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凭借宽广的音域和极强的表现力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其演奏技巧和风格因地域与流派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古筝的乐曲风格愈发多样化。为适应时代发展,文章总结古筝演奏中需要把握的五个“力”——爆发力、耐力、张力、表现力和控制力,并提出一系列训练方法,旨在增强演奏者对音色、节奏等的把控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乐曲的情感内涵。方法:文章全面分析古筝演奏中的爆发力、耐力、张力、表现力和控制力,结合不同类型的曲目演奏需求,为古筝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指导。结果:文章提供的训练方法和指导能为古筝学习者提供参考,同时为古筝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结论:爆发力、耐力、张力、表现力和控制力是支撑古筝表演的关键。通过对这五个“力”的把握,演奏者能够深刻把握古筝曲目音色的细腻变化,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进而取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关键词:古筝演奏;爆发力;耐力;张力;表现力;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0 引言
古筝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乐器,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不同地域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和流派。从技术角度来看,古筝演奏涉及的各种“力”可以概括为爆发力、耐力、张力、表现力和控制力。这些“力”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掌握这五个“力”是提升演奏水平的关键。
1 对爆发力的把握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的最大的力,其能使古筝演奏产生震撼的声音效果。古筝演奏是全身运动,要将腿部、腰部、背部、肩部、大臂、小臂、手腕、手掌、手指的力量贯通汇聚于指尖。
增强爆发力的关键在于用“离离”的方法进行单指即回原位训练。训练大指时,弹奏中音5,无名指、小指根据手的大小扎桩放置在中音1或2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保持手型圆润。在弹奏时,动作幅度应尽可能地小,弹完一个音后马上回到原位,即中音5和6之间。按照四拍一音、两拍一音、一拍一音、一拍两音、一拍四音的顺序,循序渐进地练习。训练食指时,弹奏中音2,无名指、小指放在中音1上,其余手指放松。训练中指和无名指时,弹奏低音5,大指放在中音5上,其他要求同上。
2 对耐力的把握
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对抗疲劳的能力[1]。对抗疲劳的能力越强,坚持的时间就越长,所表现出来的耐力水平也就越高。耐力指演奏者手指肌肉、手臂肌肉在古筝演奏中的耐久能力。在长时间快速演奏的情况下,对耐力的要求更高。
2.1 耐力的重要性
随着古筝形制的改革、演奏技法的不断丰富,作曲家不断吸收西方作曲手法,借鉴改编民间戏曲音乐,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促进了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近年来,一首完整的古筝乐曲时长通常在十分钟以上,如《桃花源》《定风波》等,更有甚者时长在二十分钟以上,如《如是》《阳光大地》等。乐曲时长的增加,对演奏者的耐力和意志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耐力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 通过基本功练习增强手指耐力
“从体育学的角度来看,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很多,其中,持续练习法适用于古筝演奏中手指耐力的训练。持续练习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一般不少于30分钟),以较为恒定的强度持续进行练习的方法。”[2]
