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以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的创新融合为基础,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表演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其实现的方法与路径。方法:围绕“两创”,即知识体系创新与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四融”,即课程思政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互联网+教育”、产业需求融合,探索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创新融合路径。结果:通过研究实践,有效推动表演专业在课程设计、专业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同时,对课程思政的性质、价值、意义产生更深入的认识。结论: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的创新性融合,将推动专业建设深入发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当前表演专业对学生人文素养、文化修养、艺术品格的培养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够全面,创新性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探索实践中予以解决。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表演课程;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3
新文科建设是基于时代发展之需,针对未来教育事业创新建设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将课程思政建设置于新文科背景下,立足于新文科建设呈现的新趋势、新思维、新特点,剖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向,既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必然要求[1]。新文科背景下,表演专业需要在人才培养、学科知识创新、高水平学术研究等各方面创新理念,同时,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 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1.1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确要求各大高校围绕三个根本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课程建设,并就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相关保障机制作出说明与安排。
高等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落实、深化高校专业建设,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知识、产业、行业的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要巩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融合,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有效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路径,适应知识结构更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专业学科教学理念,实现跨学科、多学科协同发展,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旨在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表现,也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保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构建具有的重要价值意义。
1.2 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融合的科学意义
在新文科建设日渐深入的背景下,需要深刻理解“文科中国化要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的问题”“要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问题”[2]。这与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使之武装学生头脑不谋而合。新文科建设通过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来创建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专业壁垒的限制,并走出以往由学科主导的相对封闭且脱离实践的专业化建设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开放、融合道路。
戏剧与影视产业因高度的综合性、产业化、集体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社会影响力。发展戏剧与影视产业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话语权,服务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如何在建设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过程中立足专业特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戏剧与影视表演创作实践与理论,并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是探索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创新融合的重要命题,具有实践创新的科学意义。
2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的创新建设
2.1 时代发展下的知识体系创新
探索实践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新文科深刻且全方位变革的重要突破点。其中,艺术类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培养兼具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且自由发展的人的需求,也是有效回应与助力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3]。同时,依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发挥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与提炼专业知识内容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价值与内涵,科学、合理、有效地拓宽表演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未来表演专业改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表演专业建设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的创新融合,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体现学科优势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要围绕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设计等方面探索改革路径,思考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融合的科学手段,革新课程专业教材,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教学设计的修正与完善工作,从而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提升其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2.2 科技发展下的教学模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这意味着产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不仅能促进学科之间展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叉融合,还能促进学科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
表演专业作为戏剧与影视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之一,受产业技术革命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新媒体的崛起与发展,赋予了影视艺术创作无限可能,不仅改变了以往影视艺术的制作模式、传输模式以及接受模式上的传统形态,还丰富了影视艺术制作手段,拓展了其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产业技术发展与课程思政建设,不断优化课程设计。要善于打破传统,将课程思政融入表演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与阶段,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作用。
3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创新融合策略
3.1 表演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
戏剧与影视艺术作为知识传播与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表现出高度的专业化、产业化与市场化特点,并受到大众媒介属性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优秀的戏剧与影视作品不仅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审美趣味等还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大众素质与民族文化精神。这就对作为戏剧与影视产业创作主力军的表演专业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要充分发挥戏剧与影视学科开展知识传播和审美教育的重要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要坚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探索实践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的融合发展,围绕“立德树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3.2 表演教学与学科交叉融合
在技术驱动下,知识更迭不断加快,社会生产实践对学科间交叉融合的需求越发迫切。同时,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需要大批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表演专业人才应在保持专业特性的同时,深入探索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可行性,坚持将需求导向作为学科未来发展和专业改革的前提,同时围绕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探索学科融合、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路径。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表演专业一直强调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与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遵循各学科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新的融合方式。未来,在已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在技术创新驱动所引发的知识更新与认知迭代的现实需求下,应积极探索一种以艺术学科门类交叉融合为基础,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关系,为戏剧与影视表演创造更广阔的学科成长空间。
3.3 科技创新下的“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元宇宙、大数据等作为未来先进数字技术与理念的代表,是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的有效途径。未来,戏剧与影视学科在发扬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要紧跟形势,抢抓机遇,围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新契机,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搭建富有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平台。
挖掘表演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运用“互联网+”
教育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转换,形成特色鲜明的表演课程思政数字教学资源库。第一,要紧扣时代变革主流,完善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创新型网络教学体系。第二,要发挥表演专业学科优势,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第三,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实现线上线下、产业与技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同时,应充分应用慕课、超星学习通等优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开放、多元、共享、普惠的创新融合教学体系。
3.4 创新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融合
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共建、校校联合等多种形式,打造具有高水准的课程项目实践体系,并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有效解决传统表演艺术教学、创作、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成果转化不足,思政元素融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培养表演专业人才应完善培养层次划分与培养模式设定。以高校类型、培养层次、地域环境、企业需求等多种因素为依据,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分方向的人才培养,以实现面向精细化的专业教育、面向职业化的技能教育、面向普及化的通识教育建设。同时,在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指导下,设置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全行业的交流互动,搭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平台,使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校企协同作为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有效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是新时期表演专业应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更是以国家大力发展智能教育为驱动的实现教学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4 结语
围绕“两创”“四融”实践创新,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与表演课程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能创新知识结构与教学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但当前也存在专业教学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够全面、探索实践不够彻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探索实践中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何良伟,靳玉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98-104.
[2]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3] 李俊峰.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从学科融合到价值实现[J].艺术教育,2020(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