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异化的实践探究

2024-10-03 00:00:00周旋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主动网络隐匿行为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先私密后公开”的自我呈现方式,如何反映现代人在数字世界的情感联结状态及其背后的动机,以及这种行为模式对个人身份构建和社会互动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回顾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网民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并对选择退出或限制社交媒体使用的个体进行深度访谈,以理解他们选择网络隐匿的原因及实践过程。结果: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限制社交媒体上的可见度来保护个人隐私,减少社交压力,追求更高质量的社交互动。“先私密后公开”的现象表明,用户首先会在有限的受众范围内分享个人信息,随后可能选择性地向更广泛的圈子开放,这一转变揭示了个体在网络空间内平衡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努力。结论:主动网络隐匿不仅是对隐私保护需求增长的响应,也是对过度曝光和社交媒体疲劳作出的反应。它标志着社交媒体使用模式正朝着个性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也反映出用户在网络环境中寻求真实社交体验的愿望。这种趋势要求社交媒体平台重新思考设计原则,以更好地支持用户对隐私保护的需求,构建健康积极的在线交流环境。

关键词: “先私密后公开”;社交媒体;用户;网络隐匿;自我呈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4

1 问题的提出

初期的“先公开后私密”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先私密后公开”的前身,指的是对已公开发布的内容进行隐匿的行为。用户出于发布内容后无反馈的原因,将已发表内容变为不可见,这是对公开表达的重新组合,将以往不可操纵的公共话语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收回,赋予了个体呈现极大的自主权。

除上述现象之外,如今还出现了其他的朋友圈隐匿手段,即“先私密后公开”和“非黄金时段发布”的新形态。前者是先设置发布内容“仅自己可见”,过几天再公开可见,这种情况一般用于晒内容或当下情绪分享,目的是使这条朋友圈当时不会在公开页面被刷到,只有关心发布者的人主动点开发布者的个人主页才能看到,相比直接发布更加低调;后者主要为在深夜时段发朋友圈,这也是主动避流的方式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发布者被众人注视的压力。

鉴于此,本文试图揭示社交媒体语境下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新形式,即“先私密后公开”现象背后的行为动因,探讨用户为何在社交媒体上采取“先私密后公开”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

2 自我呈现异化的原因

本文采用网络检索数据为主、深度访谈为辅的方法搜集相关素材。先以“先私密后公开”和“仅自己可见后公开”为关键词,在小红书平台检索,在相关话题下寻找赞成该行为的真实践行者的帖子,筛选出5条评论最多和内容最丰富的帖子,遵循异质化原则合并重复态度的评论,由此得到原始材料22条。为深入探究“先私密后公开”行为的心理动因,笔者对评论发布者进行访谈,由此找到有过“先私密后公开”发布行为的访谈对象15名,然后对他们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2.1 熟人社会压力下的防御性社交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1]。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依靠熟人间的纽带建立亲密感,然而,当这些熟人关系转化为资源时,也可能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一代成了首批挑战这一传统的先锋。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实践,努力挣脱人情关系带来的束缚,力求在网络社交中开辟一片自由的新天地。

2.1.1 社交连接过密下的风险想象

人际关系的互动性减弱,却以低成本形式在社交媒体实现了泛滥连接。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社交意味着节点与节点的连接与交互。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与他人的连接和互动可以让人们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获得有形和无形的资源[2]。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网络上有人如此评价删除好友的行为:“等求人办事的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当个人的私密叙事变成公开的社交资本,辅助现实本体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自我,预设性自我呈现为后续人际交往做铺垫,朋友圈用户出于熟人聚合压力,会产生“想象的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担心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第一印象”“不想时刻揣测别人对发表内容的评价”。面对他人的探索揭露,产生压力的个人可能对自己产生认同危机,在这种危机风险的驱使下,人们会缩小自我呈现的可见性,审慎地扩大自己的“公开区域”,在“断链”与“过密连接”之间寻找一个舒适的安全距离。

S1:“我特别在意别人的反馈,如果点赞很少或者好朋友也不评论,我就会反思是不是这条朋友圈很无聊,和以前发的千篇一律,就会想把它删掉。现在这样(‘先私密后公开’)就能减轻这种内耗。”

