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寻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开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通过分析大量文献、总结前人经验,从资源、方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结果:中华美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深度融合,可从中华美育文化中提取契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元素,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论:中华美育精神具有思想教化功能,通过深挖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美化校园环境,将中华美育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深化思政教育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华美育精神;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1 中华美育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1 优化教育目标,培育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方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三观教育形式化严重,难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念信念及正确的价值观,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了知行不一、过于注重自我感受的问题,未能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致使思政教育成效不理想。
中华美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1]。中华美育精神具有美善统一的特点,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爱美求善的文化品格,在探寻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深化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将以美立德与以德树人相融合,引导大学生在求美求善的过程中,明确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充分展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学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
1.2 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优化美育工作,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的物欲不断增长,忽视了自我反思,由此造成人格失衡、人性异化等问题。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与高效,但大众化审美阻碍了审美知识的传播,这与高校通过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相悖。中华美育精神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精神引领,大学生可通过学习经典诗词等,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2]。中华美育精神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可基于礼乐教化引导大学生感知美、认同美,通过品鉴诗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通过适当的情感引导,使大学生摆脱世俗及物欲,人格得到升华,并提升其审美境界,培养具备远大理想与美好追求、有生活情趣及良好品位的新时代大学生。
1.3 更新育人方式,拓展思政教育工作路径
中华美育精神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受传统思政工作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往多采用灌输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因而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育人成效。而基于中华美育精神可以开展情感教育,可利用礼乐诗书培养大学生的性情,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涵养大学生的心灵,进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基于实践正确把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艺术的熏陶与感化,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崇尚美、追求美,激发其对学习的热爱之情,增强其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以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活力的作用,从而有效展现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融入中华美育精神,深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能够引导大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思想的深度,发挥美育的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筑牢文化根基。
2 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2.1 挖掘提炼思政资源,将其导入思政教育
高校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使命,对中华美育精神包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与整合,并将其合理导入思政教育,能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华美育精神与审美素质、价值取向、精神志趣等各个方面均存在关联,蕴含丰富的儒释道思想,注重培养拥有健全人格、远大理想以及崇高道德品质的人才。中华美育精神强调在审美教育中,推动个体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以促进美与道德有机融合,并展现美育的价值与功能。
新形势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探寻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路径,了解利用中华美育精神培养人才的路径[3]。同时,要立足新形势,深入探寻中华美育精神所潜藏的德育元素,并将其提炼出来,融入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品质素质提升、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思政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与传播文化。
2.2 创新教学方式,在思政理论中渗透中华美育精神
2.2.1 生动展示审美艺术形象,优化学生的审美艺术体验
中华美育精神对优化大学生的审美艺术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通过诗词歌赋或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形象化阐释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进而使大学生受到思想启发。例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大哉”称颂尧的伟大。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认为个体在自觉努力的过程中,可将仁义等善的本性融入人格并体现出来,成为美的人,这一美学观点强调完美的人应该具有道德品格之美。
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在课堂上引入英雄模范人物,利用这些正面人物形象影响与激励学生的精神和品格,引导学生体悟光辉的人格之美,并获取精神给养,增强人格力量,在充分展现思政教育柔性育人的功能下,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要增强审美艺术的体验性,以实现以美化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是超功利审美境界的始创者,他提出心斋与坐忘是进入道境的修养方法。心斋强调内收心境,而坐忘注重心境外放,他认为超脱世俗的利害得失观念,方能释放个体精神,体会自由创造的趣味。为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在中华美育精神的指引下,开展多元化的审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实现知行合一、情意统一,通过主动探寻、深入体会,有效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2.2.2 提升审美艺术感悟,发挥生命美学引导作用
儒家思想认为,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对人的道德品质均具有熏陶作用,还能促进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播与弘扬,因此,提升审美艺术感悟,对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组织多元化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认知美、欣赏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伦理心理,促进其道德思想的升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另外,中华美育精神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应秉持审美态度,遵循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原则,坚持和谐共生原则,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4]。基于此,高校可以将生命美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感悟生命之美,正视生命价值,进而消除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的不利影响,引导大学生以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以打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维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在生命美学的有效引导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2.3 美化校园环境,以中华美育浸润人心
2.3.1 积极推动蕴含中华美育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传播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需要依靠建筑、景观等物质载体,因此,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美育精神,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校园景观,从而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全人格,实现健康全面发展。高校在规划设计校园环境时,要将中华美育精神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和之美理念充分融入建筑、绿化、教学环境、人文景观各个方面,从而创造一个具有和谐之美、统一之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充分展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营造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文化氛围,充分展现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要将本校特色文化、历史文化融入人文景观设计,构建蕴含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展览室或雕塑建筑,以拉近大学生与中华艺术美之间的距离,为传承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中华美育精神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其认同校园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3.2 打造蕴含中华美育精神的校园文化
为防止世俗思想、功利主义侵蚀校园文化,需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料,重塑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精神。首先,要厚植人文情怀。应组织多种类型的精神文化活动,发挥中华美育精神的驱动作用,促进校园文化深化发展,引导大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高校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净化学生心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社团文化建设工作,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例如,举办高雅艺术展演或艺术展览,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与了解传统艺术,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大学生的情感[5]。另外,高校要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与有效利用民间传统艺术,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增进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激发大学生主动保护与开发地方文化的意识,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其道德感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文化自信,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效。
3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华美育精神强调美善统一、家国同构,注重凝练中和、诗意栖居、礼乐教化,具备丰富的内涵及特质,其对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美育精神,能优化教育目标,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还可更新育人方式,拓展思政教育工作路径。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美育精神,要深挖思政资源,将中华美育精神合理导入思政教育过程。要从优化学生的审美艺术体验、发挥生命美学引导作用等方面入手,更新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中华美育精神在思政理论中的有效渗透。此外,要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发挥中华美育精神的作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新,孙宏媛.关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与推进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国美术,2023(6):75-78.
[2] 许慧霞.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弘扬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2):125-129.
[3] 李书敏.中华美育精神的高校思政教育意义实现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2):103.
[4] 杜立,刘晨晔.在思政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58-61.
[5] 胡卓群.中华美育精神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刍议[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2):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