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美育育人功能提升路径探究

2024-10-03 00:00曹凯凯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构建科学的涉农高校美育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并具体论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从而为涉农高校美育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提供思路。方法:首先探讨涉农高校美育面临的困境,基于“大美育”背景,参考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美育实践理念与经验,结合学校定位,从融合科研、提升认识、育人模式、制度创新、校园文化五个方面提出涉农高校美育实施对策,并论证对策的可行性。结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围绕专业特色,正确看待涉农高校与其他综合性高校美育方式的异同。应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美育课程评价机制,创新美育课程教学模式,推动高校美育改革,为涉农高校开展美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结论:在涉农高校美育改革中,必须将以美育人作为学校实施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现实具体问题,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社团,从管理到培养,紧密围绕学生培养、教师创新、学校助力,助推涉农高校提升美育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涉农高校;美育;育人功能;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0 引言

近年来,一些涉农高校相继增设了美育课程,其中部分高校已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的美育方法。在“大美育”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在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引进了先进农业教育,聘用农业领域的知名学者授课,以农科为主,协同理、工、文、法、艺等学科,整合了系列课程建设,率先实施了涉农高校美育改革。华中农业大学注重课程实践发展,建立课程改革保障机制,在坚持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同时,积极搭建课程实践平台,为美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南京农业大学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合通识教育和社会教育,以艺术教育为媒,推动农业与艺术相融合,在推进多学科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

目前,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农业院校,正逐步推进美育改革与建设,结合自身发展定位,融合先进的美育理念,创新美育形式,不断拓展美育的方式方法。然而,面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可适应性培养目标,当前高校美育仍具有迟滞性,美育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美育评价体系仍待完善。

1 涉农高校美育现状

1.1 美育课程有待完善

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艺术和美学模块只有两门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和预科课程。目前,涉农高校开设的美育课程仍以传统理论课程为主,且为选修课程,存在学时短、学科内容范围狭窄、在总学分中占比较小、可选科目类型单一等问题,在当地高校课程体系中边缘化。美育课程以艺术教育课程为主,缺乏文学、地域文化、跨学科融合等内容。可以看出,现阶段涉农高校美育课程存在开课不规律、普及程度低等问题。

1.2 美育课程与艺术课程的认知误区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仅仅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美育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要区分美育和艺术教育。众所周知,美育作为一种化育,目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艺术教育仅仅是美育的一种手段,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理解能力。因此,涉农高校应正确认识美育课程和大学艺术课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1.3 美育评价体系缺乏规范性

涉农高校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缺乏客观具体的美育考核参照。构建美育评价体系,对改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涉农高校美育育人功能提升路径

2.1 以科研撬动美育

国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育课程纳入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然而,就目前而言,情况不容乐观。新时期,培养研究生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要原则[1],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研究生培养目标,融合研究生美育方案,通过美育课程,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审美能力,助力研究生更好地发展。

首先,涉农高校应重点围绕下属二级教学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创新创业学院,加大校级美育科研项目投入力度,组建科研团队,重点推进校级一流美育创新项目团队孵化。完善美育理论,同时完成美育教学和科研任务。学校还应结合优秀的美育科研成果,积极组织省级、国家级课题项目申报,拓展美育科研路径。其次,教研单位的教师应根据美育培养方案,讲授理论课程,为学生答疑解惑;实践课教师则负责实践环节的设计与指导,并结合教学大纲开展相关的美育考核工作。这样的职能分工,能使美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能得到落实。

2.2 以认识提升审美

如何培养一批思想活跃、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林人才,是新时期涉农高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美育是和谐之美与教育之专的有机融合,涉农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以美为桥梁,通过农林与人文的交融,弥补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尤为紧迫。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美育内容体系,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一是增设以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为重点的美育基础知识课程。涉农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设置相关美育课程。学生必须选修美术概论、音乐鉴赏、舞蹈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戏剧鉴赏等课程,修满2学分方可毕业[2]。但当前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一些涉农高校开设的美育选修课程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涉农高校应在此基础上扩充一些美育实践课程和艺术鉴赏类课程,如大学美育、绘画入门、艺术与农业等,逐步提高美育实践课学分的比重,提高对美育课程的重视度。调整学时与学分,能够极大地提升美育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是要拓展美育教学内容。美育内容不能局限于艺术教学或美术赏析,要丰富多彩,开阔学生视野。自然美育、生活美育、社会美育以及学习美育共同发力,能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了解美,从而提高审美认识,拥有创造美的能力。

2.3 以模式协同育人

涉农高校艺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应构建美育“第一课堂+”模式,借助校外专业美育的力量,补齐短板。通过聘请艺术单位团体、“非遗”传承人、民间传统艺人,弥补校内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

一是有效拓展第二课堂美育活动内容。涉农高校开展的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第二课堂美育活动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内容互动原则,需要以第一课堂为先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审美素养。

二是提高第二课堂中美育活动的质量。第二课堂美育活动要保证内容充实,在精不在多。要重视学生的课后反馈,运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予以调整。总之,涉农高校要确保美eeb9e0dc9b3790e8f8c3c50f4f4549de育活动的实效性,既要保证活动内容丰富,又要注重美育实践质量。

2.4 以制度驱动创新

美育体系建设是涉农高校贯彻落实美育战略的前提,也是必要的“稳定器”。涉农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从校级层面组织开展美育研究,制定美育实施规划,明确界定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责任,确保全校美育工作规范运行。

一是制定美育工作管理条例。将美育纳入学校工作章程,出台相应的美育工作规程及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落实涉农美育工作。涉农高校要针对美育课程、美育活动和各阶段美育开展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美育内容,合理规划美育经费投入[3]。

二是出台相应的美育评价制度。美育评价制度包括美育教师课程反馈、课程参与、学生评价、实践时长以及科研培养,考核方式与学分配比要与一般的专业必修课区分开来,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科研意识塑造。明确针对美育教师的激励层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参与的双向选择上,为美育教师制定专门的评价制度,并制定专门的美育工作量计算管理办法,从而更好地调动美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规范美育工作考核标准。

2.5 以开放构建和谐

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开放活动场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在开展社团活动和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前,明确相应的报备方案和经费审批流程,利用校园网优化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并做好每日台账。还要针对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出台专门的安全管理办法,做好离校的请销假管理,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规范教学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开放的涉农高校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认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涉农高校应厚植农业发展的土壤,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涵养学生“三农”情怀为主线,以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开足开齐以农科为背景的艺术社团、文学基地、“非遗”工作坊、农业科技小院等校园文化艺术中心,夯实涉农高校大学生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之路。其次,不定期邀请艺术专家学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举办讲座,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论坛和文化沙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校园文化,涵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打造校园艺术文化长廊,使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宣传协同发展,定期更新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不断丰富高校美育建设具体内容。

3 结语

涉农高校开展美育工作要立足时代发展,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积极探索创新之路。要使涉农高校美育与人才培养相统一,必须提高高校教师的艺术素养,丰富美育教学成果,完善美育评价管理制度,进而推动涉农高校美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涉农高校美育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必须立足学情、立足师资、立足学校,共同构建和谐的美育环境。唯有构建科学的美育机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美育精神才能不断传承,民族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朱志平,周玲玉,胡燕.试论以美培元的农科高校美育课程模式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22(2):27-38.

[2] 殷玉雪.理工科高校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20.

[3] 史文倩.地方高校美育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