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媒介形象的自我呈现研究

2024-10-03 00:00:00瞿旭晟蔡剑能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街拍是当下流行的城市形象传播现象,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注重媒介形象传播对城市整体形象与发展的影响。基于小红书平台所展现的商业价值、社交圈层聚合能力,其对文化传播形象的呈现方式符合当下媒介形象传播的需求。文章结合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以小红书平台上海IP属地的街拍群体为对象,分析上海人通过街拍这一现象传递出的媒介形象特征以及传递过程中的自我呈现方式。方法:文章应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整理分析小红书平台IP属地为上海的10个街拍账号传播情况,将发布者笔记内容和评论生成词云图展示,并对网红个体进行案例分析。结果:根据发布评论内容,大部分人认为街拍对上海人媒介形象呈现具有正面作用,认为时尚优雅是上海人的代名词,同时小部分人认为精致街拍是自我呈现的一种方式,并非纯粹的事实。当前,街拍乱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约束。结论:小红书平台的街拍确实传递了上海人良好的媒介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上海的向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众的媒介思考力。未来,城市需要在媒介形象建构和管理方面尽最大努力,以传递更好的上海人媒介形象。

关键词:媒介形象;上海人;自我呈现;小红书;街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4

0 引言

社交网络时代,媒体平台成为人们展现日常生活状态的重要舞台,不同的人群在社交媒体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群体媒介形象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认为,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是一种具有前台性质的表演区和后台性质的休息区,人们在前台展示虚构的自我,在后台展示真我[1]。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前台和后台的界限日益模糊。

小红书作为近几年热门的社交平台,月活用户已达到3亿,且一、二线城市用户占50%[2]。小红书是基于社交和兴趣的社区性平台,低门槛的进入特征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能在对话相对平等的基础上接收更全面的反馈信息;聚合型的社群生态能够吸引同类用户,个体依托平台进行分享,展示生活态度和观念,传递自身的情绪价值,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术界认为,媒介形象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3]。

本文以上海街拍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小红书平台为依托,通过分析上海街拍人群在平台上传递出的媒介形象以及在传递过程中的自我呈现方式,关注受众群体的态度取向,以期对上海人媒介形象的建构和传递给出建议,促进上海整体媒介形象传播。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

自我呈现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库利和米德提出的“符号互动论”,之后戈夫曼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拟剧理论。他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存在前台与后台之分,社会成员作为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关注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会为了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修饰和表演,表演者与观众间的日常交往行为即自我呈现。该过程是印象管理的过程,以自我形象界定为基础[4]。国外学者对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研究,主要结合某一群体与社会各方面的现象和影响展开。Michikyan Minas的研究探讨了自尊、社交焦虑以及在Facebook上真实和虚假的自我展示之间的个人和互动联系,认为新兴成年人在Facebook上更多地展示虚假的自我[5]。Watson Wendy和Stelle Charlie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方法,考察了老年人在网络约会广告中的自我呈现。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所呈现的自我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不同[6]。Schwarz Kaylan C.阐明了观众的情境角色,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融合了凝视和表演的框架,采用了言语和视觉的方法,推动了思辨和流行性的理解[7]。

1.2 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自我呈现理论的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黄建生(2001)通过观察人们如何进行相互评价和分类、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向不同类别的人呈现自己,更好地了解社会差异及社会各成员在享有资源和权力方面的差距[8]。韩巍、席酉民(2009)提出了把个人组织经验当作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论——自我呈现及反思,更好地揭示、解释特定组织情境中人与人互动的精细关系[9]。王一婷(2022)基于微信状态的使用实际,遵循实证研究的路径,以“Z世代”青年为切入点,探讨社交媒体倦怠下“轻表达”的兴起与自我呈现变化,研究其使用心理、态度和自我呈现的行为路径[10]。王卫迟认为媒介作为社会结构性权力建构关系秩序、媒介仪式与符号消费,使用户自我呈现逐渐走向异化,造成了情感型数字劳动和人的主体性消解等问题[11]。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对用户在小红书平台的自我呈现行为展开讨论。裴吾昊以拟剧理论为基础,探讨小红书使用者的自我呈现行为,并对其产生的环境、过程、动机与困境进行了剖析[12]。罗培铭以小红书为研究对象,从技术、个体、社会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小红书用户创作内容的影响因素,发现用户的利他心理、自我形象认知以及社群中的社会互动关系等都能有效地促进内容创作[13]。

