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以古诗词歌曲《秋风词》为例,分析《梅庵琴谱》中的琴歌版本与赵思越作曲、冯俊懿编配钢琴伴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在音乐风格、曲谱特点及演唱方式上的异同,为古诗词歌曲演绎与教学提供新思路。方法: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方法,从音乐风格特点、曲谱特点、演唱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分析琴歌版本的宁静含蓄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的怀古悲秋;其次,对比两种版本的调性、曲式结构、旋律节奏;最后,探讨琴歌的吟诵性要求与艺术歌曲的声乐技术要求。结果:琴歌版本以C宫五声音阶为主,节奏自由,演唱时追求与古琴的和谐统一,情感表达含蓄内敛。而艺术歌曲版本则采用G羽七声清乐,结构复杂,演唱时要求音色厚重、情感浓烈,以实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结论:琴歌与古诗词艺术歌曲各有特色,前者强调意境与和谐,后者注重情感表达与音乐性。应结合两者特点开展教学与演唱实践,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古诗词歌曲,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琴歌;古诗词艺术歌曲; 《秋风词》
中图分类号:J614;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0 引言
古诗词歌曲是将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源自古代民间歌谣,流传至今,经历了吸收、融合、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涵盖琴歌、艺术歌曲等多种音乐形式。琴歌是以古琴为伴奏演唱的歌曲,明中叶至清初强调“近文对音”[1],表演时由一人自弹自唱,琴与歌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音乐与诗词的和谐统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则是20世纪初受西方艺术歌曲影响,结合中国古代诗词创作而成[2],具有西方古典音乐特点的一种声乐体裁。本文以古诗词歌曲《秋风词》为例,分析琴歌版本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的异同,旨在为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秋风词》诗词的情感表达
《秋风词》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秋风词》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之际,李白与妻子宗氏南下避难,历经波折,最终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李白的心境愈发沉重,家庭的破碎、个人的不得志以及与妻子的生离死别,种种情感交织,使这首词作充满悲凉与哀怨之感[3]。
这首词的前半部分,以三五七律的形式,押同一韵脚,展现了李白对秋天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感慨。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幽远的氛围。诗人的绮丽想象与内心世界的刻画,使整首词作凄怨与哀婉,仿佛诉说着无尽的相思之苦。
词的后半部分为五五七律,虽然韵脚与前半段不同,但同样深刻表达了相思之情。从“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到“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词意层层递进,将相思之苦推向极致。这种情感的深化,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相思的无奈与痛苦,还引发了对人生际遇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秋风词》是一首典型的悲秋怀人之作,以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李白晚年的心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不同版本音乐风格的特点
2.1 琴歌版本
琴歌《秋风词》,谱本出自民国初年的《梅庵琴谱》。梅庵琴派是古琴众多琴派中的一派,起源于清朝末期,脱胎于山东诸城派,由王燕卿先生在南京奠定基础,后由其弟子徐立孙与邵大苏在南通发扬光大。与传统琴派不同的是,这一流派大胆地将民歌及民间音乐融于琴曲之中,同时吸收了西洋乐器的诸多特点[4],特别强调技巧和节奏,注重音乐的旋律之美,创造性地为琴谱加入点拍,即在琴谱中明确标注节奏的快慢和强弱,使其音乐性更为突出。在实际的演奏中,由于每个演奏者的师承不同、流派不同,演绎效果会有细微的差别。还有一些演奏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琴曲进行不同的演绎。《秋风词》作为《梅庵琴谱》中的曲目之一,“虽为短曲,而回环往复,意短情长”。
在这一版本中,“弹”“唱”相辅相成,不分主次,音乐风格宁静而含蓄。旋律和节奏平稳,与诗词的对仗结构相得益彰。人声随着琴音一同起伏,一同收束,不需要任何前奏和间奏的铺垫。
琴曲整体的演奏并不复杂,右手仅用了古琴中的5个基本指法:“勾”“挑”“拨”“撮”“搯起”。在旋律上用了多处模进、反复的手法,表现出无限的相思之情。同时延续了梅庵琴派的特点,左手大量运用“绰注吟猱”技法,“绰注”的来回滑动,使之呈现出山东民间歌曲般的腔调,与琴曲的旋律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无奈与哀怨的音乐效果。
琴曲中按音与散音相互交替,按音的缠绵与散音的沉稳有力相互交织,这种演奏和演唱上的润腔变动,使整首曲子的听觉效果更加丰富。乐曲结尾通过音调的高甩和3个重复音的徐徐收束,形成韵律感,实现了音乐与诗词的和谐统一,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感叹与孤独无奈之感。
2.2 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
古诗词艺术歌曲《秋风词》,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思越作曲,其不仅深入挖掘了原诗的内涵,还将个人情感体验与音乐创作巧妙融合,使这首歌曲在忠于原作情感表达的同时,更加磅礴大气。冯俊懿为此曲编配了钢琴伴奏谱,其精湛的钢琴伴奏编配技法为这首古诗词增添了全新的艺术气息。他的编配使钢琴伴奏与旋律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对话,进一步激发了歌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5]。
在钢琴伴奏的前奏部分,旋律提升至高八度进行,以一种凄美的音色,为曲子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当乐曲进入间奏时,特别是在第31小节,旋律声部的最后一个悠长音符伴随着柱式和弦的强烈推进,将整首作品的情感推向高潮。第29小节的伴奏从流畅的分解和弦逐渐过渡到半分解和弦,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铺垫。第31小节处,通过右手的柱式和弦与左手的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错的八度进行,将乐曲推至高潮。到了第32小节,高潮正式展开,左手转变为以主和弦分解的六连音,与旋律声部的和声完美配合,通过高亢而连绵的旋律线条,深刻表达了深沉的怀念与无尽的悲伤。
在尾声部分,旋律声部再次呈现作品的开头主题,但这一次,伴奏的织体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长音主导转变为以八分音符为主,这种变化不仅为作品增添了依依不舍的情感色彩,还引发了听众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3 不同版本曲谱的特点
