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石窟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石窟中蕴藏着不同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象。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石窟艺术图像或多或少会出现损坏的情况,这些破损的石窟图像往往难以修复,因此传播石窟艺术图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数字化背景下石窟艺术图像传播方式,通过剖析河南卫视《云窟万象》节目中石窟艺术图像画面,探讨石窟艺术图像在当代的传播创新,以及未来如何将石窟艺术图像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传递给更多受众。方法:结合数字化背景下石窟艺术图像传播现状,分析《云窟万象》节目中石窟艺术图像的传播方式,探讨如何将石窟艺术图像展现给更多受众,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产生共鸣。结果:石窟艺术图像多种多样,每一幅石窟图像都有独特的造型特点,这些极具特色的图像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内涵。应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论:石窟艺术图像的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能够为石窟艺术图像传播提供新路径,为美术及文化工作者提供传播新思路。
关键词:石窟艺术图像;数字化;传播; 《云窟万象》
中图分类号:K879.29;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石窟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包含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壁画、建筑、塑像等。石窟中的这些艺术图像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奠定了基础。随着石窟的开凿,许多石窟艺术图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石窟艺术图像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塑像、绘画与雕刻技艺,给当代人带来了较大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石窟艺术图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 数字化背景下石窟艺术图像传播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开始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广泛传播。石窟艺术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正借助数字技术“走”出荒漠与深山,“走”入网avbJn+6WIlrdrh7IAM43sEp2RfqaGxVYeKAI2h6E/QA=络世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再加上参观的游客众多,石窟艺术图像或多或少会出现损坏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图像保护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保存较完好的石窟艺术图像,敦煌研究院于2016年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受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欣赏气势磅礴的石窟全景,浏览壁画、佛像、菩萨像、藻井、顶等不同的石窟图像,甚至在实地观赏过程中可能被忽略的角落也能一览无余。在虚实交织的过程中,石窟中的艺术形象仿佛从画中“走”到了身边,变得触手可及[1]。
石窟艺术图像传播早期多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窟艺术图像的传播形式变得多样化,包括舞台剧、文创、短视频等。我国各地拥有数不清的石窟,但目前还有一些没有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如何让目前名气不大但包含不同朝代艺术图像的石窟得到更好的展示与传播,笔者在观看河南卫视《云窟万象》节目后有了新的思考。
2 《云窟万象》中石窟艺术图像传播分析
《云窟万象》是2022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重阳奇妙游》的开篇节目,选取了炳灵寺、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石窟等具有代表性的石窟艺术图像,将数字技术与实景相结合,通过舞蹈演员的艺术化呈现,向大众展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磅礴气势。
2.1 跨时空交流:飞天形象从画内走向画外
在《云窟万象》中,舞蹈演员们的服装与妆造还原了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她们身穿具有石窟特色的红绿配色的服饰,头顶发髻,配光环发饰,在石窟前翩翩起舞。舞蹈演员们以色彩鲜艳的绕肩飘带为装饰,舞蹈时飘带会随着韵律飞动,给人一种轻灵的感觉[2]。
舞蹈演员们的造型与壁画中的飞天人物图像相似,给受众一种人物从画中“飞”到自己面前的真实感觉。《云窟万象》不仅再现了壁画图像,还利用数字技术展现了不同佛像石窟实景,演员们仿佛在用舞蹈与佛祖进行无声的交流。
2.2 跨界展示:石窟实景与舞蹈结合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在数字化背景下,跨界现象层出不穷,在艺术、商业、社交等不同领域都存在跨界现象。近年来,艺术与舞蹈表演的跨界展示逐渐增多。例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第一个节目,通过现代舞演员的表演,向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展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崇高思想;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原型,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舞蹈、影像相结合,使中国传统绘画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收获了无数好评。