练习基本功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和强度,中途不能停顿。首先进行单指训练:托抹勾打。按四拍一音、两拍一音、一拍一音的节奏练习。其中,大指有四种弹奏方法,分别为“贴贴”“离贴”“贴离”“离离”,其余三指练习“贴离”和“离离”两种,要求离弦近、触弦浅、触弦快。“贴”即将义甲平行贴在所要弹奏的琴弦上,“离”即凌空离开琴弦。弹奏大指时,义甲位于所要弹奏的琴弦及其下方琴弦之间。弹奏其余三指时,义甲位于所要弹奏的琴弦及其上方琴弦之间。单指训练后要进行组合指法训练,每次练习需弹奏三遍,训练顺序为抹托、勾托、勾托抹托、打托抹托勾托抹托、二十四指序、摇指。
2.3 从技术和心态两个方面增强心理耐力
心理耐力指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适当的紧张感可以使表演者处于兴奋、专注的状态,发挥出超常水平,而过度的紧张情绪则会起到负面作用,消耗部分体能。
要想克服上台前过度的紧张感,可以从技术和心态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台下进行大量练习,缓解上台时因熟练度不足或技术负担产生的焦虑情绪。第二,认识到紧张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学会接受紧张并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本身,而非观众或环境。第三,脱敏疗法能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平时要多为自己争取表演的机会,积累舞台经验。通过具体的训练,演奏者可以逐步增强心理耐力,从而在舞台上发挥出最佳水平。
3 对张力的把握
“音乐张力”概念是Krumhansl于1997年提出的,其认为“音乐张力用于连接音乐结构认知与音乐情绪”。在音乐表演中,节奏的快与慢、音色的明与暗、旋律的空与满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对比,构成了音乐的张力[3]。由此可知,在古筝演奏中,乐曲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弹琴位置的变化、情绪的平静与激动等对比,都是增强音乐张力的途径。
以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张力在乐曲中的表现。乐曲《渔舟唱晚》通过力度和速度对比制造张力。在描绘夕阳下的平静湖面时,以平稳的速度和柔和的力度,营造出宁静的氛围;而在表现渔舟归来的欢乐场景时,乐曲速度加快、力度增强,反映了渔夫们的喜悦。乐曲《平湖秋月》通过旋律走向的变化制造张力。旋律上行和下行交替使用,表现出湖面的动态感和夜晚的宁静氛围。上行旋律增强紧张感,下行旋律带来舒缓感。
4 对表现力的把握
音乐表现力是指向听众传达情感、意境和思想的能力,核心在于情感的渲染和传递。古筝表演作为舞台艺术的一种,结合听觉和视觉,提升表现力的途径包括了解乐曲风格背景、恰当使用气息、恰当使用肢体动作等。
4.1 了解乐曲风格背景
演奏者在接触新的作品时,掌握乐曲的背景知识至关重要。了解乐曲创作的年代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演奏者把握乐曲的时代特征;了解作曲者的生平经历、创作特点和作曲风格,有助于演奏者理解乐曲创作的动机和灵感来源;了解传统乐曲所属流派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法,有助于演奏者在演奏中准确体现乐曲的地方特色。演奏者只有准确把握乐曲内涵,才能深层次地传达情感,从而感染观众。
4.2 恰当使用气息
乐曲演奏和日常说话一样需要换气,因此要根据乐句不同的情绪选择合适的气息。气息分为四种:“慢吸慢呼”就好像在闻鲜花的芳香,适用于舒缓流畅的旋律,如《苍歌引》中的慢板部分;“慢吸快呼”就好像在吹生日蜡烛,适用于蓄力后爆发的旋律,如《苍歌引》慢板和急板衔接的左手刮奏的部分;“快吸慢呼”就好像受到了惊吓,表现为快速吸气后屏住气,留给观众一些想象的空间后再将乐音弹奏出来,如《苍歌引》散板第八小节23675一句;“快吸快呼”就好像跑完步在大口喘气,适用于起快板前的部分。
4.3 恰当使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虽然演奏古筝时,演奏者的眼睛是往下看的,但可以使用其他面部表情来表达悲伤、快乐等情绪。这里存在一个误区,许多演奏者无论诠释什么作品,都眉头紧锁,认为这是投入的表现,但实际上应该根据乐曲展现的情绪选择面部表情。
肢体包括指、腕、臂、肩、背、头、腰等,肢体动作最直观,也最能带动观众情绪,可以从视觉上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如演奏单旋律时,手臂的带动可以使乐句连贯起来;演奏快速段落时,可以随着重音短促有力地点头,从视觉上强调重音。
恰当使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可以提升音乐的表现力,使整体演奏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使观众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与力量。因此,演奏者应注重对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合理运用,将其作为音乐表达的重要途径。