S2:“感觉我的生活没有别人有趣,她们应该觉得很无聊吧,自己看看就好。”

S8:“不喜欢一些不熟的人仅通过一条朋友圈猜测我。”

S13:“带宝宝的时候就爱给他拍视频,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人家说宝妈的朋友圈不用猜就知道全是晒孩子的,我想想也是,现在也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先自己可见,过两天再放出来。”

微信朋友圈的“呈现”是对用户表达权的支持,“隐匿”则是对“被遗忘权”的保护,“先私密后公开”功能在“呈现”与“隐匿”之间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以往的微信朋友圈,如果不想被他人窥视,删除动态是唯一的选择,但由于某些内容对发布者自身而言是有记录意义的,单纯为了不让他人窥视而删除相关动态显得有些得不偿失。“先私密后公开”可以有效规避无谓的人对朋友圈的凝视与评论,也能减轻用户的情感消耗,给予强关系强链接下的微信用户一定的安全感。

2.1.2 多重身份冲突下的语境崩溃

“语境崩溃”这一概念最早由传播学者博伊德提出,他借鉴了戈夫曼与梅罗维茨的相关理论、Marwick与Boyd提出的“语境消解”,即在社交媒体上因界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的坍塌与消解所出现的不发布个人信息的现象[3]。当前,社交媒体技术融合了在现实世界被普遍分割的社会环境,将不同语境中多样的受众聚集到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和一种语境中,不同对象对应的话语体系产生冲突,就产生了语境崩溃[4]。

多样性是朋友圈好友的特点。在形形色色的朋友圈好友中,谁是这条朋友圈的受众,需要斟酌考量,如何处理好“非目标受众”的“受众隔离”是一个人际难题。在社交媒体上遭遇“情境崩溃”,往往意味着用户隐藏的信息被暴露给不想触达的受众,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出现“社会性死亡”的尴尬场面。这种情景冲突的发生通常涉及权威或上下级关系,如青少年发emo文案被父母发现、员工背后吐槽老板或同事不慎被当事人知晓、学生在朋友圈公开恋情被老师看到等。

S12:“我第一次临近过节加班到半夜3点,发了一条朋友圈骂组长睡得香,结果忘记分组屏蔽她了,白天我才发现,也不知道她看到没,还要装作没事一样一起工作,当时真的想立刻原地辞职。”

2.2 媒介非使用

“媒介非使用”虽与以往学者提出的“间歇性中辍”解释框架有类似之处,都表示一种不使用媒介或某功能的行为,但“间歇性中辍”指的是社交媒体的不使用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间断;而“媒介非使用”是一种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个体表面上使用媒介,实质上却不使用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介于完全使用与完全不使用之间,若将“间歇性中辍”视为“媒介不使用”的一种形式,那么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媒介使用过程中行为与态度是否一致。在“媒介非使用”状态下,虽然个体在行为上看似在使用媒介,但其内心是排斥使用的,从而导致行为与态度的分离[5]。

2.2.1 “隐而不退”的开放型日记

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都隐藏着众多“泛好友”,他们是那些尚未在现实生活交往中建立起稳固联系的弱关系人群,仅是泛泛之交。这些“泛好友”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曾经的熟人,如今由于各自生活轨迹的变化,彼此间的关系逐渐淡漠。在这样的观者面前,朋友圈真正朋友的浓度降低,每一次的动态更新都有可能暴露在不太熟悉的人的目光之下。个人生活的点滴在半熟人乃至陌生人交织的舞台上展示,会引发一种疏离感,仿佛自己的隐私空间被不经意地侵入,令人感到一种微妙的不安与隔阂。

“媒介非使用”在媒介实践中的目的具体体现如下:用户虽然继续使用媒介,却想表达出一种“不使用”或“不在线”的态度。他们并不完全按照媒介设计者的预期来使用这些工具,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改变或颠覆使用方式。例如,用户希望封闭的朋友圈能减少他人的关注,这是在无法完全避开社交媒体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在现有规则内反抗与创新的行为。

S3:“有时候觉得干脆直接关闭朋友圈得了,但老是没有动态的话,亲戚朋友会问,我妈就老是问我怎么别人能看到她看不到。”

