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元素的符号化表达与创新设计探究

2024-10-03 00:00李日阳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文章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符号化表达与创新设计。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传统文化符号如何在当代设计语境下进行有效的转译与再造,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符号转译过程中平衡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旨在为“非遗”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提供新的路径。方法:文章以符号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皮尔斯的三元符号学模型,对“非遗”符号的转译进行系统分析。应用文献综述、案例研究以及符号学框架下的分析方法,对传统符号的符号化过程、符号转译路径和符号创新设计进行深入剖析。结果:研究表明,不仅可以通过视觉设计手段实现符号形式的现代化改造,还能通过创新设计重新定义符号功能与文化意义。设计师可以通过解构传统符号,保留其核心文化价值,并将其与现代设计需求相结合,使这些符号不仅实现形式上的创新,也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意义。结论:文章从符号学视角从发,揭示了“非遗”元素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巨大潜力。符号转译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既保留了文化符号的历史价值,又满足了当代市场对创新设计的需求。

关键词:文创产品设计;符号转译;符号化表达;创新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1 “非遗”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的不足

国潮的兴起和人们文化自信的增强,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实现价值提供了更多机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应仅限于博物馆的展示,还要通过创新转化和表达,使之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文创产品设计正是一个将“非遗”带入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文创产品设计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中重新焕发活力,还能够促成“非遗”与现代消费需求之间的对话。

当前,“非遗”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非遗”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缺乏创新和深度。目前,大众接触“非遗”元素的渠道主要是各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容整理主要依靠专家学者,因此往往晦涩难懂,普通大众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另外,设计师在运用这些元素时也容易产生偏差,现有的“非遗”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元素的整理和应用方法都较为基础,未与创意设计紧密结合,导致“非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审美特质和历史意义未得到充分应用。综上所述,“非遗”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存在误用和滥用问题。

另一方面,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对“非遗”元素进行再创造时,缺乏必要的创新转化和创新表达支撑。“非遗”作为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但目前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再创造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设计师的个人理解,难以构建起一套系统化、可持续的技术支持体系[1]。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传统的保护模式多为静态,缺乏与当代社会的有效互动。“非遗”若要在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创新路径,与当代设计和商业模式相结合,在文化传播与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2 “非遗”元素的符号转译

2.1 符号学与“非遗”元素的符号化表达

符号学是一门探究符号在人类的认知、思考以及信息交流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的科学[2]。索绪尔和皮尔斯提出了不同的符号学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符号学不同流派的创始人[3]。索绪尔指出,符号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影响。与此同时,皮尔斯的三元符号学模型进一步丰富了符号学的理论框架,揭示了符号是通过符号、对象、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成意义的。本文对“非遗”元素的符号化表达与创新设计研究主要基于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建立在逻辑—修辞的基础上,任何一个符号的意义都必须通过另一个符号的解释来获得,符号间意义的“无限衍义”为揭示符号学构成人类文化的语境场提供了理论依据[4]49。皮尔斯符号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构和重构文化符号。“非遗”元素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是某种特定文化或历史的表征,还承载着特定的集体记忆。当这些传统符号进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领域时,需要被重新解读和表达,以适应当代的文化语境和审美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皮尔斯符号学的“无限衍义”为设计师实现“非遗”元素的符号化表达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工具。

2.2 传统符号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关系

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被广泛应用[5]。传统符号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通常具有较为固定的形态和象征意义,并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往往与特定的仪式、风俗或生活方式相关联,因此在其原生环境中具有高度的文化辨识度和特定的象征性。在用户通过文创产品获取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文化符号成为主要的解读媒介。设计师通过系统搜集和阐释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这一过程被称为文化符号设计[6]。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符号离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远,如何使这些符号在当代社会得到有效传承和创新应用,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代表创新的设计思维方式,不仅追求功能性和审美性,还强调文化传递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非遗”符号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实现现代化转译,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尊重符号的传统意义,又要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功能,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3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符号转译

3.1 符号转译与创新设计的理论框架

提出解释项理论是皮尔斯对现代符号学领域作出的最重要贡献,它将符号意义的焦点转移到了接收者身上。基于解释项理论衍生出的“无限衍义”,揭示了符号意义过程的动态性、开放性和持续性[7]。“无限衍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将符号划分为三个部分后,其意义不断扩展和衍生,使不同领域内文化符号的意义解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构成了人类感知中符号意义的复杂世界(见图1)[8]。这个过程就是符号转译的过程,是将符号从一个文化语境或历史背景中提取出来,进行解构、关联和重组,使其适应新的语境或审美需求的过程。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符号转译尤为关键,因为它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符号进行重新诠释,并应用于现代设计场景中。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形式上的改变,还实现了符号意义的再创造与文化意义的再生产。