《云窟万象》将舞蹈与石窟实景相结合,即将表演与古代文物相结合。舞蹈演员们在云冈石窟大型佛像塑像前、在夜晚龙门石窟点亮洞龛的全景前演绎,比在虚拟图像前演绎更能打动人心,更容易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当前,许多舞蹈表演与文物相结合,但大多是拍摄文物实景放在屏幕上,舞蹈演员们在屏幕前表演,很少有在文物实景前演绎的。
2.3 虚实一体化:利用数字特效串联展示不同地区的石窟实景
气势磅礴的石窟实景与虚拟数字特效结合,可以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数字特效包括镜头画面渲染、镜头画面后期处理、三维虚拟场景制作等,这给当代石窟艺术图像的传播创新带来了许多机遇。充分利用数字特效,可以让石窟艺术中丰富的图像与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3]。
《云窟万象》利用数字特效对石窟艺术图像进行了意境化表达,展现了石窟艺术图像的神秘性。首先,基于飞天图像所具有的能“飞行”的特点,数字特效将不同石窟实景图像同时展现出来。扮演飞天的舞蹈演员前一刻还在云冈石窟大型佛像前表演,后一秒就随着迎风飘荡的丝带和衣裙来到了龙门石窟一大型佛像脚下。当飞天迎风出现在佛像面前时,佛像眼中的慈悲与嘴角的笑意似乎比平时更具温度,此时受众凝视着佛像慈祥的面容,心灵会受到巨大冲击。其次,数字特效能营造出仙气飘飘的氛围。舞蹈演员在龙门石窟前翩翩起舞时,画面充斥着数字特效制作出来的云烟效果,云烟、石窟、飞天表演三者结合,受众仿佛置身于佛经中的理想国。当飞天舞蹈演员乘风从云冈石窟“飞”向龙门石窟时,脚下出现了数字特效制作的一朵朵祥云,这使石窟艺术图像中的飞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独舞表演时,数字特效制造出分身效果,从同一个飞天形象中生出众多看似相同实则存在区别的飞天形象。
3 数字化背景下《云窟万象》石窟艺术图像传播带来的启示
数字化时代,石窟艺术图像的传播形式逐渐多样化,其多具有科普性质,缺乏趣味性,对当代受众的吸引力不足。而《石窟万象》对石窟艺术图像进行了创新性表达。
3.1 跨界表达
除了飞天形象,我国还有众多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图像。不同朝代的石窟艺术图像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飞天形象,时代特色极为鲜明,可以利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不同朝代的飞天形象,让它们通过现代媒介得以“相见”。同时,飞天图像中有手持不同乐器的形象,可以在舞蹈中加入乐器组合表演,让受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深入了解飞天图像。石窟中还有许多描绘大型歌舞场景的壁画,可利用其弘扬中华优秀舞蹈文化。
石窟艺术图像除了可以与舞蹈融合,还可以与表演、动画、设计等众多领域融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石窟艺术图像与表演跨界融合提供了新的创意。2023年,以大英博物馆内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原型创作的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戏剧表演方式将玻璃橱窗里的文物拟人化,讲述漂泊在外的文物一心想要回家的故事。该短剧以人为主体,将人作为历史文物的表演者,将现代与历史勾连起来[4]。石窟艺术壁画描绘了许多故事性内容,其中有许多非人形态的图像,与表演结合起来传播相对少见。相较于表演,动画与石窟艺术图像跨界融合难度较小。用动画还原石窟壁画图像原型与色彩,展示壁画中的故事背景与思想内容,能加深受众对石窟艺术图像的印象与理解,使科普极具趣味性。
3.2 受众多元化
当前,石窟艺术图像传播主体多为研究院,其创作的作品以科普为主,面向对石窟艺术图像研究感兴趣的内驱型受众。这里的内驱型受众指那些对石窟艺术图像内容具有浓厚兴趣,并有意愿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受众。这导致受众之间的差异性被忽视,新生型受众也被默认为石窟艺术图像的狂热爱好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同受众对不同艺术图像的关注点并不相同,本土受众与海外受众的差异更加明显。因此,艺术工作者在石窟艺术图像传播中要考虑受众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的纯科普填鸭式灌输已经很难得到大众的青睐[5]。《云窟万象》中数字特效的运用、丰富的色彩、气势磅礴的场景展示吸引了许多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为石窟艺术图像传播培育了新生型受众。
3.3 内容主体多元化
我国石窟数量众多,比较分散,体积大小不一,图像内容也有所不同。云冈石窟、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为我国四大石窟,其热度比其他地区的石窟更高,受众对其的了解程度也更高,而炳灵寺石窟、响堂山石窟、克孜尔千佛洞、巩县石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榆林窟等众多石窟不为人所熟知。因此,艺术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不同地区的石窟艺术图像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思想文化内涵,探寻不同石窟艺术的特点;要将不同地区的石窟艺术图像串联起来进行讲述,丰富石窟艺术图像传播内容。
4 结语
《云窟万象》节目将石窟实景与舞蹈结合展示,使石窟艺术图像从壁画中“走”出来,带领屏幕前的观众与佛进行无声的交流。同时,其借助数字特效创造出了佛国仙气十足的氛围,将不同地区的石窟艺术图像串联起来。节目没有完全虚拟化,而是结合石窟图像实景,以石窟大型佛像前的舞蹈表演,打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又不背离传统文化的场景。如今,先进的数字技术能让更多石窟艺术图像展示在人们面前,让更多的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视野,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赓续民族文化血脉。
参考文献:
[1] 程澜欣.机遇·逆境·出路:“非遗后时代”敦煌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传播[J].中国民族博览,2022(23):58-61.
[2] 张馨月.群舞《石窟万象》中“飞天”形象的塑造研究[D].太原:太原师范学院,2023.
[3] 陈飞.论数字特效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
[4] 贾倩雯.融媒时代古风作品的数字化传播及“出圈”效果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3.
[5] 蔡绍硕,夏晋.全媒体语境下绘画艺术的传播变革趋势研究[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2(3):96-101.