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探讨新质生产力与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在高科技应用、产业链优化升级、绿色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五个方面的契合点,以解决目前红色数字人文资源分散、技术短板、服务与需求不匹配、互动机制不足、传播受限等问题,从而推动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方法: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目标、要素、框架及实施策略。通过详细规划资源体系、技术体系、服务体系、社交体系和推广体系的建设方向,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创新驱动、跨界协同、绿色理念、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为本的原则。结果:有效运用新质生产力优势,提出一个具有高效资源整合、先进技术支撑、优质服务供给、活跃社交互动和广泛传播影响力的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架构。该系统不仅能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还能促进相关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绿色发展方式的实现。结论:新质生产力在赋能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构建和发展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可以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应促进新质生产力与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融合发展,以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系统论;契合点;赋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且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新质生产力具有“两高”“三化”“三性”的核心特征,即以高质量、高效能为基本要求,以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2]。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构成的“要素—结构—功能”系统。新质生产力要素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资料构成。在结构承载上表现为由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主导发展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功能上则凸显新发展理念、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取向[3]。
1.2 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
红色数字人文是数字人文领域具有中国特色主题的一个分支,主要包含技术、资源和应用三大体系,呈现出数字化、程序化、交互性三个特征[4]。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是在“红色数字人文”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结果,是一个综合性更强的框架,是一种促进社会参与的立体化、动态化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生态。该生态系统不仅包含红色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展示和传播等,还涉及数字化人文系统所嵌入的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技术等生态要素,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集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社会化传播、制度政策支撑、技术创新驱动于一体的复杂人文生态系统。
1.3 系统论
系统论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研究和理解不同领域复杂系统和问题的跨学科理论框架。其定义为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存在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这三种关系[5]。系统论能促进多学科整合,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提供宏观视角,便于解析复杂关系,把握运行机制和演化规律。同时,强调系统动态演化,对理解系统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及环境变化意义重大,有助于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设策略。
2 新质生产力与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的契合点
2.1 高科技应用的契合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调高科技的应用与发展[6]。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作为一个集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社会化传播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同样依赖高科技的支撑,二者在高科技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契合点。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能够实现对红色资源的高效整理、精准展示和广泛传播,进而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传播效果[7]。同时,高科技的应用能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2.2 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契合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而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完善。二者在产业链优化升级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中的先进产业理念和技术手段,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对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和整合,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8]。同时,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形成良性的产业互动和协同发展格局。
2.3 绿色发展方式的契合
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同样需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二者在绿色发展方式方面紧密契合。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手段,推动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绿色化建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9]。同时,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能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4 体制机制创新的契合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即体制机制的创新。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二者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高度契合。
2.5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契合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而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二者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方面高度契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可以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10]。
3 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3.1 红色资源分散难整合
目前,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碎片化分布特征,没有形成地域性或区域性集中、统一的资源库或数据平台。同时,系统性整合机制尚不完善,限制了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与推广,从而影响了红色文化作用的发挥。
3.2 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显短板
尽管国内红色数字人文生态在VR、AR等技术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在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度及创新应用层面存在明显短板。
3.3 服务未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在当前红色数字人文生态中,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日益凸显。然而,现有的服务并未精准对接用户对红色文化的个性化需求。服务提供者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无法提供精准、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
3.4 互动机制不健全导致交流活力不足
目前,已有部分红色文化平台尝试建立用户社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缺乏完善的用户互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平台无法有效促进用户交流与分享,导致用户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反映出社区活力不足的问题。为提升互动社区的凝聚力和活跃度,平台需加强对社交媒体等工具的运用。
3.5 传播受限,影响力拓展不足
当前的数字化传播偏重于视觉化渠道,如红色影视、网站、数字化展馆和VR技术等。但这种单向性的视觉化展示在传播链上通常是一次性的,难以形成多级传播。同时,学术性研究的短板限制了红色文化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这与现有人才工作机制的不足密切相关。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制约着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4 新质生产力赋能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构建
4.1 构建目标与原则
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以传承、赋能、完善系统、培育用户、提升教育和扩大影响为目标,随着技术升级而不断发展,具有整体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点。构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应遵循五大原则:保护红色文化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互动性和沉浸感,促进多元文化资源交流与共享,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内容创建与传播,持续更新优化内容以适应时代和用户需求。
4.2 构建框架与要素
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涵盖资源、实现、应用、互动、推广五个层面。以文化资源库为核心的基础资源层,能够确保红色资源全面准确;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实现层,能够实现资源数字化、高效检索与多媒体展示;以服务应用层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以社区互动层促进用户交流,提升参与度;以运营推广层扩大系统影响力与用户基础,促进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整合红色文化内容,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加强用户交流,并通过有效的策略助力系统发展,推动红色文化广泛传播。
4.3 构建路径与实施策略
4.3.1 资源体系: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库
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红色资源,有助于了解资源间的深层联系,为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元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完善的资源更新与维护机制,能够保障资源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将及时引入新资源、合理淘汰陈旧资源以及定期更新资源信息等作为优化机制的重要环节,从而确保资源库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为构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提供资源支撑。
4.3.2 技术体系:智能化数字技术创新平台
为构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首先要集成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高性能技术基础架构。平台应支持多终端设备接入,确保用户无障碍访问红色资源。同时,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以适应未来技术与用户需求变化。应聚焦技术集成与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前沿数字技术应用与研发。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普及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的技术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平台数据安全与稳定运行,为构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4.3.3 服务体系:优化信息智能服务模块
一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的信息服务模块、用户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存在的问题和用户需求。二是开发高效的语音交互和在线咨询功能,实时响应用户需求,提升服务的互动性和便捷性。三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界面设计,确保用户能够轻松获取所需信息,享受无障碍的在线服务。四是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并分析用户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服务模块,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4.3.4 社交体系:打造互动与共享的文化社区
一是需要创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线上社区平台,供用户交流心得,分享相关资源和经验。二是定期举办各类互动活动,如线上讨论会、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以激发用户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活跃度,同时加深用户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三是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社区环境健康和谐,鼓励用户贡献高质量的内容,共同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
4.3.5 推广体系:多元化推广与品牌建设
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并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制定个性化的推广内容。加大在主流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年轻受众关注。与知名文化机构、教育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广红色文化,扩大其影响力。策划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如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加深用户对红色文化的了解。采取这些综合策略,能够实现多元化推广与品牌建设。
5 结语
新质生产力与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在高科技应用、产业链升级、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及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相契合,共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面对红色资源分散、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短板、服务未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互动机制不完善及传播受限等挑战,构建红色数字人文生态系统应遵循原真保护、技术融合、生态互联、用户参与、协同共享原则,以传承文化、构建系统、培育用户、普及教育、扩大影响为目标,构建文化资源库、数字技术平台、智能服务、社区互动、运营推广五大体系。通过科技引领、产业链升级、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及人才机制创新,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实现经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2] 李政,廖晓东.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原创价值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23(6):91-98.
[3]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4] 丁怡,李刚,魏弋.红色数字人文:概念内涵、发展现状与建设措施[J].图书馆杂志,2023,42(7):94-101.
[5] 刘秀云.基于系统论语境下的工业设计[J].包装工程,2012,33(16):85-87.
[6] 赵振华.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体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3):1-13,108.
[7] 吴承忠,牛舒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治理逻辑及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3):46-57.
[8] 周锦.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23(5):106-114.
[9] 顾江,张苏缘,刘柏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32-43.
[10] 李舒.基于人才框架因子的新媒体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路径[J].艺术科技,2021,34(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