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国际商务礼仪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2024-10-03 00:00范志琪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文章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跨学科视角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强化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方法:文章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提出“三横三纵”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框架。在入门、进阶、提升三个阶段,结合国际商务礼仪的基础认知、知识理解和实践应用,以及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国际商务模拟谈判、跨文化交流工作坊等多样化的项目实践活动,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启动、分组协作、项目执行及成果展示的全过程。结果:项目实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显著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通过模拟谈判、跨文化交流等工作坊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国际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展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结论:跨学科视角下,国际商务礼仪项目化教学通过构建科学的教学框架和实施多样化的项目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商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跨学科;国际商务礼仪;项目化教学;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3

0 引言

现阶段,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国际商务礼仪知识;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尤为关键。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以独有的优势,为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 跨学科教学理念

跨学科教学即交叉学科融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等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1]。跨学科教学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审视问题,从而对知识技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近年来,跨学科教学在教育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探索实践。跨学科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技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对国际商务礼仪教学的意义

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完整的项目实践过程,实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目标。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项目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国际商务礼仪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商务环境中参与实践。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国际商务模拟谈判、跨文化交流工作坊、企业商务接待等项目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项目化教学可以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模拟真实商务场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

3 跨学科视角下国际商务礼仪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三横三纵”教学模式框架

3.1.1 “三横”

第一,入门阶段。帮助学生奠定国际商务礼仪的基本认知和技能基础,通过开展基础性的项目活动,如学习仪表着装规范与见面问候礼仪等,快速提升学生的社交基础素养。跨学科项目也会在此阶段引入,帮助学生在跨学科背景下初步了解商务问题,培养其基本分析能力。第二,进阶阶段。此阶段偏向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要推出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活动,如国际商务模拟谈判、跨文化交流工作坊等,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沟通技能、商务接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三,提升阶段。此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要设计高级国际商务项目,如国际商务谈判、跨国项目管理等,让学生在真实或高度仿真的商务环境中独立解决问题,展现高级沟通与协商技能以及专业领域内的创新能力。

3.1.2 “三纵”

首先,从关键学习要素出发,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相关要素包括仪表着装、见面问候、餐桌礼仪、办公室礼仪等,要通过项目化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学术思考能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总结能力。其次,基于国际商务礼仪专业课程标准,设计学科项目化学习。该维度围绕学科核心知识展开,通过设计与国际商务礼仪专业课程相关的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国际商务礼仪基础知识、个人商务形象打造、个人情绪管理等入门指标;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国际商务交往能力、沟通技能、企业商务接待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进阶指标;最终在专业领域内实现国际商务礼仪技能的应用、高级沟通与协商技能以及国际商务谈判能力的提升。最后,从实践学习出发,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将国际商务礼仪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跨学科项目活动,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跨学科项目不仅要求学生在项目中运用国际商务礼仪知识,还要求其结合语言技巧、跨文化交流能力、商务谈判技巧等解决问题[3]。

3.2 明确项目化学习任务

一是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巧。重点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技能,让其能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设计商务情景对话、商务信函写作、商务演讲等项目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结合国际商务礼仪知识,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注意礼仪规范。二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可组织跨文化交流工作坊、国际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和习俗,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与合作。应借助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提升其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性。三是掌握商务谈判技巧。教师应设计国际商务模拟谈判项目,让学生在模拟的谈判环境中运用所学的商务谈判技巧和国际商务礼仪知识,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协议。

4 跨学科视角下国际商务礼仪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4.1 教师引导启动

在应用跨学科国际商务礼仪项目化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要以具体而生动的国际商务谈判案例为引子。可以视频展示或现场模拟等方式对其进行呈现,让学生了解谈判双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往细节,如礼仪规范、沟通策略、情感管理等关键要素。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合理安排任务,同时设定清晰的时间节点,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有序推行[4]。

4.2 学生分组协作

要遵循混合分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专业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有助于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分组完成后,各组成员讨论项目计划,明确角色分工。为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小组成员应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分享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4.3 项目执行过程

4.3.1 国际商务模拟谈判

(1)准备阶段

组建谈判团队:学生根据角色分工,如首席谈判代表、技术支持、法律顾问等,组建谈判团队。

资料准备: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市场分析报告、产品介绍、合同条款等相关资料。

策略制定: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并制定谈判策略,包括目标设定、谈判底线、沟通技巧等。

(2)正式谈判阶段

模拟谈判:在模拟谈判室或指定场所谈判,学生需在礼貌用语、非言语沟通、座位安排等方面遵循国际商务礼仪规范。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谈判代表,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风格和沟通方式。

灵活应对:学生在谈判过程中需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如对方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等。

(3)后续跟进阶段

谈判总结:谈判结束后,学生撰写谈判总结报告,分析谈判过程中的得失,并提出改进建议。

反思交流: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谈判经验和感受。教师和其他小组提供反馈和建议。

(4)成果展示阶段

视频记录:学生用视频记录谈判过程,配以详细的谈判分析报告。

PPT展示:通过PPT展示谈判策略、过程、结果和反思。

现场模拟:在课堂上重现模拟谈判场景,让其他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谈判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需要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和互学,从而实现共同提升。

4.3.2 跨文化交流工作坊

跨文化交流工作坊旨在通过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流场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沟通方式和价值观,可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具体有四个步骤。

(1)文化介绍讲解

教师讲解:教师首先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特点,如美国的直接沟通、德国的严谨认真等。

案例分享: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务交流的实际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

(2)角色模拟扮演

分组讨论:各小组根据分配的角色和场景进行讨论,制定交流策略。

角色扮演:学生在模拟的商务交流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作为观众,观察并记录交流中的细节和问题。

非言语沟通训练:教师要特别强调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让学生在模拟中加以运用和体会。

(3)小组讨论分享

经验分享:各小组分享在角色扮演方面的经验和感受,特别是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问题探讨:针对模拟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沟通障碍等,进行集体讨论。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4)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和沟通特点,形成系统的跨文化交流知识框架。同时,要求学生撰写个人反思报告,回顾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工作坊中的表现和收获,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开展何种实践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教师都应定期检查与指导,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同时密切关注活动进展和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4 教学反思

“三横三纵”项目化教学模式不仅成功地将国际商务礼仪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还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为学生带来了更加多样的学习体验。首先,从教学效果来看,项目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做中学”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为有效,依托模拟谈判、跨文化交流工作坊以及企业商务接待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应用国际商务礼仪知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升了学术思考能力,还提升了实践与总结能力。其次,跨学科项目化模式的实施为国际商务礼仪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国际商务礼仪知识相结合,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体现出较强的创造力和项目管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挑战: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中来,避免出现“搭便车”现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安排各项目的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此类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予以解决。

5 结语

本文在跨学科视角下对国际商务礼仪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成功构建了一个融合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跨学科视角下的国际商务礼仪项目化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白颖,邱辉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与创新:以“国际商务礼仪实训”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5):78-82.

[2] 何晓松. O-AMAS有效教学模型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3(27):10-12.

[3] 许春翎,郭琦.创新创业视域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J].海外英语,2021(22):3-4,7.

[4] 史蓉贞.《商务英语》课堂“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