5 对控制力的把握
控制力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音准、节奏、力度和音色的掌控能力。控制力训练不仅是提升演奏技巧的核心,还是演奏者进行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的基础。
5.1 音准控制
古筝作为传统民族五声音阶乐器,基础调按照1、2、3、5、6的音阶顺序排列。如果要演奏4、升4、7、降7等无法仅通过右手拨弦得到的偏音,则需要用左手按弦,对琴弦施加压力,从而改变音高。
增强音准控制力,关键在于对听觉的培养以及对左手肌肉记忆的锻炼。在演奏按滑音时,半音、全音、小三度音对琴弦施加的力量是不同的,一样的音程关系在不同粗细的琴弦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通过视唱练耳提高对音准的敏感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音准问题;通过反复练习获得肌肉记忆,能够快速找到正确的位置,即使使用不同的古筝,也能通过微调快速找到正确的音高。
5.2 节奏控制
根据劳动起源说,最早的音乐是在劳动中发出的具有节奏性的呼喊,几乎没有其他要素,这便是当时全部的音乐活动。因此,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被称为音乐的骨架,重要性不言而喻[4]。
在日常练习时,应使用节拍器,以培养稳定的节奏感,这是增强节奏控制能力的重要途径。先从自己能掌控的速度开始,注意要加上气息,之后每组提两个速度,在不同节拍速度下演奏同一个作品,较快地建立内心的节拍架构。
区别于西方音乐整齐划一的节奏,民族乐器在音乐的处理上有大量的自由节奏。“自由节奏一般以散板的形式出现,分布在作品结构的不同位置,包括开始乐段、音乐高潮段落、连接部、结束乐段等。”[5]“慢起渐快再渐慢”是古筝演奏中最常见的自由节奏处理方式,具有推动力和感染力。想要做到恰到好处,需要多听多练。
5.3 力度控制
古筝的发声原理是拨动琴弦使其振动,通过琴码传递给面板,再由共鸣箱将声音放大后传出[6]。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则音量越大,反之音量越小。因此,对音量的控制就是指尖对琴弦施加压力大小的控制。无论是弹强音还是弹弱音,都要注意声音的质量。在弹奏强音时,不能死扣琴弦,只顾弹响而不顾音色;在弹弱音时,声音不能发虚。
在演奏中逐渐增强或减弱力度,可以实现音乐的动态对比,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一般来说,音型上行时渐强,音型下行时渐弱。而同上述节奏控制中“慢起渐快再渐慢”的处理相对应的力度变化应为“弱起渐强再渐弱”,这种处理方式被称为“枣核型”,其关键在于做到“晚渐强早渐弱”。
5.4 音色控制
影响古筝音色的因素众多,包括乐器本身、环境以及演奏技术。但前两者都不由演奏者的意志决定,因此只能提升自身技术,控制好古筝的音色。
音色与触弦方式、有无贴弦、发力方法和发力速度有关。其中,对音色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触弦方式。弹奏古筝时,应做到沉肩坠肘、身体放松,义甲应与琴弦正面接触,完全贴合,呈平行状态,触弦要浅,点要集中,这样才能发出扎实、饱满、松弛、均匀的音色。此外,弹奏的位置也很重要,面对不同的乐曲,要能够选择最适合其风格的音色进行演奏,如在距离前岳山三厘米的位置弹奏出来的音色最为干净、明亮,在琴弦中间位置弹奏的音色较为柔和。
6 结语
本文总结了古筝演奏中对五个“力”的把握,并提出相应的练习方法。爆发力能增强音乐的动感和力量感;耐力能为长时间演奏提供机能支撑;张力通过各方面的对比展现音乐的情感变化;表现力通过将气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相结合,展现出乐曲的灵魂;控制力则能确保演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掌握这五个“力”,有助于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整体表演水平,实现技艺与情感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黄超文.浅谈耐力的生理学特点[J].城市学刊,1986(6):26-32.
[2] 孙艳.运动学视野下的古筝手指肌能基础训练初探[J].音乐大观,2014(15):20-21.
[3] 谭文婷.古筝曲《定风波》演奏的张力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
[4] 陈小玲.音乐节奏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5] 周全,白雪.穿越文化的散板:自由节奏乐段在中西音乐中的结构特征与艺术功能[J].齐鲁艺苑,2023(2):7-12.
[6] 翟源.试析筝的弹奏技法与声音品质的关系[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