1.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小红书街拍用户和受众群体展开研究。内容分析法是通过搜索小红书平台街拍的相关词频,收集受众的评价和情绪反馈,然后对文本进行整理,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字词,以分析街拍个体传递的内容有何特征及共同点,从而描述小红书街拍现象的整体面貌。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在小红书平台实习,对具有代表性的上海网红博主以及摄影群体的街拍账号的内容进行研究,具体分析街拍这一现象给个人以及上海人整体印象带来的影响。

2 自我呈现理论

由于前台表演区与后台真我区的存在[14],人们在社交媒体呈现的自我,并非个体的全部。戈夫曼认为前台是个体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可将上海街拍人群在小红书平台发布的照片、视频、文字等看作个体使用前台装备进行的自我展示,因为他们可以按照完全筹备好的方式来行动,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给受众展示的也是自己希望留下的印象。这种展现是经过修饰加工的。

3 媒介形象在小红书平台的自我呈现

3.1 平台聚合为形象传播奠基

小红书作为用户内容生产平台,是人们日常分享交流最频繁的平台之一,受众广泛,且人际关系具有弱连接中的强互动特征[15],这为上海街拍群体创造了良好的舞台环境。搜索近一个月内上海街拍的关键词,得到1163条相关图文视频,笔记量可观,互动量在18万次左右。对上海街拍的话题和评论进行整理,制作出词云图(见图1、图2)。

经观察,笔记内容以街拍、穿搭、人文、纪实为主,其中写真、穿搭、人文风光展示、摄影约占70%。小红书凭借强大的算法推荐,为搜索者展现相关话题,如“街头穿搭”“记录我的城市”“上海旅行”“时尚”“时髦精”等。这些话题都和街拍联系紧密,并出现在同一个博主的文案分享里,其点赞量和评论数也十分可观。

小红书的受众大多为青年群体及中年群体,笔记评论出现大量“好美”“好酷”等赞赏词,呈现出较为正面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在街拍方面,上海的中老年群体是不可忽略的对象,他们对摄影街拍和时尚的热爱甚至不亚于青年群体。随处可见拿着相机在网红路段蹲守的老大爷和正在拍摄的穿着时髦的老年模特,这部分群体在小红书呈现的上海人形象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发布内容的评论区,出现了很多带有较强烈感情色彩的话语,如“时尚没有年龄”“好有气质”“老了我也要这样优雅”“上海老爷爷穿搭很有格调”等,据此可以窥见人们对上海人生活态度的向往。

小红书的社群生态圈层十分鲜明,高聚合的社群生态特征使街拍群体、摄影群体都有自己的小圈子,高频率出现的同城交友、约拍帖子,反映了人们在小红书社群的社交期待。尤其是青年群体,约拍氛围十分浓厚,这为同类博主进行自我展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在他们发布的内容里,经常出现相同的约拍网红模特,可见媒介形象并不纯粹真实。

3.2 社交圈层的自我呈现

小红书注册用户众多,人人都是自我呈现的主体。笔者通过在小红书实习,选取粉丝多及更新频率高的一类摄影博主,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被拍摄个体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素人占44%,初级达人占32%。对10个相关博主的账号信息如粉丝数、笔记数、点赞收藏评论情况、云指数(云指数是基于博主粉丝活跃度、笔记原创度、互动效果、内容质量等数据分析得出的综合评分)进行整理(见表1)。

观察发现,摄影博主均定位为摄影师和时尚博主,粉丝数较稳定,粉丝画像中女性达78%,且点赞收藏评论量与云指数评分呈正比。其发布的内容也具有一定规律,均为“上海街拍”相关话题,统一性极强。其街拍对象除路人之外,还有不少相识的模特达人,这些模特达人的主页都是上海街拍的图文。在上海街拍中,绝大部分的自我呈现是完全按照筹划好的方式进行的,并非随意而为。在这类博文下面,受众更倾向于询问模特的服装购买途径,并评价模特颜值和摄影师的拍摄水平。而关于路人的街拍,摄影师会选择穿着个性化的个体,受众的评论表达了对模特本人的赞美,以及自己对时尚达人生活态度的肯定,甚至直呼只有上海街头才会有这样的景象,流露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向往。

作为被拍摄的个体,“安福路小公主”极具代表性,她经常穿着各种各样的公主裙出现在上海的网红路段,不少摄影博主都将这个穿裙子的老奶奶单独作为表现对象。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自信和追求美的权利,倾向于了解她过去的故事,产生了从表象到具象化的联想和由衷的认可与赞美。“第一眼见到以为她是博眼球,后来发现是自己肤浅了”“我觉得她是那种无形中给人力量的女人”“尊重一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与事物”“困在躯壳里的天使”这类评论占近90%,而剩下10%的评论也只是表达个人o40BADTF+VSkLsFFY12IrlneC6IPUfraqCRGxrm6/rM=审美差异,而非进行言语上的攻击。除此之外,人们对老年群体街拍的喜爱度和接纳度都更高,认为这正是上海人的独特之处,是上海人刻在基因里的潮流与优雅。

