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驱动下产品设计课程的结构化转型与实证探析

2024-10-03 00:00何慧云王亦萌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设计思维在高校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现课程的结构化转型,以应对设计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传统产品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结构僵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期望通过设计思维驱动的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法:首先构建设计思维与模块化课程的融合框架,明确以设计思维为核心驱动力,模块化课程为实施载体的理论模型,并实现二者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然后,提出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模块化重构策略框架,包括用户导向的深度融入、迭代优化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以及设计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强化。在具体实践上,通过系统化重构课程内容与结构,创新开发教学材料,优化实施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科学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推动课程的模块化转型。结果:设计思维驱动的产品设计课程模块化重构,能够提升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优化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估体系能够有效评估教学实践效果,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论:本研究在高等教育与设计教育的交叉领域内,成功实现了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课程结构化转型的深度融合。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重塑了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开辟了从思维启迪到能力筑基,再到实践磨砺和创新飞跃的进阶学习路径。同时,构建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指导。希望文章提出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标准能够为设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设计思维;产品设计课程;结构化转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3

近年来,设计思维作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强调迭代试错和跨学科协作的创新方法论,逐渐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设计思维在提升高校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将多学科串联起来,对提升高校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多学科团队,培养多学科复合型设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将设计思维融入高校产品设计课程,实现课程的结构化转型,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理论基础与融合框架构建

探讨设计思维驱动产品设计课程转型,首要任务是理解设计思维的核心理念及其与高等教育的融合。设计思维作为以用户为中心、迭代试错、跨学科协作的创新方法,正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它强调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快速原型与反馈循环优化解决方案,促进创新能力培养,满足设计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应融入设计思维,特别是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为设计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

模块化课程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模块化、可重组性和学习路径个性化。通过将内容划分为独立且关联的模块,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能为设计思维教学提供理想平台,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学习进度深入学习特定领域,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

为推动设计思维与模块化课程深度融合,需明确理论模型,包括设计思维作为核心驱动力,模块化课程作为实施载体,以及二者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框架要素涵盖课程设计原则、模块划分标准、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估体系优化,确保教学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融合设计思维与模块化课程,可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在产品设计领域,可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产品设计课程模块化重构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2.1 现状与趋势分析

当前,产品设计教育领域正面临深刻变革,传统课程体系暴露出知识结构僵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失等显著问题。课程设计往往聚焦于技术细节与理论传授,忽视了对设计创新、用户体验、跨学科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满足设计行业多元化、创新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当前,创新驱动已经上升为国家竞争战略,创新发展日益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以及构建核心能力的关键路径与重要手段,创新范式及理论研究持续发展演化[2]。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养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能够为产品设计教育转型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与资源保障。这些政策不仅强调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还倡导产教融合、跨界融合,能够为高等教育机构指明构建符合时代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方向。在此背景下,产品设计教育亟须转型升级,产品设计课程必须紧跟行业趋势,以使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2.2 策略创新:设计思维引领下的模块化重构路径

为应对挑战,本研究提出以设计思维为核心,驱动产品设计课程模块化重构的策略框架。该框架旨在通过四条关键路径,实现课程体系全面升级。

第一,用户导向的深度融入。将用户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系统化的市场调研、用户画像构建及用户访谈技术,确保课程内容紧密贴合行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和用户导向的设计思维。

第二,迭代优化的教学设计。引入快速原型制作与持续迭代机制,鼓励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不断试错、反思与优化设计方案,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设计过程的理解,形成创新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打破学科界限,推动艺术、工程、社会科学等多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构建综合性、创新性的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及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

第四,设计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强化。将设计伦理与社会责任纳入课程核心,引导学生关注设计的社会影响,培养其道德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及全球视野,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奠定坚实基础。

2.3 实践探索:设计思维驱动下的模块化重构实践

通过设计思维驱动的产品设计课程模块化重构,系统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最前沿的设计思维理论、市场需求和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课程改革模式。