在调性方面,琴歌版本的调性整体保持在C宫五声音阶上,人声与乐器以合唱的形式交织,展现出单一的旋律线条,主要通过横向的旋律变化来表达情感。这种简洁而纯粹的音乐结构,不仅凸显了旋律本身的流畅与自然,还体现了中国音乐对和谐平衡的追求。相较之下,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的曲子调性为G羽七声清乐,并加入变音(清角和变宫),通过和声的纵向运用,丰富了音乐的层次,还使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营造出一种深沉悲伤的氛围。
在曲式结构方面,琴歌版本呈现出简洁的一段式,整体以散拍的形式进行,并不受小节的束缚,而是以句为单位,这也是琴乐的一大特色,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自然的特点。而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则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对比复二段式结构,具体为前奏(1~5小节)+A段(6~13小节)+A1段(14~22小节)+B段(23~31小节)+B1段(32~39小节)+B2段(40~47小节)+尾声(48~52小节)。这种结构的设置,不仅在乐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在内部曲式上实现了一种膨胀,使整体音乐更丰富和立体。尾声与A段之间的呼应,更增强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旋律节奏方面,琴歌版本中,音乐的节奏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八分附点音符以及八分音符、四分音符构成。这些音符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对节奏变化的细腻把握。特别是十六分音符在辅助音部分的运用,以及八分附点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的节奏。而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在人声旋律部分更多地采用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以及二分附点音符,甚至全音符,这样的音符选择不仅让整体音乐显得更加悠长和缓慢,还强调了小调音乐的忧郁和惆怅。同时节奏的放大,不仅让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细腻,还凸显了氛围的悲凉。
4 不同版本的演唱特点
4.1 琴歌版本
琴歌无论是在吟诵性、腔体的选择、气息的运用,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都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将人声与琴声完美融合,能展现出琴人合一的古韵之美。琴歌版本的唱腔,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诵读,它的核心在于韵味的传递。整体音色偏细偏柔,在演唱之前可以用较为细柔的语气倾注诗词的情感进行朗诵,以体会诗词的意境以及气息的流动。演唱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类似于戏曲唱腔哼鸣带动声音的方式,找到鼻腔和头腔的共鸣,将诗词伴随着琴声吟唱出来。当遇到较低的音时,要通过胸腔共鸣来保证声音的力度。除此之外,声音还要与琴曲中的指法相呼应。如歌曲第一句“秋风清,秋月明”中“秋风清”是“勾”和“挑”的连用,“秋月明”是“拨”和“撮”的连用,前者均是单根琴弦发音,后者均是两根琴弦同时发音,所以在演唱的表达上,第二句也要稍强于第一句。由于传统琴歌的曲谱相较而言简单自由,因此在演唱时可以根据个人情感适当加入一些装饰音,以实现与琴音的和谐统一。情感表达上则需含蓄内敛,避免过分张扬,以免破坏曲子的整体协调感。
4.2 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
与琴歌相比,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域较高,技术难度较大,演唱者需要注重气息的流动性,拓展各个腔体的共鸣空间,准确掌握发音位置,以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只有长期进行声乐基础训练,才能达到想要表达的声音效果,从而更好地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的演唱中,音色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整首歌曲的旋律线条是深沉悠远且富有意境的,因此要采用厚重、圆润的音色。需要加重朗诵诗词的语气,语气一加重,气息的力度也会相应加大。再将唱琴歌时带动鼻腔、头腔共鸣的哼鸣变为带动全身共鸣腔的哼鸣,同时借助更强有力且连贯的气息,将歌曲唱响。
在情感表达上,人声要充分融入钢琴伴奏音乐织体的层次变化,如在歌曲中,“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连着唱了两遍,演唱者在唱第二遍时必须倾注比第一遍更加浓烈的情感,才能传达出思念之苦。从第32小节开始,情绪由抒发升华为宣泄,在唱完第一遍“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后,有4个小节持续的感叹词“啊”,演唱者在此时要增强声音的张力,爆发情绪,紧接着唱第二遍“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时,则要表达出一种崩溃后的无奈之感。
5 结语
琴歌的演唱在古时更多是一种“悦己”的表达,在演唱时,歌声往往需要顺应琴曲的音色和旋律,以一种和谐而细腻的方式,营造出诗词所传达的深远意境。这种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情绪是厚重且平稳的。相比之下,古诗词艺术歌曲则更寻求观众的共鸣,演唱置于核心地位,伴奏则退居辅助地位。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更注重情绪表达和音乐性,通过旋律的层次变化,传递出更浓烈和直接的情感。
在琴歌的演唱及教学中,应坚持琴歌的本质——以意境为演绎核心。同时应适当借鉴现代声乐教学方法,加强气息、腔体以及不同音高位置的训练。专业学习声乐的学生应多尝试琴歌的演唱,这有助于其更好地体悟古诗词歌曲的独特韵味。在作曲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古诗词元素进行创作。但无论以何种形式演绎,都应该用符合作品情感与意境的人声、器乐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古诗词歌曲,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童雪倩.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在琴歌中的表现:以琴歌《秋风词》为例[J].群文天地,2012(19):177.
[2] 刘丽杰.传统琴歌与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比较研究:纵观古韵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9(1):112-114.
[3] 侯玉瑶.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与意境塑造:以《扬州慢》《秋风词》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24.
[4] 韩钰泽.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研究:论王燕卿对古琴艺术的传承[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6.
[5] 黄坤.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秋风词》艺术特征及其演唱技巧探究[J].当代音乐,2024(4):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