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创新视觉传播方式,将湘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促进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知与传承,同时为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湘南红色故事在高校的视觉传播形态与路径。结果:文章提出三种传播路径:一是利用课堂教学,通过视觉图像与理论讲解的结合,使红色故事生动再现;二是借助智慧媒介,如虚拟现实、数字展览等新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三是营造公共环境,通过建设校园红色文化景观,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传播方式不仅能丰富高校红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能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上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红色文化在高校深入传播。结论:湘南红色故事在高校的视觉传播应坚持多元立体的范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智慧媒介与公共环境等多元途径,构建完善的红色教育视觉传播系统。这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还能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湘南红色故事;地方高校;视觉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湘南扼守湖南“南大门”,地接两广,连接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革命历史滋养了独特的湘南红色文化。风展旌旗无数,红潮漫湘南。翻看红色故事,续写红色新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郴州考察时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红色教育对于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直面困难、奋勇直前、艰苦奋斗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故事是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对红色故事在高校传播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政教育、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等方面,而对红色故事的传播,尤其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传播方式的探索不足。事实上,通过视觉艺术传播可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地域红色文化的多元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湘南红色故事的视觉传播形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视觉传播载体不断扩展,超越了传统图文限制。进入21世纪,艺术创作不断发展,传播技术日益革新,数字媒体、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技术交互融合,视觉艺术挣脱纸笔束缚,进入数字化、交互化新纪元,视觉艺术边界持续拓展。这一变革深刻影响了高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短视频等网络传播形式的兴起,使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挑战。大学生对直观、生动的图像影像信息接受度高,教师应借此契机,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理论与图像影像融合,深化价值观教育[2]。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文化,强化插图与文本的联动,探索其在新媒体时代的新表达,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实践课程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作红色文化视觉作品、举办展览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故事,增强代入感与认同感,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高校应把握时代机遇,以视觉图像为桥梁,讲述红色故事,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越来越多元化。一方面,智媒不断发展,对当前高校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为红色故事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与媒介;另一方面,红色故事融入高校课程,通过动态与静态的传播形式加强美育工作和地方文化传承。高校课程与地方项目相结合,与社会议题紧密连接,助力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正如刘开源所言,为了让人民群众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更多的红色故事,需要积极创新传播形式和载体,提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互动体验[3]。在此背景下,高校可以建立一个地方红色故事数字库,通过AI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展馆;以智媒为载体,运用智能可视化技术,建立VR思政实训室,从而实现红色故事立体式、全景式可视化呈现,让故事说话,推动红色文化多维传播。
2 湘南红色故事的视觉传播途径
课堂教学、智慧媒介、公共环境是高校进行红色故事视觉传播的三大途径,其中,课堂教学是红色故事视觉传播的主要路径。高校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课程教学则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纸媒仍是当前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在红色故事传播过程中解决了视觉信息保存的时空问题。文本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图像,并能够长时间存放流传。绘画是纸媒作为艺术传播介质最重要的表现形态,得益于此,如今的人们才能目睹古代社会人类生活的形态。虽然传播媒介日益多元,但即使在今天,纸本绘画让人们获得的视觉和触觉体验也是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
2.1 课堂教学传播湘南红色故事
地方红色故事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中,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首先,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故事、人物、事件、评论、新闻等文本和图像资料,建立系统的谱系结构,进行专业设计,形成活动式板块模式,如人物、故事、场景等。其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化、个性化和艺术化设计,拓展当下美术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再次,通过特殊的艺术语言将红色故事视觉化。视觉化创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积极且多元的面貌,与新媒体的融合能够显现出自身的独特优势。红色故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中的文学形象”,而当代网络技术和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则使大学生能够将自己“想象中的文学形象”变成真正可见的作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使红色文化贯穿于授课、研学和实践等环节,不断提升地方高校青年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湘南地区的红色资源决定了高校具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今,各大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已经是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不少高校已对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展开了立体研究。通过美术学、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对红色故事的宣传,可以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和接受湘南红色艺术,从根源上解决湘南红色故事传承的问题。同时,高校艺术课程应积极主动挖掘和整理湘南红色故事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路径。
