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2024-10-03 00:00:00张煜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不断发生变化。文章揭示朱仙镇木版年画存在传承方式落后、产业链薄弱、设计创新不足等问题,旨在推进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发展创新,重新焕发生机,满足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方法:文章阐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提出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文化自信、赋能“非遗”发展,并通过“非遗+”形式实现跨界融合。同时,提出通过技艺创新化、产品品牌化和产品扎根化等路径,打造“非遗”新形态,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果:通过实施上述策略,朱仙镇木版年画可实现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保留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扩大受众群体,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结论:研究表明,新媒体新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可能。采取新媒体赋能、跨界融合及技艺产品创新等策略,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可以实现融汇变通,还可以为其他“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 “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8.3;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03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融入本土设计,寻找新的发展方向[1]。

1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2]。其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1.1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首先,朱仙镇木版年画造型简洁夸张,人物头大身子小,主要取材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强调“有图必有型”。其次,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生动,用代表性的赤、青、黄、白、黑等颜色展现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再次,受北宋绘画艺术影响,线条粗犷有力,用笔粗犷刚健,阴阳对比强烈,具有淳朴厚实、健壮整洁的艺术风格。最后,画面布局饱满紧凑,基本不留空白,主次分明。主要人物居中,所占比例大且细节刻画丰富;次要元素所占比例小,细节刻画简洁。

1.2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

朱仙镇木版年画反映了北方劳动人民的心理情感和善恶观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以物寓意的象征性。朱仙镇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化。木版年画手艺人对寄托着人们崇拜之情的虚幻事物进行美化润色,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人们心理期待且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年画作品。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一定的寓意,如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柏寓意健康长寿等,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以巧妙的组合方式呈现出妙趣横生、生活气息浓厚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3]。第二,寄托着老百姓对吉祥如意的祈愿。在小年时,人们会贴上灶王爷的画像,供奉灶王爷,以保佑来年粮食充足;在除夕时,人们会贴武门神用以驱邪避灾;在一些特定节点,人们也会贴朱仙镇木版年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祝寿时贴《寿字图》,新婚时贴《麒麟送子》等。第三,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追求人与万物、社会、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哲学思想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多有体现,具有物化和文化的双重价值。以代表作品《步步连升》为例,其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巧妙结合,鱼寓意家庭富裕,莲花寓意多子,体现了人与万物、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2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传承方式落后

“非遗”传承实际上是一种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再创造过程,即文化记忆的社会再生产过程[4]。现存的多数“非遗”传承内驱力不足,面临危机。朱仙镇木版年画也是如此。如今,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手艺人年龄普遍较大,而愿意学习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传承方式上,多依靠口耳相传、师徒传承等。在传承技艺上,木版年画制版困难,一种颜色一块雕版,需要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地练习,揣摩每一刀落下的角度、力度。种种因素导致其传承陷入困境。

2.2 产业链开发深度不足

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链是从雕版创意到加工制作,从商家的营销到消费群体的使用和收藏,前后关联有序的经济活动[5]。但当前产业链开发深度不足,没有充分应用数字技术,导致产品缺乏创意,形式相对单一。虽然相关部门在朱仙镇启封故园内打造了年画文化园区,试图通过产、研、旅结合的方式促进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但仍然难以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和参与。

2.3 设计单一、缺乏创新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种商品,具有实用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朱仙镇木版年画需不断提升艺术性和文化性,凸显其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特性。目前,市场上相关文创产品过于单一,同质化严重,设计元素固化,形式不够精美,地域特色不足,仅将木版年画的色彩、图案、符号等简单地应用于文创产品包装上,缺乏立足于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创新,未根据现代生活需求拓展和创新功能。

3 新媒体时代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

我国一直有腊月张贴门神、灶神的习俗。宋代宗教政策灵活变通,宗教信仰带动木版年画消费,雕版印刷技术发达,年画技艺日益成熟。清朝时木版年画进入鼎盛时期,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等地的木版年画闻名遐迩,后由于战乱逐渐衰落。20世纪80年代后,木版年画集散市场自发形成。可见,木版年画一直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朱仙镇木版年画应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

3.1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方向

新媒体时代,“科技赋能,艺术革新”逐渐成为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向。麦克卢汉认为,无论何种媒介对于社会框架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6]。在此背景下,朱仙镇木版年画亟须作出改变,以新媒体为载体,深化拓展数字赋能,将数字技术与“非遗”结合,打造“非遗”新形态。

