验,设置线上口语传播课程——媒体口语表达基础,力求突破传统教学路径的局限。

2.3 学生学习状况与需求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需求多样化,然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深入了解学生对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的学习状况,本研究对浙江传媒学院2022级和2023级的口语传播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在正式学习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之前,学生对媒体口语表达的兴趣可能因个人喜好和职业规划而异。一些学生对媒体行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动力较强;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普通话水平等级已经达到一级乙等的学生,在学习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的目标中,巩固专业知识项占比最高,达81.58%;普通话水平等级未达一级乙等的学生,巩固专业知识项占比仅为18.42%,这些学生认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辅助普通话测试是该课程的主要功能(见图2)。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眼光,线上教育(E-Learning)板块同样值得投入大量关注。

2.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下,媒体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估标准相对模糊,难以准确衡量学生的表现。这将影响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公平性,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传媒行业不断发展变化,其未来趋势难以预测。因此课程要能够灵活适应行业变化,为学生传授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3 基于TDP教学理念的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重构课程目标与内容

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内容多元,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贯通知识点、拓宽知识面两手抓。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如课程中的“对象感”这一节,为向学生清楚描述对象感,引入新闻传播学的“共同的意义空间”概念,借助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讲述符号意义的交换。对话式的学习研讨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本专业理论,但实际上这样的拓展对教师要求极高,要求教师具备更深厚的知识储备。

3.2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3.2.1 任务型教学法

结合所学内容,TDP教学理念强调任务导向,要求学生拥有研修自主性,以社会需求为参考,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传媒人才。任务型导向的教学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凭借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赋予学生研修自主性。问卷调查显示,在“您认为线上研修的主要优势(可选三项)”一题中,35%的学员选择了“学习方式自主”;32%的学员选择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可自主选择”(见图3)。因此,线上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突破时空限制,赋予学生研修自主性。

教学内容往往基于新媒体环境进行设计,如“对象感”一节的思考题“全媒体传播视域下新闻报道中的人格化传播应该如何进行”,立足全局观,设置全媒体传播视域的思考导向,培养新时代传媒人。

3.2.2 情景模拟法

在教学设计环节,为增强播音主持教学环节的适配性,应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播音主持情景。如“内在语”一节,设置互动环节,在不同情境下讲述“那好像是我的妈妈”一句话故事,给予学生自主创造和发挥的互动空间。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开展教学,情景化的知识输出能够有效规避“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书本教育局限,将实践和理论高效结合,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增强趣味性,形成良性循环互动。

3.2.3 互动式教学法

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伯姆提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而TDP理念强调的正是揭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面纱,创设对话式研讨模式。

相较于传统单向输出模式,对话结构建立于平等的“我—你”关系之上,更有利于学生走出紧绷的被动接受模式,变教师单向灌输为师生共同参与、对话、创造,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重点讲授相结合。

3.3 转变教师角色

中国播音学科奠基人张颂先生提出语感“通悟”,认为“语言通悟是一种通感中的悟性,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较于其他成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高校播音主持教学对“通悟”的理解并不深入,口传心授的学习模式侧面反映了当下播音主持教学缺乏理论提炼的困境。互联网时代,在线上教学中,师生间在空间上终归是分离的,缺乏近距离面对面的情感沟通交流,以及充分、及时、准确、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与情况分析。在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肩负重任,理论性教学传授知识,经验性教学传递习惯,现代化教学应注意二者平衡,强调对知识的触类旁通,抽象凝练更为简洁的理论性知识,推动口语传播学科发展。

3.4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陶行知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古今中外,教育的目的无疑都是育人。教育教学要遵守双边性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一改传统教学的统一性和专断化,开始追求个性化、民主化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会学、能学、善学为本,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2022年新课改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动活动、以学生为本的进一步强调。

教学改革措施五花八门,“先学后教”、“导学案”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各显神通。从课程研制角度来看,是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式中所预设、内隐的学生的主动活动。在课程研制阶段,学生就要作为信息前馈进入课程,贯穿始终,直至课程评价的信息反馈。