2.2 智慧媒介传播湘南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视觉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智慧媒介,依托纸质印刷、数字和网络媒介等传递和发布。视觉文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发展中呈现出新样态——界面沟通,即越来越强调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信息传达和意义共享,这种视觉电子成像的方式使非形象性的事物具有形象性。具体而言,即依托智媒信息技术与湘南红色故事的深度融合,实现视觉元素的创新、整合,从而深度呈现和诠释湘南红色故事,并通过电子界面传递给大学生,有利于其价值观的重塑。在红色故事视觉传播中,智媒解决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难题,便于传播复制的数字图像是对传统展览和印刷图片交流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可推动红色故事元素的整合、解读、再现与传递,使传播形象化、立体化、智能化,有效提高视觉文化传播力。随着艺术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不断增强,艺术与学生的关系愈加密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但目前高校整体上对红色文化视觉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特色的课程体系。部分高校开始探索通过动态、多维、立体的数字图像,将湘南红色故事融入游戏、动画等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依靠专业力量,拓宽湘南红色故事可视化边界,增强红色教育的多样性。
数字时代已然来临,催生了艺术视觉图像传播新模式,将视觉、听觉、场景、空间、材料、体验和互动融合在一起,以此打破传统艺术的传播局限。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介入传统艺术之中,以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呈现新的时代特征。2021年,中南大学原创舞蹈作品《半条被子》在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中荣获“优秀节目”荣誉称号,作品灵感源自郴州红色故事,通过图像、影像、声音和触觉信息,让红色故事打破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和模糊性,将红色故事和现代艺术相融合。同时根据大众审美和文化诉求,采用舞蹈艺术形式,在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中构建出独特的视觉叙事场景,宣扬家国情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反思。
2.3 公共环境传播湘南红色故事
公共环境是红色故事沉浸式视觉传播的有效途径,包括校外和校内公共环境。校内可进行红色文化视觉传播的公共环境主要包括高校的展览室、体育馆、教学空间、宿舍、网上画廊和社区等,其他设施主要供专业艺术教学使用,开放空间较小,尤其缺乏一些长期宣传红色故事的区域。湘南红色资源丰富,宣传红色故事具有地域优势,创设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系统,能够培养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校外公共环境中,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每天都会创造和推送海量的图像、影像等信息,但有关红色视觉形象的信息非常有限。校内公共环境是地方高校的校园视觉文化建设和教育实力的重要展现,更是地方高校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是“无形”和“无意识”的一种美育方法。但大部分高校对公共环境建设还不够重视,比如高校家属区和宿舍宣传栏过于重视文字理论传播,几乎看不到红色故事视觉形象。很多高校建筑设施从艺术景观的角度考虑,整体美感不突出,校园内很少有红色故事视觉形象。美育环境严重匮乏,且更注重实用性,具有高校特色的审美品位尚不突出。
应高度关注当地红色文化语境和景观设计的特殊性。湘南高校具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视觉资源,可应用数字技术创造新的公共艺术景观。当前,北京正大力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致力于技术、文化与公共环境有机结合。北京剧院推出传统大戏赏析栏目,将《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12台传统经典剧目推送到“云剧场”,广受好评;“梅兰芳数字人”再现26岁时的梅兰芳先生,与观众进行一场跨时空会面;故宫博物院发布的《“云游”故宫指南》,让观众在家也能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5]。因此,湘南高校景观设计可以应用数字技术,基于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造就高校特色。国外一些高校对于环境的渗透教育走在前面,具有系统的理论与方法。部分高校公共环境对红色资源的应用并不充沛,针对高校公共环境建设的研究严重缺乏,多数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层面,没有提出科学具体的解决方法,整体上对红色文化视觉传播的重视度不够。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湘南红色故事在高校的传播应秉持多元立体的范式,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校的课堂教学、智慧媒介、公共环境等,构建完善、科学、系统的红色教育视觉传播系统。高校要积极运用地方红色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丰富红色故事的形象和内涵,使红色文化根植于这块广袤的土地,蓬勃发展,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上赋能高校教育,同时实现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云娜.续写“半条被子”故事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12-15(14).
[2] 周晓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基于话语、图像及大数据的审视[J].理论导刊,2022(11):124-128.
[3] 刘开源.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故事的传播路径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22(8):200.
[4] 刘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论):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②[N].人民日报,2023-02-07(5).
[5] 蔡杨,王玲玲.以创新推动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24-0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