从符号学视角来看,产品设计可以被视为设计师将产品作为媒介来传达文本意义的符号性活动。在符号学中,符号的传递过程为“发送者—文本—接收者”,而产品设计中的文本传递过程则为“设计师—产品文本—使用者”[9]。符号转译的核心在于符号的解释、衍义、再造。在这个过程中,符号学为设计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使他们能够分析传统符号的结构和意义,并在创新设计中对其进行适当的转译与再造。通过对传统符号的解构和重组,设计师可以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赋予其象征意义。符号的转译不是简单地将符号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而是在保持文化核心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3.2 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符号转译案例分析

本文以一款以佛山市第二批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狮头(彩扎)”为灵感来源的文创书签为例,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符号化表达及创新设计的具体实施策略。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指出,对象代表一个相对稳定的事物系统。此文创书签以“佛山狮头吐对联”为对象,而符号(再现体)则体现了对象的特定品格。在“狮头吐对联”中,仪式感、对联的形态和颜色等均属于对象的品格,即符号。根据赵毅衡的观点,在三元符号关系中,符号与对象构成一组指称关系,而解释项的意义或价值感知则通过指称关系的解释获得[4]48。

案例选用“狮头吐对联”和“对联形态”构成一组指称关系,而作为意义或价值感知的解释项可以被解读为“定格祝福”。另一个对象书签同样具有一些可感知的品格,即符号,如标记定位、合上书本、打开书本等。设计师运用先前构建的“解释项:定格祝福”来解释书签的“符号:打开书籍”,从而将这组符号转译为一种新的意义和价值感知。读者根据书签打开书籍时,便打开了被定格的祝福(见图2)。

4 “非遗”符号转译对创新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一方面,符号转译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衡点。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对文化符号的敬意。借助符号学的理论框架,设计师能够在保留“非遗”符号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开展创新设计。符号转译不仅涉及符号形态的创新,还包括对文化内涵的现代化重塑。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师能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符号元素,设计出既能传承文化又符合现代生活志趣的作品。

另一方面,符号转译在创新设计中扮演着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创新设计的重要趋势。“非遗”符号的转译不局限于国内市场,通过文化符号的重新构建和创新,它们能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被理解和接受。例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符号,经过符号学的分析和重塑,可以成为国际设计市场中受欢迎的元素。这一过程展现了符号的多义性,即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设计师利用符号转译,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全球设计语境,不仅增强了“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也丰富了创新设计的文化内涵。

5 结语

在现代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语境下,利用符号学的分析工具,特别是皮尔斯符号学理论,“非遗”符号超越了传统文化象征的范畴。通过解构、重塑和创新,“非遗”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功能。本研究深入探讨“非遗”符号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译应用,揭示了文化内涵与设计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设计实践中,“非遗”符号的转译不仅保留了其作为文化传承媒介的核心,而且在现代设计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文化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

“非遗”符号的转译不只是视觉上的改变,更是文化意义的现代化表达,这要求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理解和尊重符号的文化内涵。有效的符号转译能使设计师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非遗”与当代设计需求的融合,使“非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同时,“非遗”符号的转译与创新也面临挑战,设计师在转译过程中需要平衡符号的文化根基与现代设计的市场需求,避免符号内涵的简化或误读。本研究展示了“非遗”符号转译在创新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实践方向。展望未来,“非遗”符号的转译将继续为创新设计开辟新的领域,推动“非遗”在当代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上上,罗仕鉴.产品设计中基于符号学的文物元素再造[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2013(11):2066.

[2] 郭鸿.对符号学的回顾和展望:论符号学的性质、范围和研究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9-12.

[3] 杨懿.符号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基于贵州茶的观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1):60-63.

[4] 张剑.无意识设计系统方法的符形学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48-49.

[5] 孙晟博,高炳学.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J].包装工程,2022(18):283.

[6] 张祎,于东玖.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潍坊风筝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4(14):255.

[7] 赵星植.“无限衍义”真的无限吗?:再论皮尔斯的解释项理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38.

[8] 张剑.产品设计符号学系统化构建中的思考(1):两种符号学模式的选择[J].美术大观,2021(12):139.

[9] 张剑,蔡匀.产品设计符号学系统化构建中的思考(4):控制设计师编写与使用者解读的产品设计系统[J].美术大观,2024(5):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