4 基于TDP教学理念的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4.1 建设与发展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基于教育对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的双重要求,当前教师队伍既要有具备学科背景的专业导师,又要有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口语传播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双导师制是培养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重要手段。

然而遗憾的是,双导师制在实践中存在遴选与激励机制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缺乏效果评估与监督等众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将业界导师引入课堂,将学界导师挂职媒体一线,促进教师团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度优势。

4.2 完善教学资源与设施

充足的教学资源与设施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一方面,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设施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其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并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社会声誉。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学校缺乏符合TDP理念的教材和配套教辅资源,应根据TDP教学理念对教学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投入资金更新教学设备,增设互动白板、录音设备,建设智慧教室,促进对话式教学的开展,落实教学相长。

4.3 优化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面临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已无法适应这种变革,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优化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多样的学习资源。

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往往受到现有制度的影响,一些陈旧的、不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制度可能阻碍优化工作的推进。尽管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是促进发展的阶梯,但改变这些制度需要克服巨大的惯性。尤其涉及对现有工作流程、权力结构等方面的改变,可能引发一些人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形成变革的阻力。要克服这些阻力,确保优化工作顺利进行,是一个重大挑战。

4.4 提高社会认可度与支持度

在教育领域,口语传播课程往往仅被认为是说话的艺术,靠嘴吃饭的课程对口专业也逐渐圈层化。针对“95后”媒体人的调研结果显示,年轻一代的媒体人仍具有情怀,看重媒体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口碑。为给媒体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需要政策的支持,以提高传媒行业的社会支持度和认可度[10]。

随着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的出现,口语传播的形式和渠道也在不断变化。口语传播课程应与时俱进,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和优化口语传播课程,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11]。

4.5 对未来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展望与建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内外练习教学板块的满意度最低,占91.59%(见图4)。在未来的教学中应优化对课堂内外练习的设计,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研讨实践中增强理论学习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成长为复合型口语传播人才。

根据研究生学习规划,口语传播课程设置被大大压缩,但口语传播课程并非阶段性学习能产出较好成果的课程,基于此矛盾,衍生课堂需要覆盖口语传播的整个学习生涯。因此,在发放本科生课表,支持研究生主动走进本科生课堂查漏补缺的同时,要促进不同年级的生源交流。研究生更为系统化、成熟化的思想亦能在媒体口语课堂对本科教育起到正面影响。

目前播音专业课堂内外练习往往采用大小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根据不同课程性质进行授课,如对普通话发声进行纠正、模拟不同类型节目的情景,抑或是邀请业界新媒体大咖走进课堂分享经验等。相较于教室授课而言,实操场景过少。而且走出教室的场景往往为口语传播相关学术研讨会议,其作为对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实践成果的展示,提升了学生的学术造诣,有利于研究生日后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研究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操成果填补学术方面的空白。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意识。浙江传媒学院充分发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资源优势,通过带领研究生前往口语传播实践基地考察,以及为研究生提供各大省级、市级融媒体平台实习机会的形式,提高学生课外练习模式的丰富度。这在激发学生研究热情的同时,有利于其充分了解就业环境,并在日后的学习中针对就业进行适应性发展。

5 结语

TDP教学理念在媒体口语表达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TDP教学理念通过设计多元化的口语表达任务,让学生适应不同媒体平台的口语表达需求,培养学生的跨媒体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口语表达技巧,培养其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珣.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4):161-163.

[2] 段晓光.业务身体:播音主持艺术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指向[J].传媒论坛,2023,6(15):77-80.

[3] 肖潇,尹守道.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99-101.

[4] 罗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模式在口语传播视域下的改革分析[J].视听,2020(2):235-236.

[5] 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4(7):7-10.

[6] 田爱丽,于天贞.任务导向的慕课研修模式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5):31-37.

[7] 贾宁.播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电话广播”实践项目[J].今传媒,2013,21(8):147-149.

[8] 刘毅涛.通识教育视域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5):144-148.

[9] 杨锡.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2.0模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2):79-81.

[10] 张政法.新生态下播音主持教育的适应与调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2):145-147.

[11] 罗幸.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1(9):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