3.1.1 新媒体传播增强文化自信

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的优势,记录和传播朱仙镇木版年画手工艺,可以促进传承人成长,提高产品流通效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朱仙镇木版年画,以文化价值带动消费需求。例如,“非遗”传承人可以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拍摄木版年画宣传片、纪录片,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7]。这样一来,朱仙镇木版年画便能够跨越时空,在新媒体时代广泛传播,使大众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

3.1.2 新媒体赋能“非遗”发展

新媒体时代,可以借助多元的技术载体,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平面产品转变为数字产品,如虚拟全息影像、动画、游戏皮肤等,增强“非遗”产品的互动性,拓宽市场边界,不断扩大传播范围。例如,敦煌研究院的全景漫游项目,借助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对莫高窟壁画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还原,受众可以通过VR设备“走进”莫高窟,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联结。朱仙镇可以建设智慧博物馆、云上博物馆等,利用数字技术全面展现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和精湛技艺。

3.1.3 利用“非遗+”形式实现跨界融合

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设计实现跨界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的问题[8]。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既要厘清“非遗”手工艺的边界,又要实现跨界融合发展[9]。应在启封故园的基础上,通过“非遗+文旅”“非遗+品牌”“非遗+研学”等形式,为传统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响应市场需求,使“非遗”元素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的桥梁,真正实现可持续传承。例如,福州上下杭景区利用“非遗+”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转化路径,打造品牌“杭肆云集”,举g+o7gLRHpqYldRxF1fp3DX/k5Ado/r/Vd4MFWBjy2/k=办“非遗+”文旅活动,培育“非遗+”文创IP,将上下杭打造成集多业态于一体的“非遗”历史文化街区。

3.2 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技术革新深刻影响了信息传播方式。朱仙镇木版年画应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在保留深厚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探析创新路径,实现创作和工艺上的突破,打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产品。

3.2.1 技艺创新化

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为传统工艺带来了更多可能。朱仙镇木版年画应不断创新制作技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内容形态,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在题材和内容上,创作者要对木版年画进行创新改造,在兼顾实用和美观的同时,使其更加生活化。在表现手法上,传统的木版年画多采用对称、夸张等表现手法,因此要创新表现手法,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和表达方法对“非遗”文化符号进行还原或重构,并基于传统美学与情感观念,衍生出以形态为基础的设计创新[10]。

3.2.2 产品品牌化

产品品牌化可以使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商业价值,推动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可以打造“非遗”品牌,综合利用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资源与市场资源,以静态或动态的视觉形象和产品形态活跃于用户市场。例如,故宫文创将故宫的文物、建筑、历史故事等元素融入箱包、服饰等产品设计中,打造特色“非遗”IP品牌,让人们得以亲近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可以通过打造特色文创品牌,赋予传统手工艺独特的品牌故事和形象,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展现“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

3.2.3 产品扎根化

“非遗”根植于地域文化,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使其创新发展。可以根据朱仙镇木版年画打造不同风格的特色产品。例如,朱仙镇的启封故园可以与古建筑、古遗址、自然景观等地域文化符号相结合。要将重点放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与传播上,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各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通过创新设计实现“非遗”元素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将朱仙镇木版年画打造成地区特有的文化名片,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4 结语

新媒体拓展了“非遗”传承、发展、传播渠道。基于此,应抓住“非遗热”,探寻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赋予“非遗”新的文化内涵,让“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全宜,张可睿.模因论导向下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儿童拼图玩具设计[J].设计,2022,35(20):16-19.

[2] 焦斌.河南民间工艺设计的区域特色[J].大舞台,2012(7):261-262.

[3] 李韬.中国传统艺术气观念的衍化及其本体建构[J].齐鲁艺苑,2022(5):105-112.

[4] 孙蜜.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传承的媒介革新与空间重塑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209-211.

[5] 于会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产业链的构成与现状[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2):18-19.

[6] 王凤栖.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本质理论比较[J].青年记者,2015(5):17-18.

[7] 徐海冰,闫晋瑛.智媒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24,43(5):134-137,142.

[8] 朱怡洁,徐进波.跨界与融合:朱仙镇木版年画数字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3(10):104-106.

[9] 王嫚,叶力瑜.广东珐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实践[J].湖南包装,2023,38(1):78-81.

[10] 王佳春,曹磊.基于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