“先私密后公开”和“非黄金时段发布”的社交媒体隐匿实践,是个人日记的社交平台形态,目的是不希望某条朋友圈被所有人看到并引起讨论,只有在一段时间后关心发布者的人主动点开发布者的主页才能看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浏览量环境给发布者带来的审判压力,此行为是主动避流的方式之一,是一种封闭的可见。

S2:“考研录取通知一出来我就特想昭告天下,但是网上很多人说没过公示期要小心小人举报,我就私密了,过了一段时间再公开就没啥人知道,朋友点进来看到也都来祝贺我了。”

S14:“我很爱买东西,有时候买点奢侈品想分享,又怕被当成炫耀,就会‘先私密后公开’,不会有太多人看到。”

S15:“拿了年终奖私密发的,一怕别人嫉妒,二怕别人借钱,但又忍不住暗戳戳想炫,后来又公开了,不过这样看到的人会比较少。”

微信作为人际交流的载体,通过朋友圈将个人生活片段以时间序列的形式呈现。用户因社交倦怠、隐私风险等问题而选择性地抵抗、中断或重构与媒介间的联系,通过部分使用、完全脱离设计者意图地不使用、在设计者意图之外地使用媒介及其功能,来达到“社交自洽”的目的。

2.2.2 内容价值评估后的可见性管理

Brandtzaeg和Lüders提出了“时间崩溃”概念,扩展了“情境崩溃”的维度,指出内容价值与时间紧密关联。用户越重视内容价值,其社交媒体信息管理就越复杂,这模糊了时间和身份的界限,影响了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6]。

S4:“以前觉得三天前的朋友圈代表不了现在的自己,现在可能看三分钟前发的内容也会觉得很傻。”

S7:“分享观点的时候,经常觉得拿不准,因为现在很多事情都有反转嘛。”

S15:“半夜失眠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感慨,但是发完朋友圈第二天看肯定会后悔,所以‘先私密后公开’。”

在微信朋友圈,用户会管理或删除低价值信息,以避免信息冗余,保护其社会资本。基于“时间坍塌”理论,自我是在时间流逝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形成过程是不完整的、持续的[7]。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构成了用户的个人生活日志,这些内容的价值累积塑造了用户的整体形象。尽管大多数研究关注自我呈现,但较少有研究探讨自我d827bc1f6741983eb7f1b24320c9d993认同如何作为一个实体不断发展。例如,从青年到成人过渡期间,用户对其过往表现的控制有限。随着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很快会觉得之前发布的内容不再代表现在的自我,完全删除这些内容也并不实际,于是出于社交空间的价值衡量,将其作为私人书写,存封于一个封闭且开放的日记中成为更好的选择。

3 结语

本文探讨了“先私密后公开”这一新兴的社交媒体自我呈现方式,揭示了用户在网络空间内平衡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努力。用户通过限制信息的初始可见度来保护个人隐私,减少社交压力,追求更高质量的社交互动。这种方式能够帮助用户在面对熟人社会压力时进行防御性社交,并在多重身份冲突下有效管理“语境崩溃”,减少即时反馈引发的焦虑。“先私密后公开”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在保持记录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尴尬。

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主要聚焦特定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结果可能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其次,研究主要依赖用户自我报告的数据,可能存在社会期望偏差或回忆偏差。最后,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模式随时间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需要持续跟踪研究,以捕捉新的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深化了对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行为的理解,但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和拓展现有发现。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14.

[2] 黄莹.语境消解、隐私边界与“不联网的权利”:对朋友圈“流失的使用者”的质性研究[J].新闻界,2018(4):72-79.

[3] Boyd, Danah. Friends, friendsters, and top 8: Writing community into be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s[J]. First Monday, 2006(12): 48-53.

[4] 张杰,马一琨.语境崩溃:平台可供性还是新社会情境?:概念溯源与理论激发[J].新闻记者,2021(2):27-38.

[5] 李玮,刘兴澳.从技术实践到想象实践:微信聊天中的“媒介非使用”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6):22-32.

[6] Brandtzaeg B P, Lüders M. Time Collapse in Social Media: Extending the Context Collapse[J]. Social Media+Society, 2018, 4(1): 13-18.

[7] 于孟利,沈文瀚,郑博雯.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删除行为的动因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4):84-9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