3.3 用户特征呈现传播印象

社交媒体给予了用户印象管理的平台和机会。在上海街拍群体的账号中,用户大致为摄影师和模特两类,以自身职业和商业合作为主导,以拍摄好看的图片放到社交媒体吸引粉丝和引流为目的。他们通过精心的打扮和设计,以近乎完美的形象和状态来到镜头面前,企图得到和自身所预设形象相一致的评论。他们的主页内容与其所构建的外在形象高度吻合。

虽然素人的分享内容不限于街拍这一主题,但自身认证的标签大部分是时尚达人。可见在上海人心中,时尚永远是被选择的高频词。无论是否与职业相关,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一直都坚持不懈。

在街拍博主分享的内容评论区,素人街拍博主对留言的回复率非常低,若有回复,也是十分有距离感的礼貌性回复,并不会对受众的问题作出过多回答和讨论。回复评论只是其与粉丝保持弱连接的手段,这进一步加深了上海人和外地人的鸿沟,固化了人们对上海人并不亲切的印象认知。而腰部达人和初级达人的回复率均在35%以上,这和其职业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因为腰部达人和初级达人一般有商业方面的合作,需要对合作品牌的产品进行推广回复,更需要维系自己已有的粉丝,提高笔记热度。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上海街拍人群在平台上传递出的媒介形象以及在传递过程中的自我呈现方式,发现街拍这一现象作为上海人媒介形象建构的表现之一,展现了上海人精致生活、追求时尚的特征。传递美好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为城市形象建构带来积极的作用,减少前台表演痕迹,贴近生活,真诚地回复评论和交流,不仅能吸引粉丝关注,增强粉丝黏性,还能更深层次地传递出上海人的媒介形象,改变刻板印象。小红书平台作为前台展示的工具,所展现的上海人媒介形象引发了更多人对上海人生活的想象。然而,观察发现街拍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用户在小红书平台吐槽网红街拍点给周边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嘈杂的人群聚集恶化了他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马路交通堵塞和垃圾不规范丢弃等城市问题,加大了清洁难度和市容管理压力。未来,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要合理合法规范个人的街拍行为,建构可敬可亲的上海人形象。

本文以小红书平台为依托,对研究对象缺乏更加深入的描述,样本收集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反映整体情况,未来需加强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

[2] 千瓜数据. 2024活跃用户研究报告(小红书平台)[R/OL].千瓜数据,(2024-04-10)[2024-06-27]. https://www.qian-gua.com/blog/detail/2898.html.

[3] 栾轶玫.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J].今传媒,2006(9):16-19.

[4] 张岚.拟剧理论视域下UGC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研究[J].传媒,2019(3):54-56.

[5] Michikyan Minas. Self-Esteem and Real Self and False Self 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mong Emerging Adult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Anxiety[J]. Emerging Adulthood, 2022, 10(6): 1361-1375.

[6] K W W, Charlie S. Dating for older women: experiences and meanings of dating in later life[J].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2011, 23(3): 263-275.

[7] Schwarz Kaylan C. "Gazing"and"performing": Travel photography and online self-presentation[J]. Tourist Studies, 2021, 21(2): 260-277.

[8] 黄建生.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1-93.

[9] 韩巍,席酉民.自我呈现及反思:组织管理研究的一种补缺性方法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31-39.

[10] 王一婷.从朋友圈到微信状态:青年群体社交媒体倦怠下“轻表达”的兴起与自我呈现变化[J].新媒体研究,2022,8(19):41-46.

[11] 王卫池.媒介仪式与符号消费:社交媒体中的用户自我呈现:以“SH名媛”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21(7):109-112.

[12] 裴吾昊.拟剧理论视角下小红书用户自我呈现行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13] 罗培铭.虚拟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的影响因素:以小红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2):60-61.

[14] 刘力嘉,石佳霖,赵一玮,等.社交网络自我呈现与主观幸福感: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J/OL].心理学进展,2021,11(4):1057-1069(2021-04-29)[2024-06-27]. https://pdf.hanspub.org/AP20210400000_86836793.pdf.

[15] 陈丽宇,陈爽.弱连接社交媒体用户接触动机与使用行为分析:以小红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