2.3.1 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系统化重构

基于设计思维的EDIPT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形成“问题发现—分析与综合—概念探索—产品实现”的递进式教学流程。各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思维训练体系。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将产品设计全过程(问题发现、概念设计、原型制作、用户测试、成果发布)融入课程,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在设计思维的指导下,学生将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方案的尝试,不断优化,最终呈现出优秀的作品[3]。同时,依据设计思维循环迭代发展的特性,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并非线性关系,而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循环往复地开展相关活动以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鼓励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深化对设计过程的理解,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4]。

2.3.2 教学材料的创新开发

根据模块化课程结构,重新编写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引入知识图谱,编写与模块化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和讲义,“以赛促教、产教融合”背景结合最新的设计思维理念和实际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2.3.3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优化实施

设计活动是思维训练和动手实践的交叠过程[5]。引入案例教学、工作坊、跨学科合作及游戏化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现代数字化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AIGC)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产品设计专业中试点课程实施优化后,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数据,以便进行初步评估和调整。

2.3.4 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对于产品设计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最终的学习成果是设计能力的体现[6]。在实际教学中试点新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收集教学数据和反馈,验证其有效性和适应性。为了全面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在设计思维驱动下的学习表现,本项目将构建多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引入学习日志、项目进展报告和定期反思等工具,实时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自评、互评结合教师考评,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模块化流程中任务的完成度。终结性评价设计多维度评价标准。综合评价通过设计作品展示、项目答辩和行业专家评审,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设计思维驱动下模块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在设计思维驱动下的产品设计课程模块化转型过程中,构建一套科学、全面且精细化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需紧密围绕设计思维的核心理念——用户中心、迭代创新、跨学科协作等,同时结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战略及设计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确保评估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3.1 多维度课程体系的精细化构建

构建多维度课程体系首先需基于坚实的教育理论与核心理念。设计思维作为指导原则,强调用户中心、迭代创新、跨学科协作等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在课程体系中应得到充分体现,确保课程评估指标与设计思维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准确反映课程转型的实质与成效。

在能力维度方面,课程体系需全面覆盖对学生设计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技能以及跨学科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过程维度方面,除了关注最终成果,教学效果评估还应重视学习过程,通过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参与度、学习态度及创新思维轨迹等,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为教学改进提供实时反馈;在市场与社会维度方面,设计教育的最终创新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业影响力的设计师。

3.2 成效总结

3.2.1 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提升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遵循“成果引导课程”反向设计原则,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教学培养目标,通过设计思维EDIPT模型驱动课程模块化重构,解决当前产品设计课程内容陈旧、知识点分散的问题。模块化课程结构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应用更加系统和连贯,强化学习效果。

3.2.2 优化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从市场调研、概念设计到原型制作和用户测试,全面提升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成长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3.2.3 多维度全过程评估教学实践效果,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在重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并实施多维度全过程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从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的表现,提供全面反馈,进一步验证课程模块化重构的改革效果,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4 结语

本研究在高等教育与设计教育的交叉领域内,推动设计思维(EDIPT模型原理)与产品设计课程结构化转型深度融合。通过将产品设计课程细致地划分为若干独立且相互衔接的模块化“微课”,重塑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并设计从思维启迪到能力筑基,再到实践磨砺和创新飞跃的进阶学习路径。

同时,通过构建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策略和团队协作效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指导;通过深度融合前沿技术,如互动课件、AIGC技术、3D打印等,极大地丰富教学场景,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提供有力支持。本研究提出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标准,旨在为设计教育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推动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程鲲,尹显明.基于设计思维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22(2):34-36.

[2] 陶金元,陈劲.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述评与演化趋势:基于有意义的创新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7):3-20.

[3] 刘家欣.基于设计思维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4,34(1):48-50.

[4] 胡飞,胡伟专.设计创新的系统性思维、系统性流程与系统性方法[J].设计艺术研究,2024,14(2):1-5.

[5] 邓嵘.知识结构转型与培养路径思考:以江南大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装饰,2021(6):40-41.

[6] 武月琴,万青蓝,许晓燕.基于OBE理念的产品设计专业CMF设计类课程改革研究:以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为例[J].包装工程,2024,45(8):46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